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信教育资源网
视听觉功能康复工程 ——辅助与替代技术
作   译   者:柴新禹 出 版 日 期:2022-01-01
出   版   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维   护   人:张小乐 
书   代   号:G0403500 I S B N:9787121403507

图书简介:

“视听觉功能康复工程”可以作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旨在使学生了解听觉与视觉康复领域的相关技术及其发展现状,提高学生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交叉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具有较强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本书围绕听觉与视觉的功能康复,共12章,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声学和光学的物理基础。第二部分为听觉的辅助与替代,首先介绍听觉生理基础和临床常用的听觉诊断技术,而后按照听觉传导通路的顺序介绍助听器、人工中耳和人工耳蜗的原理及临床应用。第三部分为视觉的辅助与替代,首先介绍视觉生理基础和临床常用的视觉诊疗技术,而后按照视觉传导通路的顺序介绍低视力助视器、人工晶体和视网膜假体的原理及临床应用。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相关课程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有关教师、临床医师或科技人员参考。。
您的专属联系人更多
关注 评论(2) 分享
配套资源 图书内容 样章/电子教材 图书评价
  • 配 套 资 源

    本书资源

    本书暂无资源

    会员上传本书资源

  • 图 书 内 容

    内容简介

    “视听觉功能康复工程”可以作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旨在使学生了解听觉与视觉康复领域的相关技术及其发展现状,提高学生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交叉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具有较强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本书围绕听觉与视觉的功能康复,共12章,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声学和光学的物理基础。第二部分为听觉的辅助与替代,首先介绍听觉生理基础和临床常用的听觉诊断技术,而后按照听觉传导通路的顺序介绍助听器、人工中耳和人工耳蜗的原理及临床应用。第三部分为视觉的辅助与替代,首先介绍视觉生理基础和临床常用的视觉诊疗技术,而后按照视觉传导通路的顺序介绍低视力助视器、人工晶体和视网膜假体的原理及临床应用。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相关课程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有关教师、临床医师或科技人员参考。。

    图书详情

    ISBN:9787121403507
    开 本:16(185*260)
    页 数:288
    字 数:461

    本书目录

    第1章 声学基础	1
    1.1 声波的产生与传播	1
    1.2 声音的特性	9
    1.3 语音信号	10
    1.4 听力测试中常用的声学信号	12
    1.5 超声波基础	14
    本章小结	19
    习题	19
    第2章 光学基础	20
    2.1 光波与光线	20
    2.2 几何光学基础	21
    2.3 物理光学基础	29
    本章小结	35
    习题	35
    第3章 听觉的形成	36
    3.1 听觉通路的解剖及生理基础	36
    3.2 听觉通路的信息处理机制	44
    3.3 听力损失	51
    本章小结	53
    习题	54
    第4章 听觉检查与诊断技术	55
    4.1 纯音听阈测试	55
    4.2 声导抗测试	63
    4.3 听觉诱发电位检测	68
    4.4 耳声发射检测	73
    本章小结	78
    习题	79
    第5章 助听器	80
    5.1 助听器的发展历史	80
    5.2 数字助听器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82
    5.3 助听器的类型	88
    5.4 助听器的信号处理技术	91
    5.5 助听器的临床应用	106
    本章小结	111
    习题	111
    第6章 人工中耳	112
    6.1 骨导植入式助听器	112
    6.2 人工中耳概述	114
    6.3 电磁式人工中耳	115
    6.4 压电式人工中耳	119
    6.5 人工中耳的植入特性	120
    6.6 骨导植入式助听装置的临床应用	122
    6.7 人工中耳的临床应用	124
    本章小结	125
    习题	125
    第7章  人工耳蜗	126
    7.1  人工耳蜗概述	126
    7.2  人工耳蜗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127
    7.3  人工耳蜗的语音处理策略	135
    7.4  人工耳蜗的虚拟通道技术	147
    7.5  人工耳蜗的临床应用	150
    本章小结	154
    习题	154
    第8章  视觉的形成	155
    8.1  视觉形成的解剖学基础	155
    8.2  视觉形成的生理学基础	163
    本章小结	172
    习题	172
    第9章  视觉检查与诊断技术	173
    9.1  角膜形态检测	173
    9.2  眼生物参数检测	177
    9.3  眼屈光状态检测	179
    9.4  眼底检查技术	182
    9.5  视野检测	196
    9.6  眼压测量	199
    9.7  眼科超声检测	202
    9.8  视觉电生理检测	206
    本章小结	214
    习题	214
    第10章  视觉障碍与辅助器具	215
    10.1  视力残疾的概念	215
    10.2  视障康复的目标与路径	220
    10.3  视觉康复辅助器具	223
    本章小结	230
    习题	230
    第11章  人工晶状体	231
    11.1  晶状体的生理学基础	231
    11.2  白内障摘除与人工晶状体植入	232
    11.3  屈光性晶状体置换术	237
    11.4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	238
    本章小结	240
    习题	240
    第12章  视网膜假体	241
    12.1  视网膜假体概述	241
    12.2  视网膜假体的分类	244
    12.3  视网膜上假体	245
    12.4  视网膜下假体	255
    12.5  脉络膜上腔假体	256
    12.6  当前视网膜假体及其临床植入效果*	256
    12.7  视网膜假体临床应用中的挑战*	265
    12.8  假体视觉感受和图像处理策略	267
    12.9  其他研究中的视网膜假体*	269
    本章小结	272
    习题	272
    参考文献	273 
    
