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第1章半导体物理基础及器件基本方程1.1半导体晶格1.1.1基本的晶体结构1.1.2晶向和晶面1.1.3原子价键1.2半导体中的电子状态1.2.1原子的能级和晶体的能带1.2.2半导体中电子的状态和能带1.2.3半导体中电子的运动和有效质量1.2.4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1.3平衡状态下载流子浓度1.3.1费米能级和载流子的统计分布1.3.2本征载流子浓度1.3.3杂质半导体的载流子浓度1.3.4简并半导体的载流子浓度1.4非平衡载流子1.4.1非平衡载流子的注入与复合过程1.4.2非平衡载流子的寿命1.4.3复合理论1.5载流子的输运现象1.5.1载流子的漂移运动及迁移率1.5.2载流子的扩散运动1.5.3爱因斯坦关系1.6半导体器件基本方程1.6.1泊松方程1.6.2输运方程1.6.3连续性方程1.6.4方程的积分形式1.6.5基本方程的简化与应用举例1.7半导体器件的计算机模拟1.7.1器件模拟内容和意义1.7.2器件模拟的方法1.8半导体器件发展历程与启示本章参考文献第2章PN结2.1PN结的平衡状态2.1.1空间电荷区的形成2.1.2内建电场、内建电势与耗尽区宽度2.1.3能带图2.1.4线性缓变结2.1.5耗尽近似和中性近似的适用性2.2PN结的直流电流电压方程2.2.1外加电压时载流子的运动情况2.2.2势垒区两旁载流子浓度的玻尔兹曼分布2.2.3扩散电流2.2.4势垒区产生复合电流2.2.5正向导通电压2.2.6电流电压的温度特性2.2.7薄基区二极管2.3准费米能级与大注入效应2.3.1自由能与费米能级2.3.2准费米能级2.3.3大注入效应2.4PN结的击穿2.4.1碰撞电离率和雪崩倍增因子2.4.2雪崩击穿2.4.3齐纳击穿2.4.4热击穿2.5PN结的势垒电容与变容二极管2.5.1势垒电容的定义2.5.2突变结的势垒电容2.5.3线性缓变结的势垒电容2.5.4实际扩散结的势垒电容2.5.5变容二极管2.6PN结的交流小信号特性与扩散电容2.6.1交流小信号下的扩散电流2.6.2交流导纳与扩散电容2.6.3二极管的交流小信号等效电路2.7PN结的开关特性2.7.1PN结的直流开关特性2.7.2PN结的瞬态开关特性2.7.3反向恢复过程2.7.4存储时间与下降时间2.8功率FRD2.8.1基本结构与应用2.8.2特性表现2.8.3功率FRD的优化方法2.9SPICE中的二极管模型本章习题本章参考文献第3章双极结型晶体管3.1双极结型晶体管基础3.1.1双极结型晶体管的结构3.1.2偏压与工作状态3.1.3少子浓度分布与能带图3.1.4晶体管的放大作用3.2均匀基区晶体管的电流放大系数3.2.1基区输运系数3.2.2基区渡越时间3.2.3发射结注入效率3.2.4电流放大系数3.3缓变基区晶体管的电流放大系数3.3.1基区内建电场的形成3.3.2基区少子电流密度与基区少子浓度分布3.3.3基区渡越时间与输运系数3.3.4注入效率与电流放大系数3.3.5小电流时放大系数的下降3.3.6发射区重掺杂的影响3.3.7异质结双极晶体管3.4双极结型晶体管的直流电流电压方程3.4.1集电结短路时的电流3.4.2发射结短路时的电流3.4.3晶体管的直流电流电压方程3.4.4晶体管的输出特性3.4.5基区宽度调变效应3.5双极结型晶体管的反向特性3.5.1反向截止电流3.5.2共基极接法中的雪崩击穿电压3.5.3共发射极接法中的雪崩击穿电压3.5.4发射极与基极间接有外电路时的反向电流与击穿电压3.5.5发射结击穿电压3.5.6基区穿通效应3.6基极电阻3.6.1方块电阻3.6.2基极接触电阻和接触孔边缘到工作基区边缘的电阻3.6.3工作基区的电阻和基极接触区的电阻3.7双极结型晶体管的功率特性3.7.1大注入效应3.7.2基区扩展效应3.7.3发射结电流集边效应3.7.4晶体管的热学性质3.7.5二次击穿和安全工作区3.8电流放大系数与频率的关系3.8.1高频小信号电流在晶体管中的变化3.8.2基区输运系数与频率的关系3.8.3高频小信号电流放大系数3.8.4晶体管的特征频率3.8.5影响高频电流放大系数与特征频率的其他因素3.9高频小信号电流电压方程与等效电路3.9.1小信号的电荷控制模型3.9.2小信号的电荷电压关系3.9.3高频小信号电流电压方程3.9.4小信号等效电路3.10功率增益和最高振荡频率3.10.1高频功率增益与高频优值3.10.2最高振荡频率3.10.3高频晶体管的结构3.11双极结型晶体管的开关特性3.11.1晶体管的静态大信号特性3.11.2晶体管的直流开关特性3.11.3晶体