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信教育资源网
中国新闻传媒科技发展史话
作   译   者:孙宝传,朱友芹 出 版 日 期:2019-08-01
出   版   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维   护   人:徐云鹏 
书   代   号:G0370670 I S B N:9787121370670

图书简介:

本书以技术为切入点,试图回答以下问题:传播媒介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中间经历了怎样的演化进程?传播媒介的演化和更迭如何引发新闻传媒技术的创新和演进,我国新闻传媒技术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预期?传媒技术的进步又是如何撬动新闻媒体的变革和发展,进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在传播媒介和传媒技术演进的历史长河中,有什么带规律性的东西或经验可供借鉴。
定价 99.0
您的专属联系人更多
关注 评论(0) 分享
配套资源 图书内容 样章/电子教材 图书评价
  • 配 套 资 源

    本书资源

    本书暂无资源

    会员上传本书资源

  • 图 书 内 容

    内容简介

    本书以技术为切入点,试图回答以下问题:传播媒介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中间经历了怎样的演化进程?传播媒介的演化和更迭如何引发新闻传媒技术的创新和演进,我国新闻传媒技术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预期?传媒技术的进步又是如何撬动新闻媒体的变革和发展,进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在传播媒介和传媒技术演进的历史长河中,有什么带规律性的东西或经验可供借鉴。

