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基础理论篇
第1章常用低压电器1
11低压电器的作用与分类1
12电磁式低压电器的基础知识2
121电磁机构3
122触点系统7
123电弧的产生和灭弧方法9
124低压电器的主要技术参数10
13低压开关11
131刀开关11
132组合开关14
14接触器15
141交流接触器15
142直流接触器17
143接触器的主要技术参数17
144接触器的常用型号及电气符号18
145接触器的选用19
15熔断器20
151熔断器的结构及保护特性21
152熔断器的主要技术参数21
153常用的熔断器22
154熔断器型号的含义及电气符号24
155熔断器的选择与维护24
16继电器25
161电磁式继电器26
162时间继电器30
163热继电器33
164速度继电器36
165干簧继电器37
166固态继电器38
17低压断路器40
171低压断路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40
172低压断路器的主要技术参数和典型产品41
173低压断路器的选用43
18主令电器44
181控制按钮44
182行程开关46
183接近开关47
184万能转换开关48
185凸轮控制器与主令控制器49
19其他低压电器51
191启动器51
192牵引电磁铁52
193频敏变阻器52
194电磁离合器54
思考与练习154
第2章基本电气控制线路57
21电气控制线路的绘制原则及标准57
211电气图的一般特点58
212电气图的图形符号和文字符号58
213电气原理图59
214电气元件布置图62
215电气安装接线图63
22电气控制线路的基本组成规律64
221自锁控制64
222点动控制66
223联锁控制67
224顺序控制69
225多地控制线路70
23三相异步电动机降压启动控制线路71
231笼型异步电动机的降压启动控制线路71
232绕线型异步电动机启动控制线路77
233交流异步电动机软启动控制装置80
24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制动控制线路83
241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反接制动控制线路83
242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能耗制动控制线路85
25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调速控制线路87
251笼型异步电动机的变极调速控制线路87
252电磁调速异步电动机控制线路89
253绕线型异步电动机转子串电阻的调速控制线路92
254变频调速控制线路93
26行程控制线路98
261可逆行程控制线路98
262行程控制应用举例99
27直流电动机的控制线路101
271直流电动机启动、制动及正、反转控制101
272直流电动机启动、制动控制线路102
28步进电动机的控制105
281步进电动机的控制原理及特点105
282步进电动机的分类及性能指标107
283步进电动机控制系统107
思考与练习2110
应用篇
第3章常用机床的电气控制113
31机床电气原理图的识读114
32普通车床的电气控制115
321卧式车床的结构及工作要求115
322卧式车床的电力拖动和控制要求115
323卧式车床的电气控制系统分析116
33磨床的电气控制 118
331磨床的结构及工作要求118
332磨床的电力拖动和控制要求119
333平面磨床的电气控制系统分析120
34铣床的电气控制122
341铣床的结构及工作要求122
342铣床的电力拖动和控制要求123
343卧式万能铣床的电气控制系统分析123
344卧式万能铣床控制线路的故障与处理128
35钻床的电气控制129
351摇臂钻床的结构及工作要求129
352摇臂钻床的电力拖动和控制要求130
353摇臂钻床的电气控制系统分析131
36镗床的电气控制132
361卧式镗床的结构及工作要求 133
362卧式镗床的电力拖动和控制要求133
363卧式镗床的电气控制系统分析134
37组合机床的电气控制 136
371组合机床的结构及运动形式137
372组合机床的电气控制系统分析137
思考与练习3141
第4章起重设备的电气控制143
41电动葫芦的电气控制143
411TV型电动葫芦144
412CD型电动葫芦145
413电动葫芦的电气控制线路145
42桥式起重机概述146
421桥式起重机的结构及运动情况146
422桥式起重机的主要技术参数149
423桥式起重机对电力拖动的要求150
424桥式起重机电动机的工作状态151
43桥式起重机的控制电路152
431凸轮控制器控制的小车移行机构控制电路152
432凸轮控制器控制的大车移行机构和副钩控制电路155
433主钩升降机构的控制电路156
434起重机的保护160
435起重机的供电163
436总体控制电路163
思考与练习4166
第5章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调试167
51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的设计167
511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内容167
512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流程169
513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原则169
514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169
52电力拖动方案的确定和电动机的选择172
521电力拖动方案的确定172
522电动机的选择172
53电气原理图设计的步骤和方法173
531经验设计法173
532逻辑设计法176
54电气元件布置图及电气安装接线图的设计179
541电气元件布置图的设计179
542电气安装接线图的设计179
55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的安装与调试181
551电气控制柜的安装与配线181
552电气控制柜的调试181
56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举例182
思考与练习5187
