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信教育资源网
测控电路设计与应用(第3版)
作   译   者:郝晓剑 出 版 日 期:2017-03-01
出   版   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维   护   人:薛兴宇 
书   代   号:G0307150 I S B N:9787121307157

图书简介:

本书以测控电路设计为重点,较全面地介绍测控电路中典型单元电路的基本概念、原理、设计方法及应用实例等。重点讲述电路的外部特性,按照基本元器件级、电路级、系统级循序渐进的思路,提出系统级实用电路设计步骤和实现过程,使读者学会如何与传感器、计算机紧密结合,围绕“精、快、灵”和测控系统的要求来选用电路、设计电路、调试电路,提高读者的电路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本书体系完整,概念清楚,理论联系实际,叙述浅显易懂,对测控电路设计有较强的指导和参考作用。全书共12章,第1章介绍测控电路的组成、功用及设计方法;第2章介绍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和典型传感器的接口电路;第3~8章以模拟电路、集成电路为重点,介绍测控电路的典型单元电路设计方法,包括信号的放大、滤波、运算、转换、调制解调和振荡电路;第9章介绍典型执行器件的驱动电路;第10章介绍电路设计中的抗干扰技术;第11章介绍测控电路与计算机接口电路及应用,第12章提供多种测控系统电路设计实例,以供读者借鉴。
您的专属联系人更多
关注 评论(3) 分享
配套资源 图书内容 样章/电子教材 图书评价
  • 配 套 资 源

    本书资源

    会员上传本书资源

  • 图 书 内 容

    内容简介

    本书以测控电路设计为重点,较全面地介绍测控电路中典型单元电路的基本概念、原理、设计方法及应用实例等。重点讲述电路的外部特性,按照基本元器件级、电路级、系统级循序渐进的思路,提出系统级实用电路设计步骤和实现过程,使读者学会如何与传感器、计算机紧密结合,围绕“精、快、灵”和测控系统的要求来选用电路、设计电路、调试电路,提高读者的电路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本书体系完整,概念清楚,理论联系实际,叙述浅显易懂,对测控电路设计有较强的指导和参考作用。全书共12章,第1章介绍测控电路的组成、功用及设计方法;第2章介绍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和典型传感器的接口电路;第3~8章以模拟电路、集成电路为重点,介绍测控电路的典型单元电路设计方法,包括信号的放大、滤波、运算、转换、调制解调和振荡电路;第9章介绍典型执行器件的驱动电路;第10章介绍电路设计中的抗干扰技术;第11章介绍测控电路与计算机接口电路及应用,第12章提供多种测控系统电路设计实例,以供读者借鉴。

    图书详情

    ISBN:9787121307157
    开 本:16开
    页 数:376
    字 数:610.0

    本书目录

    绪论	1
    第1章  测控电路概述	4
    1.1  测控系统组成	4
    1.2  测试系统设计要求	6
    1.3  测控电路的功用及要求	8
    1.3.1  测控电路的功能	8
    1.3.2  测控电路的主要要求	9
    1.3.3  测控电路的发展趋势	11
    1.4  测控电路设计及优化	13
    1.5  部件之间的连接与匹配	16
    1.5.1  电器性能相互匹配问题	16
    1.5.2  信号耦合方式和时序配合	18
    思考与练习	19
    第2章  传感器与接口电路	20
    2.1  传感器技术基础	20
    2.1.1  传感器的分类	20
    2.1.2  传感器的主要技术特性指标	21
    2.1.3  传感器的接口电路	25
    2.1.4  传感器的选择	30
    2.2  阻性传感器的接口电路	31
    2.2.1  电压驱动方式	31
    2.2.2  电流驱动方式	34
    2.2.3  振荡器驱动方式	34
    2.3  容性传感器的接口电路	35
    2.4  电压输出型传感器的接口电路	36
    2.5  电荷输出型传感器的接口电路	36
    2.6  电流输出型传感器的接口电路	38
    2.7  新型传感器的接口电路	38
    2.7.1  ICP传感器的接口电路	38
    2.7.2  光纤传感器的接口电路	40
    2.7.3  数字输出传感器的接口电路	40
    思考与练习	41
     