    图书详情

    ISBN:9787121370670
    开 本:16开
    页 数:340
    字 数:544.0

    本书目录

    目录
    第1章 概论	001
    1.1 用进化观点诠释,传播媒介演化史	003
    1.2 就理论层面探讨,传媒构成三要素	007
    1.3 从宏观视角审视,传媒变革大背景	008
    1.4 欲以史为镜应对,新闻媒体新变局	010
    一 史前传播篇
    (大约5千年以前)
    第2章 
    从体语、口语到借助他物的
    非语言传播	014
    2.1 史前有声无言时,只靠体语传信息	014
    2.2 创人类声音符号,开传播革命先河	015
    2.3 口语传播唱主角,旗鼓烽燧当配角	016
    2.4 说话无痕他物记,结绳符木洞穴画	018
    2.5 绳结岩画虽原始,催生文字是先驱	019
    二 文字传播篇
    (约5千年前至19世纪20年代)
    第3章 
    汉字的产生、演变及其载体的
    试错	022
    3.1 记忆有度传承难,古代汉字应运生	022
    3.2 甲骨金石竹木帛,文字载体竞试错	023
    3.3 蔡伦改良造纸术,文字传播虎添翼	025
    3.4 汉字演变数千年, 流变改革俩推手 	026
    3.5 开篇技术传播史,开启人类文明史	027
    第4章 古代新闻性信息及其传播方式	028
    4.1 古代尚冇新闻在,唯有新闻性信息	028
    4.2 文字载体甲骨先,文字传播始于商	029
    4.3 古时通信靠邮驿,兴衰长达三千年	030
    4.4 广告自古就有之,实物叫卖挂灯旗	031
    4.5 纸上文字用手抄,远地传书信鸽飞	032
    4.6 碑拓雕版泥活字,毕昇发明印刷术	033
    4.7 最早官报数邸报,报纸雏形名符实	036
    4.8 民间报刊尚萌芽,社会底层也传媒	038
    三 印刷传播篇
    (19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
    第5章 
    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和中国近代
    报业的兴起	042
    5.1 从历史背景考察,看近代报纸缘源	042
    5.2 洋办官办到民办,近代报业渐兴起	043
    5.3 书式折页对开张,报纸版式三变脸	047
    5.4 线装本改洋装本,杂志样式两换装	049
    5.5 广告与报纸结缘,近代广告业问世	050
    第6章 稿件传递手段和报刊发行方式	054
    6.1 稿件传递四件宝,送寄快马和信鸽	054
    6.2 信鸽千里传新闻,鸿雁传书谱新篇	054
    6.3 申报馆首发电讯,电通信初露头角	055
    6.4 报刊发行三大招,赠送求订报贩卖 	058
    第7章 
    印报方式的变迁和印报机具的
    演进	060
    7.1 报刊业成长快速,印刷术发展滞后	060
    7.2 印报方式三部曲,木印石印和铅印	061
    7.3 排版设备工效低,铸字铅排改铸排	066
    7.4 印机动力跨五代,历经人畜煤汽电	067
    7.5 印报机具升三档,平板滚筒轮转机	069
    7.6 成功报纸启示录,善其事先利其器	070
    7.7 日寇侵华技倒退,报人克难造纸弹	072
    第8章 
    图像上报的进程和摄制技术的
    进步	073
    8.1 画师绘制新闻画,图像初登报刊门	073
    8.2 摄影技术发明时,新闻摄影诞生日	075
    8.3 新闻摄影渐崛起,照相器材随跟进	076
    8.4 摄影与报刊联姻,图文并茂梦成真	077
    8.5 石版铜版和凹版,制版连闯三重关	079
    四 电磁传播篇
    (20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初)
    第9章 
    电报的发明与现代通讯社的
    诞生	087
    9.1 人类破解电磁谜,电磁媒介问世时	087
    9.2 有线电报的发明,催生现代通讯社	088
    9.3 打破外电的垄断,国人自办通讯社	089
    9.4 中央社辗转建社,电台变迁故事多	091
    9.5 新华社艰苦创业,电台壮大路途险	093
    9.6 摩尔斯码打前站,中文电码当后援	095
    9.7 人工摩尔斯收发,改为机械化作业	096
    9.8 中新社口播新闻,华文报纪录新闻	098
    第10章 各式新闻通信终端同台竞技	100
    10.1 电话网搭台竞技,众终端同台演义	100
    10.2 海尔机率先上阵,水土不服早退役	101
    10.3 电传机后来居上,外文电讯遭通吃	103
    10.4 模写机可靠易用,中文广播全覆盖	105
    10.5 文传机真迹通信,发稿传稿都适用	108
    10.6 图传机收发照片,人捎邮寄成历史	109
    10.7 中文电传补短板,设备复杂难推广	112
    第11章 广播电影电视的问世和加盟	114
    11.1 无线电横空出世,广播台应运而生	114
    11.2 遭日寇侵华战争,中广台几度迁徙	116
