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目录
第1章传感器概述
1.1传感器基础知识
1.1.1传感器的定义及作用
1.1.2传感器的组成与分类
1.2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1.2.1传感器的静态特性
1.2.2传感器的动态特性
1.2.3选择传感器的注意事项
1.3传感器的标定与校准
1.4传感器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1
第2章光电传感器
2.1光电效应
2.2光电器件
2.2.1光电管及光电倍增管
2.2.2光敏电阻
2.2.3光敏二极管及光敏三极管
2.2.4光电池
2.2.5光电耦合器件
2.3光电传感器的类型及应用
2.3.1光电传感器的组成及类型
2.3.2光电传感器的应用
2.4光电开关及光电断续器
2.4.1光电开关
2.4.2光电断续器
2.5红外传感器
2.5.1红外检测的物理基础
2.5.2红外传感器的类型及原理
2.5.3红外传感器的应用
2.6光纤传感器
2.6.1光纤的基本概念
2.6.2光纤传感器类型及原理
2.6.3光纤传感器的应用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2
第3章霍尔传感器
3.1霍尔传感器的基本知识
3.1.1霍尔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结构形式
3.1.2霍尔集成电路
3.1.3霍尔传感器的测量及误差补偿电路
3.2霍尔传感器的应用
3.2.1霍尔压力计
3.2.2霍尔式无触点汽车电子点火装置
3.2.3霍尔式位移传感器
3.2.4霍尔式转速传感器
3.2.5霍尔电流传感器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3
第4章电感式传感器
4.1变磁阻式传感器
4.1.1变气隙厚度的自感式传感器
4.1.2差动变隙式电感传感器
4.1.3变气隙截面积的自感式传感器
4.1.4单线圈螺管式自感传感器
4.1.5差动螺管式自感传感器
4.1.6变磁阻式传感器的特点及应用
4.2差动变压器式传感器
4.2.1变隙式差动变压器
4.2.2螺线管式差动变压器
4.2.3零点残余电压及消除方法
4.2.4变压器式传感器的特点及应用
4.3电涡流式传感器
4.3.1电涡流式传感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4.3.2测量电路
4.3.3电涡流式传感器的特性及应用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4
第5章电容式传感器
5.1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结构形式
5.1.1变间隙式电容传感器
5.1.2变面积式电容传感器
5.1.3变介电常数式电容传感器
5.2电容式传感器的等效电路
5.3电容式传感器的信号调节电路
5.3.1运算放大器式电路
5.3.2电桥电路
5.3.3调频电路
5.3.4谐振电路
5.3.5二极管T型网络
5.3.6脉冲宽度调制电路
5.4影响电容式传感器精度的因素及提高精度的措施
5.5电容式传感器的应用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5
第6章电阻式传感器
6.1电阻式传感器概述
6.1.1电位器式传感器
6.1.2电阻应变式传感器
6.2磁敏电阻
6.2.1磁阻效应
6.2.2磁敏电阻的结构、工作参数及特性
6.2.3磁敏电阻的应用
6.3热敏电阻
6.3.1热敏电阻结构与类型
6.3.2热敏电阻的基本特性
6.3.3铂电阻
6.3.4热敏电阻的应用
6.4气敏电阻
6.4.1气敏电阻的特性
6.4.2气敏电阻的测量原理
6.4.3气敏电阻的应用
6.5湿敏电阻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6
第7章超声波传感器
7.1超声波及其基本特性
7.2声敏传感器
7.2.1声敏传感器的概念及分类
7.2.2几种典型声敏传感器
7.3超声波传感器的材料与结构
7.4超声波传感器的应用
7.4.1超声波流量传感器
7.4.2超声波测厚仪
7.4.3超声波物位传感器
7.4.4医用超声检测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7
第8章数字式传感器
8.1编码器
8.2光栅传感器
8.3磁栅传感器
8.4感应同步器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8
第9章其他典型传感器
9.1热电偶传感器
9.1.1热电偶的工作原理
9.1.2热电偶回路的基本定律和主要性质
9.1.3热电偶的种类及结构形式
9.1.4热电偶自由端温度的补偿
9.1.5热电偶的应用
9.2仿生传感器
9.2.1视觉传感器
9.2.2触觉传感器
9.3智能传感器
9.3.1智能传感器的定义及其功能
9.3.2传感器智能化的技术途径
9.3.3智能传感器的发展前景
9.4微波传感器
9.4.1微波概述
9.4.2微波传感器的原理和组成
9.4.3微波传感器的应用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9
参考文献
展开
丛书序言
2006年国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文件,明确指出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强技术创新,促进装备制造业持续稳定发展,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贡献,使我们国家能够从世界制造大国成长为世界制造强国、创造强国。党的十八大又一次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随着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幅度地提高了产品的性能和质量,提高了制造技术水平,实现了生产方式的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成为全面提升装备制造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之一,机电一体化已是当今工业技术和产品发展的主要趋向,也是我国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国家对装备制造业的高度重视和巨大的传统产业技术升级需求,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需求将更加迫切,培养机电一体化高端技能型人才成为国家装备制造业有效高速发展的必要保障。但是,相关部门的调查显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面临着两种矛盾的局面:一方面社会需求量巨大而迫切,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失业人数不断增大。这一现象说明,我们传统的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现实呼吁要加大力度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结构和专业教学标准的研究,特别是要进一步探讨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职业教育模式,需要不断探索、完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教学建设和教材建设。