管的瞬态开关特性3.12肖克莱二极管3.12.1不同偏压条件下的肖克莱二极管3.12.2肖克莱二极管击穿机理分析3.13SPICE中的双极晶体管模型3.13.1埃伯斯-莫尔(EM)模型3.13.2葛谋-潘(GP)模型本章习题本章参考文献第4章绝缘栅型场效应晶体管4.1MOSFET基础4.2MOS结构与MOSFET的阈电压4.2.1MOS结构的阈电压4.2.2MOSFET的阈电压4.3MOSFET的直流电流电压方程4.3.1非饱和区直流电流电压方程4.3.2饱和区的特性4.4MOSFET的亚阈区导电4.5MOSFET的直流参数与温度特性4.5.1MOSFET的直流参数4.5.2MOSFET的温度特性4.5.3MOSFET的击穿电压4.6MOSFET的小信号参数、高频等效电路及频率特性4.6.1MOSFET的小信号交流参数4.6.2MOSFET的小信号高频等效电路4.6.3最高工作频率和最高振荡频率4.6.4沟道渡越时间4.7短沟道效应4.7.1小尺寸效应4.7.2迁移率调制效应4.7.3漏诱生势垒降低效应4.7.4强电场效应4.7.5表面势和阈电压准二维分析4.8体硅MOSFET的发展方向4.8.1按比例缩小的MOSFET4.8.2双扩散MOSFET4.8.3深亚微米MOSFET4.8.4应变硅MOSFET4.8.5高K栅介质及金属栅电极MOSFET4.9功率垂直型双扩散场效应晶体管4.9.1VDMOS器件4.9.2超结VDMOS器件4.9.3常规VDMOS与超结VDMOS器件的电流电压关系的比较4.10SOI MOSFET4.10.1SOI MOSFET结构特点4.10.2SOI MOSFET一维阈电压模型4.10.3SOI MOSFET的电流特性4.10.4SOI MOSFET的亚阈值斜率4.10.5短沟道SOI MOSFET的准二维分析4.11多栅结构MOSFET与FinFET4.11.1多栅MOSFET结构4.11.2多栅结构MOSFET的特征长度4.11.3双栅FinFET的亚阈值斜率4.11.4双栅FinFET的按比例缩小4.11.5多栅FinFET的结构设计4.11.6围栅MOSFET4.12无结晶体管4.12.1无结晶体管的工作原理4.12.2无结晶体管的阈电压4.12.3无结晶体管的直流电流电压关系 4.12.4无结晶体管的温度特性4.13SPICE中的MOSFET模型4.13.1MOS1模型4.13.2MOS2模型4.13.3MOS3模型4.13.4电容模型4.13.5小信号模型4.13.6串联电阻的影响本章习题本章参考文献第5章半导体异质结器件5.1金属-半导体接触5.1.1肖特基势垒5.1.2表面态及对势垒高度的修正5.1.3金半接触肖特基结的伏安特性5.1.4镜像力与隧道效应的影响5.1.5欧姆接触与少子注入5.1.6金半接触肖特基二极管结构5.2半导体异质结5.2.1半导体异质结的能带突变5.2.2半导体异质结伏安特性5.3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EMT)5.3.1HEMT的基本结构5.3.2HEMT的工作原理5.3.3异质结界面的二维电子气5.3.4HEMT的直流特性5.3.5HEMT的高频模型5.3.6HEMT的高频小信号等效电路5.3.7HEMT的频率特性5.4异质结双极晶体管(HBT)5.4.1HBT的基础理论5.4.2能带结构与HBT性能的关系5.4.3异质结双极晶体管的特性5.4.4Si/Si1-xGex异质结双极晶体管本章习题本章参考文献附录A隧穿概率的WKB近似
展开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也是四川省精品课程“微电子器件”的配套教材。2023年入选教育部战略性新兴领域“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体系——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系列教材。2024年入选四川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十四五”省级规划教材。本教材起源于电子科技大学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所开设的“晶体管原理”课程,起点高、立意新,强调基本概念、突出物理模型,内容精练新颖、叙述简明流畅、图文并茂,并配有大量启发性习题。本教材第1版于1987年出版。经过了陈星弼院士、毛钧业教授等老一辈学者50多年教学实践的长期积淀,结合学科发展和课程需要,多次修订,使得其在内容上更加集中精练,各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更加清晰。