    11.3 迎人民抗日烽火,新华台艰苦创业	117
    11.4 广播业遭日摧残,广播网战后重建	119
    11.5 有线广播遍乡村,文化生活惠农民	120
    11.6 调频与调幅结伴,广播迎来高保真	121
    11.7 摄影演化成电影,电影记录活史料	121
    11.8 新闻电影纪录片,伴随国人五十载	122
    11.9 扫描方式过三关,电影演进成电视	125
    11.10 百姓翘首盼电视,二战耽搁近十年	125
    11.11 北京台自主建设,台视台早起晚成	126
    11.12 电视台发展迅速,电视机供不应求	129
    11.13  电视塔登高望远,覆盖面不断扩大	130
    11.14 两度攻克技术关,黑白电视变彩电	131
    11.15 共用天线始作蛹,有线电视终化蝶	132
    11.16 差转方式改微波,电视节目远地传	133
    11.17 电视报道成新宠,通讯社涉足电视	133
    11.18 广告与广电结盟,现代广告业崛起	135
    第12章 
    电磁传播时代报纸印刷技术的
    进步	138
    12.1 铅印体系已形成,印刷技术仍落后	138
    12.2 从四个方面着手,促印刷技术进步	138
    12.3 制版滤色改分色,印报套红变彩印	139
    12.4 仿产手动照排机,试制中文铸排机	140
    12.5 试用胶印机印报,开启铅胶印并用	141
    12.6 与报纸胶印同行,国产胶印机起步	142
    12.7 有进步更有差距,订规划加快发展	142
    五 数字传播篇
    (20世纪80年代初至20世纪90年代末)
    第13章 
    新闻通信的模(拟)数(字)
    嬗变	144
    13.1 开启数字化时代,成就数字化传媒	144
    13.2 中央社电讯传送,启用计算机通信	145
    13.3 新华社中文电讯,实现计算机广播	146
    13.4 中新社双码发稿,繁简体同台服务	148
    13.5 老少边区无微波,直播卫星架天桥	149
    13.6 外文电讯电脑化,电传通信退二线	150
    13.7 航寄传真和卫星,报版远传三连升	151
    13.8 现场报道缺利器,移动通信显身手	155
    13.9 北京站前大屏幕,户外媒体排头兵	157
    13.10 突发事件通联难,海事卫星正当用	158
    13.11 卫星报纸全球售,价格不菲难为继	160
    13.12 报话网到广域网,内部通信漫长路	161
    13.13 全球卫星广播网,中国声音传全球	163
    第14章 
    报业第一次技术革命——印刷
    革命	164
    14.1 进口系统搞冷排,先上西文后中文	164
    14.2 报纸热排改冷排,联合报初试牛刀	165
    14.3 王选领军攻难关,激光照排跨三代	166
    14.4 经济日报搞中试,印刷革命当先锋	172
    14.5 报业首次掀技改,印刷告别铅与火	176
    14.6 彩报照排机登场,电子分色机退位	177
    14.7 少数民族信息化,起步虽晚进展快	179
    14.8 方正华光齐努力,照排普及全行业	181
    14.9 国产照排走出去,跨海越洋抢市场	182
    14.10 计算机直接制版,节能环保成主流	183
    14.11 全国照排大普及,带动胶印大发展	185
    14.12 建数字印刷中心,做数码印刷试验	186
    14.13 应技术人员呼声,创中国新闻技联	187
    第15章 
    报业第二次技术革命——采编
    革命	191
    15.1 科技工作者破解,汉字上电脑难题	191
    15.2 媒体首个技研所,三攻简易汉字库	192
    15.3 用手写稿遭嘲讽,发愤图强搞开发	192
    15.4 新华社率先建成,多文种编辑系统	193
    15.5 联合报最早实现,华文无纸编辑部	195
    15.6 报业再掀技革潮,采编甩掉纸与笔	196
    15.7 采编系统三级跳,新闻处理一体化	198
    15.8 人工校对拖后腿,同步检校补短板	199
    15.9 编采人员齐发力,突破中文输入关	200
    第16章 新闻图片处理数字化的演进	202
    16.1 新华社捷足先登,引进了电子暗房	202
    16.2 中新社节俭力行,建起了图片系统	203
    16.3 分步走自主研发,全数字图片传真	203
    16.4 建报社图片系统,为两翼齐飞保驾	206
    16.5 摄影器材齐跟进,传送手段同步行	206
    第17章 
    新闻资料存储和利用的计算
    机化	210
    17.1 昨日新闻今日史,报人悉心保资料	210
    17.2 剪刀浆糊到缩微,资料人员苦求索	211
    17.3 新华北信搞预研,人民日报先建库 	212
    17.4 建大型新闻资库,创国际联机检索	214
    17.5 历史报纸数码化,历史文化得抢救	215
    17.6 众报社竞相建立,新闻资料数据库	219
    17.7 读图时代降临时,媒体开建图片库	221
    17.8 音像资料媒资化,历经发展三阶段	222
    17.9 顺应媒体集成化,多媒体库成趋势	225
    17.10 贯以用户为中心,创建用户数据库	226