正式基于以上的现状和实际需求,电子工业出版社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2012年确立了“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专业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研究”的课题,统一规划,系统设计,联合一批优秀的高职高专院校共同研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改革指导方案和教材建设工作。寄希望通过院校的交流,以及专业标准、教材及教学资源建设,促进国内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快速发展,探索出培养机电一体化“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模式,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该课题的成果包括《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指导方案》和专业课程系列教材。系列教材突破传统教材编写模式和体例,将专业性、职业性和学生学习指南以及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紧密结合。具有以下特点:
1. 统一规划、系统设计。在电子工业出版社统一协调下,由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二十余所高职高专示范院校共同研讨构建了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及课程标准,较好地解决了课程之间的序化和课程知识点分配问题,保证了教材编写的系统性和内在关联性。
2. 普适性与个性结合。教材内容的选取在统一要求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框架下考虑,特别是要突出机电一体化行业共性的知识,主要章节要具有普适性,满足当前行业企业的主要能力需求,对于具有区域特性的内容和知识可以作为拓展章节编写。
3. 强调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紧密结合,突破传统学科体系教材的编写模式。专业课程教材采取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和体例编写,教学项目的教学设计要突出职业性,突出将学习情境转化为生产情境,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
4. 资源丰富,方便教学。在教材出版的同时为教师提供教学资源库,主要内容为: 教学课件、习题答案、趣味阅读、课程标准、教学视频等,以便于教师教学参考。
为保证教材的产业特色、体现行业发展要求、对接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保证教材编写质量,本系列教材从宏观设计开发方案到微观研讨和确定具体教学项目(工作任务),都倾注了职业教育研究专家、职业院校领导和一线教学教师、企业技术专家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各位编辑的心血,是高等职业教育教材为适应学科教育到职业教育、学科体系到能力体系两个转变进行的有益尝试。
本系列教材适用于高等职业院校、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校及本科院校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使用,也可作为上述院校电气自动化、机电设备等专业的教学用书。
本系列教材难免有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老师和广大读者不吝指正,希望本系列教材的出版能为我国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专业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研究”课题组
2013年6月
前言
前言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技术》是为高职高专院校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等专业编写的专业课教材,是编者们在多年从事传感器类课程的教学及科研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本书内容丰富、全面、新颖,力求由浅入深,在讲述各种传感器的原理及特性时,尽量讲清楚相关的各种物理概念; 在介绍各种传感器的工程应用时,充分结合实际生产与工程实践,使本教材具有一定的实用与参考价值。本书编写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传感器的实际应用与教学内容的需要,并希望以此促进各专业传感器课程的教学。
全书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传感器的基础理论知识; 第二部分系统地介绍各种传感器的原理、结构、应用等内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各种传感器的技巧,使学生在掌握传感器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具体问题。
全书共分为9章,除去第1章传感器基础理论概述之外,其余的8章内容都具有独立性,在使用本教材时,可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和特点,对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由杜晓妮编写第1章、第7章 、第9章; 吴辉编写第3章、第4章、第5章; 宋剑英编写第2章、第6章; 崔连涛编写第8章。本书由杜晓妮担任第一主编和统稿,由吴辉担任第二主编,由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金龙国教授主审。全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同行的支持,他们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同时,电子工业出版社的编辑同志工作认真负责,对本书的出版提供了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许多文献,在此向参考文献的作者致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有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13年11月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