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目 录
工作单元1 认识计算机网络 1
任务1.1 认识数据通信系统 2
1.1.1 数据通信系统 2
1.1.2 数据的传输方式 4
1.1.3 数据传输技术 5
1.1.4 数据编码技术 6
1.1.5 多路复用技术 8
1.1.6 异步传输和同步传输 10
任务实施 11
实训1 参观有线广播系统 11
实训2 参观电话系统 12
任务1.2 初识计算机网络 12
1.2.1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 12
1.2.2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14
1.2.3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14
1.2.4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5
1.2.5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17
任务实施 19
实训1 分析计算机网络典型案例 19
实训2 参观计算机网络 20
任务1.3 绘制网络拓扑结构图 20
1.3.1 总线型结构 20
1.3.2 环形结构 21
1.3.3 星形结构 21
1.3.4 树形结构 21
1.3.5 网状结构 22
1.3.6 混合结构 22
任务实施 22
实训1 分析网络拓扑结构 22
实训2 利用Visio软件绘制网络
拓扑结构图 23
任务1.4 使用Cisco Packet Tracer
建立网络运行模型 25
任务实施 26
实训1 安装并运行Cisco Packet
Tracer 26
实训2 建立网络拓扑 27
实训3 配置网络中的设备 28
实训4 测试连通性并跟踪数据包 30
任务1.5 使用虚拟机软件
VMware Workstation 31
任务实施 32
实训1 安装VMware Workstation 32
实训2 新建与设置虚拟机 32
实训3 安装操作系统 36
习题1 36
工作单元2 组建双机互联网络 39
任务2.1 安装网卡 40
2.1.1 OSI参考模型 40
2.1.2 IEEE 802模型 42
2.1.3 以太网的CSMA/CD
工作机制 44
2.1.4 以太网的冲突域 46
2.1.5 以太网的MAC地址 46
2.1.6 以太网的MAC帧格式 47
2.1.7 以太网网卡 48
任务实施 48
实训1 安装网卡及其驱动程序 48
实训2 检测网卡的工作状态 49
实训3 查看网卡MAC地址 49
任务2.2 制作双绞线跳线 51
2.2.1 双绞线电缆 51
2.2.2 光缆 53
2.2.3 双绞线跳线 56
任务实施 58
实训1 制作双绞线跳线 58
实训2 测试双绞线跳线 59
任务2.3 实现双机互联 60
2.3.1 TCP/IP模型 61
2.3.2 Windows网络组件 62
任务实施 62
实训1 使用双绞线跳线连接
两台计算机 63
实训2 安装网络协议 63
实训3 设置IP地址信息 63
实训4 测试两台计算机的连通性 64
任务2.4 理解TCP/IP协议 65
任务实施 67
实训1 分析TCP/IP网络层协议 68
实训2 分析TCP/IP传输层和
应用层协议 71
习题2 75
工作单元3 组建小型办公网络 79
任务3.1 选择局域网组网技术 80
3.1.1 传统以太网组网技术 80
3.1.2 快速以太网组网技术 81
3.1.3 千兆位以太网组网技术 82
3.1.4 万兆位以太网组网技术 83
3.1.5 局域网的分层设计 83
任务实施 85
实训1 分析局域网典型案例 85
实训2 参观局域网 86
任务3.2 利用二层交换机连接网络 86
3.2.1 交换机的分类 86
3.2.2 交换机的选择 88
3.2.3 局域网的连接 89
任务实施 90
实训1 认识二层交换机 90
实训2 单一交换机实现网络连接 90
实训3 多交换机实现网络连接 91
实训4 判断网络的连通性 92
任务3.3 二层交换机的基本配置 92
3.3.1 二层交换机的功能和
工作原理 92
3.3.2 网络设备的组成结构 93
3.3.3 网络设备的连接访问方式 94
任务实施 95
实训1 使用本地控制台
登录交换机 95
实训2 切换命令行工作模式 96
实训3 配置交换机的基本信息 97
实训4 配置MAC地址表 98
实训5 配置交换机接口 99
任务3.4 划分虚拟局域网 100
3.4.1 广播域 100
3.4.2 VLAN的作用 100
3.4.3 VLAN的实现 101
任务实施 102
实训1 单交换机划分VLAN 102
实训2 查看与测试VLAN 103
习题3 103
工作单元4 规划与分配IP地址 106
任务4.1 规划和分配IPv4地址 107
4.1.1 IPv4地址的结构和分类 107
4.1.2 特殊的IPv4地址 109
4.1.3 子网掩码 110
4.1.4 IPv4地址的分配方法 111