    第3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电路设计	42
    3.1  运算放大器基本原理和主要性能指标	43
    3.1.1  集成运算放大器基础	43
    3.1.2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主要参数及分类	44
    3.2  集成运放的分析方法	47
    3.2.1  基本分析方法	47
    3.2.2  典型电路设计	48
    3.3  测量放大电路设计	58
    3.3.1  低漂移直流放大器设计	58
    3.3.2  高输入阻抗放大器和低输入阻抗放大器设计	61
    3.3.3  仪用放大器	64
    3.3.4  可编程增益放大电路	66
    3.3.5  隔离放大电路	70
    3.3.6  前置放大电路的设计	75
    3.3.8  锁相放大电路的应用	77
    本章附录:电阻电容值的E系列值	80
    思考与练习	80
    第4章  信号的滤波	82
    4.1  滤波器的基本知识	82
    4.1.1  滤波器的分类	82
    4.1.2  滤波器的主要特性指标	85
    4.2  滤波器特性的逼近	86
    4.2.1  巴特沃兹逼近	86
    4.2.2  切比雪夫逼近	87
    4.2.3  贝塞尔逼近	89
    4.3  常用滤波电路结构	90
    4.3.1  一阶滤波器电路	90
    4.3.2  二阶滤波器电路	94
    4.4 有源滤波器的设计	97
    4.4.1  公式法	98
    4.4.2  滤波器辅助设计软件	102
    4.5  集成滤波器	106
    4.5.1  开关电容滤波器	106
    4.5.2  状态变量滤波器	107
    4.6  滤波器设计实例:冲击波超压 测试系统抗混叠滤波器设计	107
    4.6.1  被处理信号的分析	107
    4.6.2  滤波器的设计	110
    思考与练习	111
    第5章  信号运算电路	112
    5.1  差分运算电路	112
    5.2  加法运算电路	113
    5.3  减法运算电路	114
    5.4  积分、微分运算电路	115
    5.5  对数、反对数运算电路	117
    5.6  模拟乘法器组成的运算电路	118
    5.7  信号运算电路典型应用	124
    5.8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应用技术	132
    思考与练习	134
    第6章  信号转换电路	136
    6.1  采样保持(S/H)电路	136
    6.2  电压比较电路	141
    6.2.1  过零比铰器	141
    6.2.2  单限比较器	142
    6.2.3  滞回比较器	143
    6.2.4  双限比较器	144
    6.2.5  集成电压比较器	144
    6.2.6  比较器的主要参数	145
    6.3  电压频率转换电路	145
    6.4  电压电流转换电路	148
    6.5  波形变换	151
    6.6  比较器应用实例:电压比较器LM339的常用方法	152
    思考与练习	154
    第7章  信号调制与解调电路	155
    7.1  调制解调的功用与类型	155
    7.2  调幅式测量电路	156
    7.2.1  幅值调制与解调概念	156
    7.2.2  调幅原理与方法	156
    7.2.3  调幅波的解调	161
    7.3  调频式测量电路	174
    7.3.1  调频原理和方法	175
    7.3.2  鉴频电路	176
    7.4  相位调制与解调	181
    7.4.1  相位调制	181
    7.4.2  相位调制的解调	182
    7.5  集成锁相环	183
    7.6  脉冲宽度调制	187
    思考与练习	189
    第8章  振荡电路与信号源	191
    8.1  振荡电路的作用和分类	191
    8.2  正弦波振荡电路的基本原理	192
    8.2.1  RC串并联电路的选频特性	193
    8.2.2  文氏电桥振荡器	194
    8.3  非正弦波振荡器的组成	195
    8.4  晶体振荡器	197
    8.5  集成波形发生器	200
    思考与练习	205
    第9章  执行器件的驱动电路	206
    9.1  继电器	206
    9.2  直流电动机	212
    9.3  无刷直流电动机	218
    9.4  步进电动机	223
    思考与练习	232
    第10章  测控电路的抗干扰措施	233
    10.1  干扰源简介	233
    10.1.1  干扰与噪声源	234
    10.1.2  干扰与噪声的耦合方式	234
    10.1.3  干扰与噪声抑制的一般措施	237
    10.2  干扰抑制技术的基础知识	237
    10.2.1  屏蔽技术	237
    10.2.2  接地技术	239
    10.2.3  隔离技术	241
    10.2.4  布线技术	242
    10.2.5  灭弧技术	243
    10.2.6  其他抗干扰技术	244
    10.3  电源干扰的抑制	244
    10.3.1  电网干扰抑制技术	245
    10.3.2  电源稳定净化技术	246
    10.4  干扰抑制常用方法	250
    思考与练习	252
    第11章  测控电路与计算机接口电路	254
    11.1  串行通信接口	254
    11.1.1  同步串行通信与异步串行通信的区别	254
    11.1.2  UART简介	255
    11.1.3  UART的基本特点	255
    11.1.4  基于FPGA的UART接口电路	256
    11.1.5  UART接收发送模块VHDL编程实例	257
    11.1.6  串行通信接口	262
    11.2  PCI总线	265
    11.2.1  PCI总线概述	265
    11.2.2  PCI内部结构及外围信号	265
    11.2.3  基于PCI9054从模式的数据采集卡设计与应用	266
    11.3  USB接口	269
    11.3.1  USB接口简介	269
    11.3.2  FT245BM与FPGA的接口设计	269
    11.3.3  基于PL2303的USB接口设计	272
    11.3.4  基于CY7C68013的USB接口设计	274
    11.4  Internet接口	278
    11.4.1  基本概念	278
    11.4.2  目前常用以太网接口芯片	278
    11.4.3  DM9000A与FPGA的接口	279
    11.4.4  网络接口常用调试工具	281
    11.4.5  基于网络接口的光栅解调仪实例	281
    11.4.6  UDP与ARP数据包设计	282
    思考与练习	286
    第12章  测控电路设计实例	287
    12.1  瞬态高温测量及校准仪	287
    12.1.1  蓝宝石光纤瞬态表面高温仪	287
    12.1.2  瞬态表面温度动态校准仪	291
    12.2  运动物体速度测试仪	295
    12.2.1  创伤弹道研究专用激光测速靶	295
    12.2.2  激光光幕原向反射触发信号源	301
    12.2.3  定距测速法的应用探索	305
    12.3  爆炸冲击波超压测试系统	312
    12.3.1  测试方法	313
    12.3.2  无线冲击波场超压测试系统原理	313
    12.3.3  测试电路	314
    12.3.4  测试结果	320
    12.4  NDVI测量仪	321
    12.5  电子磁罗盘定向测试系统	323
    附录 测控电路设计与应用实验	333
    参考文献	363
    展开

