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目?录
1.1色彩构成与构成教育 002
1.1.1 色彩构成的概念 002
1.1.2基础教育与色彩构成 003
1.1.3构成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003
1.2色彩构成的教与学 004
1.2.1学习效果与理解 004
1.2.2学习方法与策略 007
1.3色彩构成与学习目标 008
1.3.1“形与色”构成能力的学习 008
1.3.2掌握审美能力的学习 009
2.1光源与色彩 011
2.1.1 自然光 011
2.1.2光的传播 011
2.1.3 光与色彩 014
2.2色彩的种类及属性 017
2.2.1 色彩的种类 017
2.2.2色彩的属性 018
2.3色彩的色调 019
3.1色立体构造原理 023
3.2孟塞尔色立体 024
3.3奥斯特瓦尔德色立体 025
3.4日本色立体 026
3.5色立体的意义 026
4.1人眼构造及功能 030
4.1.1人眼的构造 030
4.1.2 视觉成像过程 032
4.2色彩生理学说 032
4.2.1赫尔姆霍兹三色学说 032
4.2.2赫林四色学说 033
4.3视觉生理现象 034
4.3.1 色彩与年龄 034
4.3.2 视错觉 034
4.3.3 视觉残像 035
5.1色彩心理表征 039
5.1.1 象征性色彩 039
5.1.2 主观性色彩 041
5.1.3 对比性色彩 042
5.2色彩与联想 043
5.2.1 具体联想 043
5.2.2 抽象联想 044
5.2.3 联想的作用 044
5.2.4 联想与能力 045
5.3色彩联想构成设计 046
5.3.1绘画工具 046
5.3.2确立主题 046
5.3.3表现方法 046
6.1色彩加法混合 052
6.1.1色光与三原色 052
6.1.2 色光叠加混合 053
6.2色彩减法混合 053
6.2.1 色彩与三原色 053
6.2.2色彩混合特点 054
6.3空间混合 055
6.3.1中性混合 055
6.3.2并置混合 055
6.3.3叠色混合 056
6.4空间混合构成设计 056
6.4.1 空间混合表现方法 056
6.4.2 空间混合视觉效果 057
7.1色彩对比形式 063
7.1.1同时对比 063
7.1.2连续对比 064
7.2色彩对比应用方法 064
7.2.1 无彩色对比 064
7.2.2 无彩色与有彩色对比 064
7.2.3 冷色与暖色对比 065
7.3色相对比 065
7.3.1同类色相对比 065
7.3.2类似色相对比 066
7.3.3对比色相对比 066
7.3.4互补色相对比 066
7.4色相对比构成设计 067
7.4.1高纯度色相构成设计 067
7.4.2低纯度色相构成设计 067
7.4.3 色相对比视觉效果 067
7.5纯度对比 073
7.6纯度对比构成设计 074
7.6.1单色相纯度构成设计 074
7.6.2多色相纯度构成设计 074
7.6.3纯度对比视觉效果 074
7.7明度对比 080
7.8明度对比构成设计 081
7.8.1 单色相构成设计 081
7.8.2 多色相明度对比构成 081
7.8.3明度对比视觉效果 081
8.1色彩面积构成 089
8.1.1 色彩面积的应用规律 089
8.1.2色彩面积的构成设计 090
8.1.3色彩面积的视觉效果 090
8.2色彩形状构成 093
8.2.1色彩形状的应用规律 093
8.2.2 色彩形状的构成设计 093
8.2.3色彩形状的视觉效果 094
8.3色彩位置构成 097
8.3.1 色彩位置的应用规律 097
8.3.2 色彩位置的构成设计 097
8.3.3 色彩位置的视觉效果 098
8.4色彩肌理构成 103
8.4.1 色彩肌理的应用规律 103
8.4.2 色彩肌理的构成设计 103
8.4.3 色彩肌理的视觉效果 104
9.1色彩调和的表现 109
9.2同一调和的应用方法 110
9.2.1 无彩色调和 110
9.2.2 互混调和 110
9.2.3 点缀调和 111
9.2.4 连贯调和 111
9.3秩序调和的应用方法 112
9.3.1色相秩序调和 112
9.3.2 纯度秩序调和 112
9.3.3 明度秩序调和 112
9.3.4分割调和 112
9.4色彩调和的构成设计 115
9.4.1 二色、三色调和的构成设计 115
9.4.2 四色、五色调和的构成设计 115
9.4.3 色彩调和视觉效果 116
10.1中国传统色彩特征分析 120
10.1.1 彩陶与青铜器色彩 120
10.1.2 民间色彩 122
10.1.3绘画色彩 123
10.2自然色彩特征分析 124
10.2.1 四季色彩 124
10.2.2 动物色彩 126
10.3色彩解构与重构构成设计 128