    展开

    前     言

    感觉器官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90%以上的外界信息来源于视觉与听觉。视力和听力受损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及其家庭带来负担。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报道,截至2017年2月,全球约有5%的人口,即3.6亿人患有残疾性听力损伤(其中3.28亿成年人,3200万儿童);截至2019年10月,全球约有22亿人视力受损。听觉与视觉的辅助与替代技术,如助听器、人工中耳、人工耳蜗、助视器、人工晶状体和视网膜假体等,能够帮助患者恢复部分听视觉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其具备独立生活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视听觉功能康复工程”可作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1)基本掌握听觉与视觉康复工程领域的相关技术及了解他们的发展现状,(2)利用这些康复技术,帮助视听觉损伤患者解决临床和生活中的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交叉科学研究能力。为了编写本教材,编者在多年讲授相关课程教案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广泛的资料收集和文献调研,并参考借鉴了国内外出版的多本优秀著作和教材,以及最新的研究文章。本书内容涉及生物医学、神经科学、物理学、计算机信息科学、微电子学等多学科交叉,适合作为高等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高年级本科或研究生相关课程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有关教师、临床医师或科技人员参考。
    本书围绕听觉与视觉的功能康复,共12章,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声学和光学的物理基础。第二部分为听觉的辅助与替代,首先介绍听觉生理基础和临床常用的听觉诊断技术,而后按照听觉传导通路的顺序介绍助听器、人工中耳和人工耳蜗的原理及临床应用。第三部分为视觉的辅助与替代,首先介绍视觉生理基础和临床常用的视觉诊疗技术,而后按照视觉传导通路的顺序介绍低视力助视器、人工晶体和视网膜假体的原理及临床应用。其中已对物理基础和生理基础熟练掌握的读者可以跳过相应部分。每章末附有思考题,供读者练习选用。
    本教材由国内从事生物医学工程及临床医学相关研究并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学者多次集体讨论后分工编写而成。具体编写分工如下:柴新禹教授编写第1章和第3章,周传清研究员编写第2章和第9章,柴新禹教授、查定军教授编写第4章至第7章,李恒博士、柴新禹教授编写第8章和第12章,梁平教授编写第10章,郑海华教授编写第11章。全书由柴新禹教授统稿。
    感谢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和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资助。在此,对参与本教材编写的专家、学者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此外,特别感谢博士、硕士研究生孙鹏程、苏小帆、郭佳卉、芦卓凡、梁俊玲、纪晓勇、黎铮艺等为本书的编写提供的资料搜集、图片绘制和书稿校对帮助。由于视听觉功能康复工程是一门仍在不断发展更新的学科,多种多样的方法理论和技术不断涌现。再加之编著者知识水平及时间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一些歧义和不足,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展开

    作者简介

    柴新禹,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1年在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做博士后研究。2001-2011年任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教授。2011-至今任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相继承担和完成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863计划项目、2项973计划子项目、2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多项企业开发研究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SCI/EI收录70余篇,出版国际学术专著章节2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项(其中授权10项)。学术期刊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s 编委,国际学术期刊Artificial Organs审稿人,美国视觉与眼科研究学会(ARVO)、国际精密光学工程师学会(SPIE)会员。
  • 样 章 试 读
  • 图 书 评 价 我要评论
华信教育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