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目 录
第1章 直流电路 1
1.1 知识要点总结 1
一、电路变量 1
二、电阻元件 1
三、电压源与电流源 1
四、基尔霍夫定律 2
五、单口网络及等效 2
六、受控电源 2
1.2 本章重点与难点 3
1.3 重点分析方法与步骤 3
一、单口网络等效的分析方法 3
二、支路电流法 3
三、节点分析法 3
四、叠加定理 3
五、等效电源定理 4
六、含受控源电阻电路的分析 4
1.4 填空题和选择题 5
1.5 习题1 6
第2章 一阶动态电路的暂态分析 19
2.1 知识要点总结 19
一、电容元件与电感元件 19
二、换路定则及其初始条件 19
三、一阶电路零输入响应 19
四、一阶电路零状态响应 20
五、一阶电路完全响应 20
六、三要素法求一阶电路响应 20
2.2 本章重点与难点 20
2.3 重点分析方法与步骤 20
2.4 填空题和选择题 23
2.5 习题2 23
第3章 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 31
3.1 知识要点总结 31
一、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31
二、正弦量的相量表示 31
三、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表示 31
四、三种基本元件伏安关系的相量形式 31
五、阻抗与导纳 32
六、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 32
七、正弦稳态电路中的谐振 33
八、三相电路 33
3.2 本章重点与难点 34
3.3 重点分析方法与步骤 34
3.4 填空题和选择题 35
3.5 习题3 36
第4章 模拟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 49
4.1 知识要点总结 49
一、放大的基本概念及性能指标 49
二、模拟集成运算放大器组成及特点 49
三、理想集成运算放大电路 49
四、基本运算电路 50
五、电压比较器
六、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的主要性能指标 50
4.2 本章重点与难点 50
4.3 重点分析方法与步骤 50
一、运算电路的分析方法
二、绘制电压比较器的电压传输特性的步骤和方法
4.4 填空题和选择题 53
4.5 习题4 53
第5章 半导体二极管及直流稳压电源 61
5.1 知识要点总结 61
一、半导体的基本知识 61
二、PN结的特性 61
三、晶体二极管模型 61
四、直流稳压电源 62
5.2 本章重点与难点 63
5.3 重点分析方法与步骤 63
一、二极管电路的简化分析法 63
二、稳压管稳压电路的分析 63
三、整流电路分析 63
5.4 填空题和选择题 65
5.5 习题5 66
第6章 晶体三极管及其放大电路 75
6.1 知识要点总结 75
一、晶体三极管的基本知识 75
二、晶体管放大电路的三种接法 76
三、电流源电路 76
6.2 本章重点与难点 78
6.3 重点分析方法与步骤 78
一、三极管引脚及类型判别 78
二、三极管的工作状态判别 78
三、放大电路有无放大作用判别 79
四、三极管放大电路分析方法 79
五、放大电路的非线性失真 80
6.4 填空题和选择题 81
6.5 习题6 83
第7章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与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105
7.1 知识要点总结 105
一、场效应管的基本知识 105
二、场效应管伏安特性曲线 105
三、放大模式下场效应管的模型 106
四、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7.2 本章重点与难点 106
7.3 重点分析方法与步骤 107
一、场效应管类型判别 107
二、场效应管的工作状态判别 107
三、场效应管放大电路分析 107
四、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分析方法
7.4 填空题和选择题 109
7.5 习题7 110
第8章 低频功率放大电路 121
8.1 知识要点总结 121
一、功率放大电路的特点和分类 121
二、功放电路的研究重点 121
三、复合管 121
四、集成功率放大电路 121
8.2 本章重点与难点 123
8.3 重点分析方法与步骤 123
一、功放电路的计算 123
二、功放管的选择 123
8.4 填空题和选择题 125
8.5 习题 126
第9章 负反馈放大电路 131
9.1 知识要点总结 131
一、反馈的基本概念 131
二、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131
9.2 本章重点与难点 132
9.3 重点分析方法与步骤 132
一、判别反馈的方法 132
二、深度负反馈条件下的估算 132
第10章 信号产生与处理电路 145
10.1 知识要点总结 145
一、正弦波产生电路 145
二、RC文氏桥正弦波振荡电路 145
三、LC正弦波振荡电路 145
四、石英晶体振荡器 146
五、非正弦波产生电路 147
六、有源滤波电路
10.2 本章重点与难点 147
10.3 重点分析方法与步骤 147
一、判断电路是否产生正弦波振荡的步骤和方法
二、滤波电路频率响应分析步骤
10.4 填空题和选择题 149
10.5 习题10 149
第11章 实验 157
11.1 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 125
一、实验目的 125
二、实验仪器 125
三、实验原理 125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127
五、注意事项 128
六、预习要求 129
七、思考题 129
八、实验报告要求 129
11.2 叠加定理的验证 157
一、实验目的 157
二、实验仪器及元器件 157
三、实验原理 157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157
五、实验预习要求 158
六、实验注意事项 159
七、思考题 159
11.3 戴维南定理的验证 159
一、实验目的 159
二、实验仪器及元器件 159
三、实验原理 159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160
五、实验预习要求 161
六、实验注意事项 161
七、思考题 161
