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项目一 汽车底盘认知 1
任务 汽车底盘结构认知 1
项目二 汽车传动系统检修 8
任务1 离合器检修 9
任务2 手动变速器检修 21
任务3 自动变速器检修 38
任务4 万向传动装置检修 49
任务5 驱动桥检修 58
项目三 汽车行驶系统检修 77
任务1 车架与车桥检修 77
任务2 悬架的检修 86
任务3 车轮的检修 97
任务4 车轮定位 111
项目四 汽车转向系统检修 123
任务1 机械式转向系统检修 124
任务2 动力式转向系统检修 142
项目五 汽车制动系统检修 160
任务1 液压式行车制动系统检修 160
任务2 气压式行车制动系统检修 183
任务3 驻车制动系统检修 199
任务4 制动系统的电子控制系统检修 208
参考文献 228
展开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建设一大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专业教材要随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情况及时动态更新。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2019]13号)和《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教材[2019]3号)要求,要强化课程思政,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要加强课程资源建设,选用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的高质量教材,引入典型生产案例,普及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推动课堂教学革命。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我们组织行业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和中高职骨干教师开发了这套汽车类专业核心课程教材。教材结合国内职业院校课程改革实践经验,借鉴我国港台地区及国外同类课程教材编写经验,根据新时代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校企联合进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基础上编写而成,旨在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强调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推动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现课程综合育人目标。 本书由传统的“汽车底盘构造”“汽车底盘拆装”“汽车底盘检修”等课程内容整合而成,主要体现了如下编写特色和创新:一、基于理实一体化课程开发,以项目、任务构建教材体例。本教材立足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联合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中高职院校教师,以理实一体化课程开发为基础,突破传统以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化教材编写模式,通过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和工作任务分析,总结提炼出汽车底盘认知、汽车传动系统检修、汽车行驶系统检修、汽车转向系统检修、汽车制动系统检修五大工作项目,基于项目开发十六个典型工作任务,借助典型工作任务驱动学生技能训练和知识学习。教材的基本体例框架为:项目——项目描述——任务——任务导入、学习目标、任务准备、任务实施——自我测试(有的增加了项目测试)——项目小结。这种形式有利于推动“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边学边做”的教学方法改革,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获得和形成与实际工作岗位紧密联系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职业素养。二、基于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开发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汽车底盘构造与检修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因此,我们认为将知识区分为理论知识,即“是什么的知识”,和实践知识,即“关于如何做的知识”,更符合职业教育教学的规律,也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基于这种理解,我们在教材编写过程中,依据工作任务分析和职业能力分析,开发了适应岗位需求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在知识开发过程中,强调知识的必须、够用和实用,以适应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要求,并区别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体现了中高职的有序衔接。三、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课程思政内容精要有机融入教材。本教材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精要提炼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精神教育内容,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遵守规范的职业准则、服务他人的责任意识、锐意创新的价值追求、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无私奉献的职业情怀等,并将其恰当融入学习目标、任务准备、任务实施、自我测试等各环节之中,或者以“小贴士”的形式加以温馨提示,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术积累,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本教材由范冬梅担任总主编,彭德豹、张树峰担任主编,徐红举、杨化莉、郑磊、张谦担任副主编,程亚梅、董其宾、毕杰烽参与编写。其中,张树峰编写项目一,彭德豹编写项目二,郑磊编写项目三,杨化莉、张谦编写项目四,徐红举编写项目五,程亚梅、董其宾、毕杰烽参与了部分章节内容的编写。全书由范冬梅、彭德豹负责统稿、定稿。本教材的任务案例由山东润华集团、济南新大友集团的一线维修技术人员收集提供;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一些国内外出版的同类书籍,在此特向有关维修技术人员和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本教材主要适用于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电子技术应用、汽车制造与检测、新能源汽车装调与检修、新能源汽车维修、汽车营销与服务等专业的教学,参考学时数为100~120学时。本书也可作为其他相关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还可供相关岗位工程技术人员参考。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错误、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使用本书的广大师生和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21年春于北京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