第6章电气控制系统故障分析与检查189
61概述 189
611电气控制系统的正常工作条件189
612电气控制系统的常见故障原因190
62电源部分的故障分析192
621电源故障的一般特点192
622电源故障的一般现象193
623电源故障的一般原因193
63电气控制线路故障分析与检查194
631电气控制线路故障的种类和原因194
632观察法195
633通电检查法195
634断电检查法197
635电压检查法198
636电阻检查法200
637短接检查法202
64元器件与电动机故障的查找及分析202
641元器件故障的分类202
642元器件故障的查找203
643交流电动机的故障分析204
思考与练习6206
技能训练篇
第7章电气控制设备实训207
实训项目一常用低压电器的识别及测试207
实训项目二电压继电器动作电压的整定209
实训项目三三相异步电动机点动控制线路211
实训项目四三相异步电动机单向控制线路215
实训项目五三相异步电动机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217
实训项目六三相异步电动机双重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219
实训项目七两台电动机顺序启动、逆序停止控制线路222
实训项目八三相异步电动机星形—三角形降压启动控制线路223
实训项目九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反接制动控制线路226
实训项目十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能耗制动控制线路228
实训项目十一三相异步电动机自动往复循环运动控制线路231
实训项目十二平面磨床电气控制线路故障判断233
附录A常用的电气图形与文字符号237
展开
《工厂电气控制设备》自2007年出版以来,由于内容实用、语言简练、习题丰富并配有电子教学参考资料、便于教和学,被全国多所职业院校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业生产自动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专业的学生使用,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目前已累计印刷25次,销量近8万册。
2013年,教育部启动“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评审工作,本书有幸成为第一批获得立项并顺利通过审核的教材,这是对编者的肯定,更是一种鞭策,我们需要更加努力地写好这本书,来答谢每一位读者。
本次改版本着“工学结合、学做一体、体现标准、创新形式”的原则,以职业工作岗位分析作为课程开发的起点,将知识与技能有机融合,将职业技能鉴定证书“电工证”有关内容融入各章节中,为学生将来成为行业的工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内容上,本书紧密结合各类工厂的实际情况,介绍工厂目前广泛应用的低压电器、电气控制线路,以及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和调试方法。内容主要包括常用低压电器、基本电气控制线路、常用机床的电气控制、起重设备的电气控制、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调试、电气控制系统故障分析与检查及电气控制设备实训。
本书编排合理,遵循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能力,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本书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明确,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提升。
为满足高职院校对新形态一体化教材的需求,本书配备了立体化、移动式的教学资源,建设了PPT、电子教案、微课、虚拟实训视频、演示文稿、仿真动画、习题库等资源,极大地方便了学校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本书的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1.融入电气安装与应用的传统与新兴技术,加强对学生技能和工匠精神的双重培养。
2.实现“书证”融合,将职业技能证书“电工证”的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与教材内容有机联系。
3.形成了立体化、移动式的教学资源。
4.突出了创新能力培养。本书以职业工作岗位分析作为课程开发的起点,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创新。
本书既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工业生产自动化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等相关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企业培训人员、电控设备安装与维修人员及工厂技术人员的学习用书。
本书由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张晓娟教授、于秀娜副教授担任主编,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张立娟副教授、王佰红副教授、高艳春讲师、田军副教授、中国石油吉林石化精细化学品厂于永利工程师担任副主编。全书由张晓娟教授负责统稿。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作者参考了多位同行专家的著作和文献,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在第1、2版教材编写过程中做出贡献的多位老师表示真诚的谢意。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缺点和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