    17.11 服务方式亟待改,内容管理获青睐	226
    第18章 
    报业技术革命的深化——管理
    革命	228
    18.1 管理革命兴起初,人财管理走在前	228
    18.2 广告业务成长快, 广告系统弦上箭	228
    18.3 自办发行来势猛,发行系统跟进急	231
    18.4 由呼叫中心起步,在C R M上落脚	232
    18.5 引企业资源规划,替企业管理探路	233
    18.6 建企业信息门户,给信息孤岛解围	234
    18.7 随报纸市场变化,看报纸形态变迁	235
    18.8 广建智能化大厦,保驾信息化建设	236
    第19章 广播电影电视的数字化进程	237
    19.1 广电文稿无纸化,文稿播控自动化	237
    19.2 音频模拟变数字,广播步入第三代	238
    19.3 两大台率先垂范,实现广播数字化	239
    19.4 实施三步走战略,推进电视数字化	241
    19.5 有线电视数字化,数字电视进万家	241
    19.6 卫星电视数字化,卫星直播到家庭	242
    19.7 地面电视数字化,电视图像高清化	244
    19.8 央视台带头实施,电视制播数字化	246
    19.9 村村通广播电视,农牧民一个不落	247
    19.10 从胶片电影时代,到数字电影时代	248
    19.11 建广电监测网络,保安全高质播出	249
    六 网络传播篇
    (20世纪末至今)
    第20章 
    新闻传媒跨入互联网传播
    时代	252
    20.1 互联网横空出世,重塑了传媒生态	252
    20.2 互联网落地中国,老百姓进入网络	254
    20.3 WEB 1.0时代,众媒逐鹿互联网	255
    20.4 编辑记者先触网,领略网络新风光	257
    20.5 中华网率先上市,三剑侠紧随其后	257
    20.6 报业第三次技革,报纸的网络革命	259
    20.7 编排系统跨媒体,报网同台唱大戏	263
    20.8 WEB 2.0时代,社交媒体纷沓来	264
    20.9 海量信息难查找,搜索引擎受青睐	265
    20.10 中新社图片上网,率先搞网上销售	266
    20.11 中评社两岸架桥,简繁体同步发布	267
    20.12 台湾广电网络化,港澳广电多元化	267
    20.13 流媒体技术出现,音视频节目上网	268
    20.14 广播模式择机转,网络电台应运生	269
    20.15 新闻电视网横空,网络电视台出世	269
    20.16 网络广告乘势上,传统广告遭挑战	270
    20.17 适时成立新标委,新闻立标初见效	271
    20.18 网络侵权形势峻,版权保护路途艰	273
    20.19 网络安全路线图,三阶段和四走向	276
    第21章 新闻传媒跃入移动传播时代	278
    21.1 移动邂逅互联网,成就移动互联网	278
    21.2 手机连上四台阶,第五媒体美名冠	279
    21.3 手机报刊随处读,手机电视随身看	281
    21.4 C M M B 兴衰录,佐证决策重要性	282
    21.5 新浪微博一上线,自媒体人被引爆	283
    21.6 微博开启微时代,微视微影接踵来	284
    21.7 报业寒冬来袭时,不惜试错来应对	285
    21.8 两微一端成标配,触手可及小程序	286
    21.9 融媒体内容创新,广泛用H 5 技术	289
    21.10 连接呈现无限处,众媒时代到来时	289
    21.11 今日头条新模式,门户网站受冲击	290
    21.12 虚拟化引入传媒,云计算走进媒体	291
    21.13 数据新闻热升温,新闻可视化走红	293
    21.14 移动新终端试错,移动编辑室跟进	295
    21.15 舆情分析成常态,智库建设成亮点	297
    21.16 重新闻传播效果,建传效评估体系	298
    21.17 三网融合路途艰,三屏合一是正道	298
    21.18 
    IP TV遭一波三折,OTT TV成强劲
    对手	299
    21.19 机器人从业新闻,开启了人工智能	300
    21.20 人工智能融媒体,媒体大脑做支撑	303
    21.21 现场新闻新理念,移动直播新热点	305
    21.22 引入VR和AR,探索新闻新模式	306
    12.23 借助二维码接驳,穿越多媒体通道	308
    21.24 媒介多样化进程,开启全媒体时代	309
    21.25 融合发展成共识,中央厨房应运生	311
    21.26 数字移动为优先,融合报道是真谛	314
    21.27 借助区块链技术,加强新闻业监管	314
    21.28 应用开放A P I,拓展客户新途径	315
    第22章 新闻传媒科技的未来发展	316
    22.1 IPV6 + 5 G,万物相连物联网	316
    22.2 高速高清高保真,五觉俱全新体验	318
    22.3 绿色传媒可持续,三E理想梦成真	319
    22.4 人与传媒渐走近,终极人脑成传媒	319
    22.5 媒介演化轮回说,传媒回归原生态	320
    22.6 应信息社会挑战,攀信息哲学新高	321
    参考资料	323
    作者简介	327
    展开