任务实施 112
实训1 无子网的IPv4地址分配 112
实训2 用子网掩码划分子网 113
实训3 使用VLSM细分子网 114
任务4.2 设置IPv6地址 115
4.2.1 IPv6的新特性 116
4.2.2 IPv6地址的表示 117
4.2.3 IPv6地址的类型 118
任务实施 121
实训1 配置链路本地地址 121
实训2 配置全球单播地址 122
习题4 123
工作单元5 实现网际互联 126
任务5.1 查看计算机路由表 127
5.1.1 路由的基本原理 127
5.1.2 路由表 128
5.1.3 路由的生成方式 129
5.1.4 路由协议 130
任务实施 132
实训1 查看Windows路由表 132
实训2 测试主机之间的路由 132
任务5.2 认识和配置路由器 133
5.2.1 路由器的作用 133
5.2.2 路由器的分类 134
任务实施 135
实训1 认识路由器 135
实训2 配置路由器基本信息 135
实训3 配置以太网接口 136
实训4 利用单臂路由实现
VLAN互联 137
任务5.3 认识和配置三层交换机 138
5.3.1 三层交换机的作用 138
5.3.2 三层交换机的分类 139
任务实施 140
实训1 认识三层交换机 140
实训2 配置三层交换机接口 140
实训3 三层交换机的
VLAN配置 141
习题5 142
工作单元6 接入Internet 146
任务6.1 选择接入技术 147
6.1.1 广域网设备 147
6.1.2 广域网标准 148
6.1.3 Internet与Internet接入网 150
6.1.4 接入技术的选择 151
任务实施 152
实训1 了解本地家庭用户
使用的接入业务 152
实训2 了解本地企业用户
使用的接入业务 152
任务6.2 利用光纤以太网接入
Internet 153
6.2.1 FTTx概述 153
6.2.2 FTTx+LAN 154
6.2.3 PPPoE 154
任务实施 155
实训1 安装和连接硬件设备 155
实训2 建立PPPoE虚拟
拨号连接 155
实训3 访问Internet 157
任务6.3 实现Internet连接共享 157
6.3.1 宽带路由器方案 158
6.3.2 无线路由器方案 159
6.3.3 代理服务器方案 159
任务实施 160
实训1 使用Windows系统
自带的Internet连接共享 160
实训2 利用代理服务器软件
实现Internet连接共享 161
习题6 163
工作单元7 组建小型无线网络 166
任务7.1 认识无线局域网 167
7.1.1 无线局域网的技术标准 167
7.1.2 无线局域网的硬件设备 168
任务实施 169
实训1 分析无线局域网使用的
技术标准 169
实训2 认识常用的无线局域网
设备 169
任务7.2 组建BSS无线局域网 170
7.2.1 无线局域网的组网模式 170
7.2.2 无线局域网的用户接入 171
任务实施 173
实训1 设置无线路由器 174
实训2 设置无线客户端 176
习题7 176
工作单元8 配置常用网络服务 178
任务8.1 设置文件共享 179
8.1.1 工作组网络 179
8.1.2 计算机名与工作组名 180
8.1.3 本地用户账户和组 180
8.1.4 共享文件夹 181
8.1.5 公用文件夹 182
任务实施 183
实训1 将计算机加入到工作组 183
实训2 设置本地用户账户 185
实训3 设置共享文件夹 188
实训4 访问共享文件夹 189
任务8.2 设置共享打印机 190
8.2.1 共享打印机 191
8.2.2 专用打印服务器 191
8.2.3 网络打印机 192
任务实施 192
实训1 打印机的物理连接 192
实训2 安装和共享本地打印机 192
实训3 设置客户端 195
任务8.3 配置DHCP服务器 195
任务实施 197
实训1 安装DHCP服务器 197
实训2 新建DHCP作用域 200
实训3 设置DHCP客户机 203
任务8.4 配置DNS服务器 203
8.4.1 域名称空间 204
8.4.2 域命名规则 205
8.4.3 DNS服务器 205
8.4.4 域名解析过程 206
任务实施 207
实训1 安装DNS服务器 207
实训2 创建DNS区域 207
实训3 创建资源记录 210
实训4 设置DNS客户机 211
任务8.5 配置Web服务器 212
8.5.1 WWW的工作过程 212
8.5.2 URL 212
8.5.3 IIS 213
8.5.4 主目录与虚拟目录 214
任务实施 214
实训1 安装Web服务器 214
实训2 利用默认网站发布
信息文件 215
实训3 设置物理目录和
虚拟目录 217
任务8.6 配置FTP服务器 218
任务实施 219
实训1 安装FTP服务器 219
实训2 新建FTP站点 220
实训3 访问FTP站点 222
实训4 FTP站点基本设置 223
习题8 224
工作单元9 网络安全与管理 227
任务9.1 了解常用网络安全技术 228
9.1.1 网络安全的基本要素 228
9.1.2 网络面临的安全威胁 229
9.1.3 常见网络攻击手段 230