    前     言

    测控电路是一个整机电路,本身就构成一个独立的电子电路系统(包括光、机、电、控制和计算机五部分),其源头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模拟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如何根据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补充和更新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将测控电路的发展趋势及前沿技术融入教学内容,是测控领域高校教师和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书从第1版到第2版已使用10年,编者在综合考虑国内外电子技术新的发展成果与趋势的基础上,编写了第3版。综合国、内外测控领域教材的优缺点,使测控系统设计总体思想和测控电路的分析、设计与应用紧密结合。本书注重电路的外部特性,与前期侧重内部特性的基础专业课前后衔接,与同期专业课互相渗透,按照基本元器件级、电路级、系统级循序渐进的思路,结合编者在科研成果中采用的新器件、新技术、新软件,提出较为前沿的系统级实用电路设计步骤和实现过程,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提供电路分析、设计与应用平台,这样对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测控系统电路设计的总体能力和工程估算能力是有实用价值的。本书内容丰富,系统性强,深入浅出,难易结合,适用面广。
    本书的绪论、第1、3、5、10章及12.1、12.2、12.4节由中北大学郝晓剑编写,第4、6章及12.3节由中北大学杜红棉编写,第7章由中北大学戴萧嫣编写,第2、9章及12.5节由中北大学高丽珍编写,第8章由中北大学文丰编写,第11章由中北大学马游春编写,郝晓剑负责统稿。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相关文献,在此向这些文献的作者表示谢意。中北大学的潘德恒教授、周汉昌教授和祖静教授对本书的编写工作给予了帮助和支持,本书中应用了他们的科研成果,特向三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表示敬意和谢意。同时,要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编辑郭穗娟及电子工业出版社工业技术分社其他编辑的辛勤工作和热情帮助。
    尽管全体编者都尽心尽力,但终因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或疏漏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17年1月
    展开

    作者简介

    本书暂无作者简介
  • 样 章 试 读
  • 图 书 评 价 我要评论
华信教育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