10.3.1色彩解构与重构形式 128
10.3.2 形与色的解构与重构 129
10.3.3色彩解构与重构方法 129
10.3.4 色彩解构与重构视觉效果 129
11.1色彩统一规律 134
11.1.1 色彩与形态的统一 134
11.1.2 色彩与审美的统一 135
11.1.3 色彩与心理的统一 135
11.2色彩变化规律 136
11.2.1 色彩平衡规律 136
11.2.2 色彩节奏与韵律 137
11.2.3 色彩单纯化规律 137
11.2.4 色彩强调与关联 138
11.3色彩空间规律 138
11.3.1 色彩与空间错觉 139
11.3.2 色调与空间内涵 139
11.3.3 色彩与空间再现 139
12.1标志设计与色彩 144
12.1.1 标志设计色彩分析 144
12.1.2 色彩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145
12.2包装设计与色彩 146
12.2.1 包装设计色彩分析 146
12.2.2 色彩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147
12.3产品设计与色彩 149
12.3.1产品设计色彩分析 149
12.3.2 色彩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149
12.4服装设计与色彩 150
12.4.1 服装设计色彩分析 150
12.4.2 色彩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152
12.5环境设计与色彩 154
12.5.1 环境设计色彩分析 154
12.5.2 色彩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155
展开
“构成教育”是在设计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科学体系,已在教育领域得到公认和普及,成为当今设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构成教育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化解设计技术和设计方法缺失的问题,更不是个别人所认为的模仿式学习,而是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作为“构成教育”中的“色彩构成”理论,深刻地揭示了大千世界的色彩规律,为我们探索、发现色彩提供了科学依据。色彩构成的教学从教师的理论教学、课题分析、示范讲解、作品指导到学生的课堂讨论、互讲互评、课题实训等方法的运用,尽可能地使学生从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转化,从不了解、不明白、不适应到了解、熟悉、掌握,从而提升理论和实践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夯实色彩应用基础。
本书在理论部分注重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倡导以新求质的教育理念,探讨了色彩构成的学习方法、色彩构成要素、色彩构成规律、色彩心理与生理的情态构成;在应用部分对色彩的组织形式和色彩特征进行了系统介绍,在强化色彩对比关系和空间规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和掌握色彩的变化关系;在提高部分侧重深层次的探索与研究,诠释了色彩构成知识的因果关系,从面积、聚散、位置、肌理到重构、解构的学习中力求帮助学生建立起现代设计的新观念、新思想。
教育是科学的,也是艺术的,尤其是用过去和现代资源培养未来的人才,只有重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发,才能弥补教育的先天不足。基于这一目的,本书以学生创造力培养为主旨,突出了课题实训的教学内容,架起一座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在知识的探索中提升学生的创意潜能。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电子工业出版社领导的鼎力支持和帮助,沈阳工业大学设计系的同学们也为本书提供了作品图例,才使此书得以完成,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笔者的学识有限,在编写中存在的疏忽和不妥之处,还望专家、学者和同行们指教。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