    前     言

    序言
    孙宝传、朱友芹《中国新闻传媒科技发展史话》一书,梳理讲述了中国新闻传媒科技的发展历程,并根据历史事实,探索传媒的发展规律,文筆轻松,条理清晰,符合科学,切合实际。书中提出“符号是传媒进化的基因”,论点新鲜,富有创造性。
    书中通过肢体符号、语言符号、文字符号、电磁符号和数字符号等五个历史阶段的演变,提出了传媒基因的变异是传媒演进的源动力;通过文字传播到印刷传播、数字传播到网络传播的迭代,提出了传媒基因复制机制的改善也是传媒演进的动力。传媒演进的历史证明,传媒的传播时间由慢变快,传播空间由小变大,传媒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力日益深刻。尤其是数字符号的出现,使传媒的社会影响力出现极大飞跃。
    数字符号“比特”的出现,是以香农信息通过能力公式C=Blog2(1+S/N)的发现为标志的。香农证明,获取一个比特的信息最少只需耗费0.693KT(约10的负21次方焦耳)的能量,理论极限推理,全球近百亿人口,即使每人每天消费100GB的信息,加起来只需用三颗同步卫星消耗百瓦级辐射功率就可以大体得到满足。互联网发明后,人类终于感悟,在衣、食、住、行、知五项消费需求中,“知”即信息消费,有可能率先于衣食住行兑现“各取所需”。就是说,人类有可能借助传媒,通过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逐步求得人类共识的实现,进而科学有序地谋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理想一步步走向全面成功。
    我与宝传同志相交也是一种缘分。1957年秋,我们同时进入清华无线电系,他是高中毕业读本科,我是本科毕业读苏联专家研究班,但两人互不相识,没有交集。是信息“各取所需”的共同科学理想,促使我们成为挚友。上世纪末,宝传同志发表《我的报纸离我们有多远?》的文章,正值我告别核武器研究改行研究万维网,我们共同发表有关《后万维网》的三篇文章。之后十几年,为了实现“后万维网”的共同理想,我帮他完成《中文新闻信息置标语言》(CNML)国家标准,他帮我完成《统一内容标签》(UCL)国家标准。今天,中国的“后万维网”仍处设计之中,但一批比我们更有作为的年青人已经成长起来,我们相信人类一定能够逐步走向“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命运共同体。
    
                                                                             中国工程院 院士 李幼平 
                                                                             2019年5月15日
    
