图书简介:
模块一
工业机器人基础 /1
任务一 认识工业机器人 /1
任务二 工业机器人的系统结构和运动控制技术 /9
1+X测评 /18
【课程思政案例】 /19
模块二
工业机器人焊接系统 /20
任务一 认识焊接机器人 /20
任务二 弧焊机器人系统 /23
任务三 点焊机器人系统 /28
任务四 激光焊接机器人系统 /32
1+X测评 /37
【课程思政案例】 /38
模块三
工业机器人焊接工艺 /39
任务一 焊接及焊接方法 /39
任务二 机器人弧焊方法与工艺 /44
任务三 机器人点焊方法与工艺 /62
1+X测评 /70
【课程思政案例】 /71
模块四
机器人焊接示教编程 /72
任务一 焊接示教编程基础 /72
任务二 直线轨迹示教编程 /90
任务三 圆弧轨迹示教编程 /103
任务四 摆动示教编程 /114
1+X测评 /118
【课程思政案例】 /118
模块五
机器人焊接离线编程 /120
任务一 认识焊接离线编程 /120
任务二 离线编程软件及使用 /122
任务三 虚实结合的机器人焊接应用 /134
1+X测评 /142
【课程思政案例】 /143
模块六
机器人焊接技能与技法 /144
任务一 机器人薄板对接焊 /144
任务二 机器人中厚板对接焊 /148
任务三 机器人T形接头平角焊 /152
任务四 机器人管板垂直固定俯位焊 /156
1+X测评 /160
【课程思政案例】 /164
模块七
机器人焊接缺欠、故障与检验 /165
任务一 机器人焊接缺欠与故障 /165
任务二 焊接检验方法 /173
1+X测评 /178
【课程思政案例】 /179
模块八
焊接机器人安全、维护与保养 /181
任务一 焊接机器人安全技术 /181
任务二 焊接机器人维护与保养 /183
1+X测评 /188
【课程思政案例】 /189
参考文献 /191
展开
本书根据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教育部《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文件精神,同时参考焊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及1+X焊接机器人编程与维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编写而成。
本书力求体现以下特色。
1.体现科学性和职业性
本书以机器人焊接应用为导向,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理念,教材内容反映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与焊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及1+X焊接机器人编程与维护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效衔接,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满足“教学做合一”的教学需要。
2.体现应用性和实用性
书中内容以应用性和实用性为选取原则,并及时补充机器人焊接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零距离、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零对接,保证学生在第一时间学习到生产中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技能,以适应职业和岗位的变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
3.强化育人功能及1+X书证融通
本书提供了“课程思政案例”,介绍机器人和焊接领域专家的优秀事迹及机器人应用的重大成就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岗、敬业等精神,增强了本书的育人功能。本书将1+X焊接机器人编程与维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关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较好地融入到对应的模块与任务中,实现了书证的有效融通。每个模块设有“1+X测评”任务,方便学生学习。
4.体系与模式新颖
本书采用模块—任务结构形式,书中对易混淆、难理解的知识点用“师傅点拨”“小提示”等栏目加以提醒(示)。通过提供焊接经验公式解决参数不会选或选不准的问题。本书采用“纸质教材+数字课程”形式,通过扫描二维码可观看微课、动画等数字资源以方便学习。留白编排形式新颖,方便做学习笔记。
5.校企互补编审团队
本书简明扼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为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生产实践,更具有针对性,本书特邀部分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内容的编审工作。
本书由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邱葭菲、王瑞权任主编,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的陈玉球,浙江金华技师学院的王小兵,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程文锋、刘双耀、张伟、靳国辉及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邱玮杰参与编写,本书由周正强、宋中海审稿。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国内外出版的有关教材和资料,吸收了国内多所职业院校近年来的教学改革经验,得到了许多专家及工程技术人员的支持和帮助,如蔡秋衡、廖凤生、谢长林、蔡郴英等,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编者的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恳请有关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