特别是针对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基础器件MOSFET的飞速发展,增加了SOI MOSFET、FinFET、无结晶体管、功率垂直型双扩散场效应晶体管等前沿热点内容,这些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便深入自主学习。这样既突出“基础概念”和“物理模型”,又跟踪新技术的发展。因此,每次修订再版后都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也受到同行专家的诸多好评。目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围绕着半导体技术的高科技领域竞争愈发激烈,我国半导体产业还处在世界的中低端,面对西方步步紧逼的围堵,我们需进一步深度融入全球半导体产业链;更重要的是需继续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创业的精神,加大人才自主培养力度,培育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反制能力。同时,本教材2023年入选教育部战略性新兴领域“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体系——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系列教材。这些情况促使我们有动力、有责任编写、推出第5版教材,以感谢广大读者对本教材的厚爱,使其更好地服务于课程教学、人才培养。这次的第5版,对第4版教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更加注重细节,注重内容的准确性、严谨性、规范性和可读性。一方面更正了第4版中的图、表、公式和文字上的错误、疏漏,另一方面考虑到微电子器件种类繁多,为了展现基本器件结构的更多应用,选择补充了几种重要器件,包括变容二极管、快恢复二极管、PNPN肖克莱结构和金半接触肖特基二极管,使广大读者对微电子器件有一个尽可能全面的认识。第5版中变化较大的章节有:第1章中作为半导体方程后续应用,介绍了半导体器件计算机模拟的基本原理,包括微分方程的离散化及网格划分;还对半导体器件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对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独立自主研发微电子器件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并对未来发展做了展望。第2章中,作为PN结势垒电容的应用,补充了变容二极管的原理和分析。对于PN结开关特性的扩展,简要分析了快恢复二极管FRD的工作原理。第3章中,补充了PNPN肖克莱二极管结构。针对集成电路最新发展趋势,在第4章的“多栅结构MOSFET与FinFET”这一节中,增加了对新近前沿研究热点——围栅MOSFET(GAA MOSFET)的分析讨论。考虑到金属半导体接触在微电子器件中应用广泛,特别在第5章增加了一节关于金半接触的内容。考虑到量子隧穿效应在现代小尺寸微电子器件中影响越来越明显,在附录A中增加了对隧穿概率的WKB近似求解。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电子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等专业本科生主干专业课“微电子器件”的教材,也可供其他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讲授本教材的参考学时数为48~80学时。本教材的基本教学内容包括:第2章的21,22,24~27节;第3章的31~35,38~310节和第4章的41~48,410,411节;第5章的51,52节。这些内容的参考学时数为60学时,其余内容可视学时数的多少而选讲。本教材配有大量习题。其中,标有*的为基础性习题,建议作为必做题;未标*的为扩展性习题,建议作为选做题。本教材第5版由陈勇、黄海猛、程骏骥编写。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一些错误和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