    
                                                                             前言
    我是一名退休多年的新闻技术工作者。我的大半辈子是在新华通讯社的通信技术工作岗位上度过的,这也算得上是一种缘分吧,因为这是我人生中两次偶遇、两次选择、两次转折的最终归宿。
    一次是在中学时期。1953年我正读初三,我的四姐送我一台小小的矿石收音机,使我这个原本喜爱文学的初中生迷上了无线电。读高中时,我参加了学校的业余无线电小组,进一步增强了我对无线电的兴趣,进而改变了自己的专业志向。1957年考大学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无线电专业,并幸运地考上了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六年后毕业,获“毕业生优良奖状”,并留校在常迵教授手下当了一名助教,开始了通信技术专业的教师生涯。
    一次是在“文革”期间。1965年底,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清华园,奉调到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处工作。还不到半年,“文革”就开始了,在被砸烂的“阎王殿”和宁夏贺兰县“旧中宣部五七干校”度过了青春最宝贵的7个年头,虽荒废了专业知识,也教会了我如何做人。1972年8月,我被重新分配到新华社参编部做编辑工作。人生的曲折和亲身的感受,让我义无反顾地选择重新归队、再拾本行。于是,到新华社报到的头一天,我就要求调离去北京东风电视机厂工作。负责调干的同志说,你们这批干部是由中组部的调令调来的,你得找中组部去谈。到了西单中组部大楼,中组部接待的同志 说,你们这批干部的调动报告是姚文元画的圈,我们无法改动,你得找姚文元亲自批,这下把我搞懵了,到哪儿去找姚文元啊。调离未果回到新华社,负责调干的同志对我说,你如果一心要干老本行,我们新华社也有个技术部门,叫电务处,你愿不愿意去? 于是,我就留了下来,成了电务处的一名技术员,开始了新闻通信技术工作的职业生涯,一干就是28年。
    对于人生的这两次选择和转折,我无怨无悔,因为我热爱我所学的专业和从事的事业。感谢新华社这个具有革命传统的大家庭,把我这个外来的技术员培养成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并委以通信技术局局长兼音像中心主任、社总工程师、社党组成员的重任;感谢改革开放这个好政策、好时代,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施展才能、报效祖国的舞台,使我得以参加到新华社建设现代化世界性通讯社的征程之中,和同志们一起实现了从手工操作到计算机处理、从机械化到信息化的历史跨越。
    生命苦短,一不留神就到了退休年龄。2000年退休后,我继续担任了“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 两届理事长和一届名誉理事长,一如既往地关注着我国新闻传媒技术的发展,为同行们做一点力所能及的服务工作。在此期间,与我的同事一起创办了我国新闻界唯一经国家科技部和国家奖励办批准的技术奖项“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和跨媒体的传媒科技杂志《中国传媒科技》,发起并参与组织了我国首个新闻信息技术国家标准的制定,直到兑现了当年清华大学蒋南翔 校长“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嘱咐。
    2014年“二次退休”后,我仍难以割舍。但人要有自知之明,“向前走”力不从心了,就来个“向后看”吧。于是,我开始尝试着回忆、搜集、梳理有关新华社通信技术发展的亲历往事、历史素材,并于2015年编写出版了《插翅飞翔——新华社通信技术发展纪实》一书。
    该书出版后,得到了新闻传媒界同行、特别是新华社同仁的积极反响,一些朋友还建议我牵头编写一本涵盖全国传媒科技发展历程的专著,来记录和纪念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作为我国传媒科技行业的一名老兵、改革开放以来新闻媒体科技关键变革和重大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我理应尽一份责任。正好我的老朋友、大众报业集团总工朱友芹博士,几年前就曾邀我共同主编《传媒科技概论》,但我觉得此书并非我的专长,始终未敢应诺,而我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传媒科技的发展进程相对来说有一定了解,于是决定与他合作编写《中国新闻传媒科技发展史话》一书,为后来人留下一点记忆和史料。
    在同仁、朋友、亲人的支持和帮助下,经过三年多的努力,这本拙作终于与大家见面了。在这里,我要感谢新闻媒体技术界的同仁和传媒科技产业界的朋友,是他们无保留地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并对我的写作始终给予关注和帮助,林道进、江澄、周毅、朱峰、初征等同志还对有关章节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刘爱民同志帮助对文稿进行了阅校,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我要特别感谢李幼平院士在百忙中为本书作序。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是他们一直支持和鼓励着我,尤其是我的老伴张桂珍女士,她分担了绝大部分家务,在我患病期间悉心照料,使我得以很快康复,能把写作坚持到底。由于本人学粗识浅,掌握资料也不够全面,肯定有许多遗漏,甚至错误的地方,恳请读者不吝指正。
    谨将此书作为我80岁的生日礼物,献给我毕生钟爱的中国新闻传媒科技事业,献给祖国的70华诞。
                                                                                                                              孙宝传
                                                                                                                              2019年6月15日
    展开

    作者简介

    本书暂无作者简介
  • 样 章 试 读
  • 图 书 评 价 我要评论
华信教育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