11.4 一阶动态电路及其响应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仪器
三、实验原理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五、实验预习要求
六、实验注意事项
七、思考题
11.5 RLC串联谐振电路 161
一、实验目的 161
二、实验仪器 161
三、实验原理 161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163
五、实验预习要求 163
六、实验注意事项 163
七、思考题 164
11.6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线性应用 129
一、实验目的 129
二、实验仪器及元器件 129
三、实验原理 129
四、实验电路参数设计 132
五、实验内容 132
六、注意事项 133
七、预习要求 134
八、思考题 134
11.7 电平检测器的设计与调测 178
一、实验目的 178
二、实验仪器 178
三、实验原理 178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179
五、实验预习要求 179
六、实验注意事项 180
七、思考题 180
11.8 二极管的判断及直流稳压电源电路 164
一、实验目的 164
二、实验仪器及元器件 164
三、实验原理 164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165
五、实验预习要求 168
六、实验注意事项 168
七、思考题 168
11.9 三极管的判断及共发射极放大电路 168
一、实验目的 168
二、实验仪器及元器件 169
三、实验原理 169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171
五、实验预习要求 173
六、实验注意事项 173
七、思考题 173
11.10 负反馈放大电路 144
一、实验目的 144
二、实验仪器及元器件 144
三、实验原理 145
四、电路参数设计 146
五、实验内容 146
六、预习要求 148
七、思考题 148
五、实验预习要求 177
六、实验注意事项 177
七、思考题 177
11.11 波形产生电路 180
一、实验目的 180
二、实验仪器 180
三、实验原理 180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181
五、实验预习要求 183
六、思考题 183
参考文献 184
展开
前 言
本书是《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3版)》的配套用书,可以作为学生的习题册和实验指导书。
近年来为了提高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教育部和各高校都投入了力量的精力,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为了提高“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除了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外,还必须要求学生在课外多做练习,认真完成课外作业,同时加强实践性环节的训练。本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满足教学需要而编写的。
本书共11章,前10章对应主教材的内容,即直流电路、一阶动态电路的暂态分析、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模拟集成运算放大电路、半导体二极管及直流稳压电源、晶体三极管及其放大电路、场效应管放大电路以及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低频功率放大电路、负反馈放大电路、信号产生与处理电路等,每章包括知识要点总结、本章重点与难点、重点分析方法与步骤、填空题和选择题、习题等5部分内容。其中,知识要点总结、重点与难点、重点分析方法等内容,可帮助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前,系统地复习和总结每章的内容;填空题和选择题是对主教材内容的补充,有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第11章包含11个典型实验:由一个常用仪器使用、4个电路实验和6个模拟电路实验构成,每个实验都给出了实验内容和实验电路的设计方法,不给出具体参数,不针对具体的实验板设计,通用性较强。每个实验需要3~4学时,可以满足实验学时数在34学时以下的教学要求。
学生使用本书,可以省去抄题目和画图的时间,从而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题目的思考上,提高学习效率。交作业时,沿虚线撕下即可,建议每章交一次作业,内容较多的章节可以交两次作业。对于教师,本书可以减轻收发大量作业本的负担,提高批改作业的效率,从而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
本书向教师提供习题参考答案和实验参考结果,请登录华信教育资源网http://www.hxedu.com.cn注册下载。
本书由查丽斌和李自勤主编并统稿,第1~3章由王宛苹编写,第4、5、7、9和10章由查丽斌编写,第6、8章由李自勤编写,第11章由胡体玲和李自勤编写,刘建岚参与了第4章和第10章部分内容的编写。王勇佳、吕幼华、汪洁、孔庆鹏、辛青和李付鹏等老师都参与了本教材的编写工作,参与了本书习题的解答以及设计题目的模拟仿真工作,同时在结构和内容方面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意见,张凤霞和钱文阳参与了本书的部分校对工作,钱梦楠与钱梦菲参与了本书部分书稿和图的录入工作。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许多本校教师和兄弟院校的教师提出了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且编写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错误和不妥之处,诚恳地希望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今后不断改进。
作 者
2018年7月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