9.1.4 常用网络安全措施 231
任务实施 233
实训1 扫描Windows系统的
安全风险 233
实训2 分析网络采用的
安全措施 235
任务9.2 认识和设置防火墙 235
9.2.1 防火墙的功能 236
9.2.2 防火墙的实现技术 236
9.2.3 防火墙的组网方式 238
9.2.4 Windows防火墙 239
任务实施 239
实训1 设置Windows防火墙 239
实训2 认识企业级网络防火墙 242
任务9.3 安装和使用防病毒软件 242
9.3.1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方式 243
9.3.2 计算机病毒的防御 243
9.3.3 局域网防病毒方案 244
任务实施 245
实训1 安装和使用防病毒软件 245
实训2 分析网络防病毒方案 249
任务9.4 监视系统运行状况与性能 249
9.4.1 Windows事件日志文件 249
9.4.2 Windows性能监视器 250
任务实施 250
实训1 使用事件查看器 250
实训2 使用性能监视器 252
实训3 使用远程桌面 255
实训4 使用Windows系统常用
命令监视系统运行状况 256
任务9.5 安装与测试SNMP服务 259
9.5.1 网络管理的功能 260
9.5.2 网络管理的基本模型 261
9.5.3 SNMP网络管理定义的
报文操作 262
9.5.4 SNMP社区 262
9.5.5 管理信息库的结构 262
任务实施 264
实训1 安装和设置SNMP服务 264
实训2 测试SNMP服务 266
习题9 267
参考答案 270
参考文献 273
展开
前 言
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用户可以超越地理位置的限制进行信息传输,人们可以方便地访问网络内所有计算机的公共资源。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与迅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给人们带来新的工作、学习及娱乐方式。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建设公共数据通信网、发展远程计算机网络,同时,各企事业单位也在建设局域网,以适应和满足办公自动化、企业管理自动化和分布式控制的需要。作为职业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能够完成小型计算机网络的组建、管理和维护工作。
职业教育直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因此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技术原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具备真正的技术应用能力,并为学生今后进行网络工程的设计与实践打下基础。本书在编写时从满足经济和技术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出发,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贯穿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理念,结合工程实际,反映岗位需求。全书共包括9个工作单元,分别是认识计算机网络、组建双机互联网络、组建小型办公网络、规划与分配IP地址、实现网际互联、接入Internet、组建小型无线网络、配置常用网络服务,以及网络安全与管理。每个单元由需要读者亲自动手完成的工作任务组成,读者只要具备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就可以在阅读本书时同步进行实训,从而掌握计算机网络规划、建设、管理与维护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力求突出以下特色: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采用任务驱动模式
本书以组建小型局域网的基本工作过程为导向,采用任务驱动模式,力求使读者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真正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职业能力。
(2)紧密结合教学实际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学习中,需要由多台计算机与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构成的网络环境。考虑到读者的实际实验条件,本书选择了具有代表性并且广泛使用的主流技术与产品,读者可以利用虚拟软件在一台计算机上模拟计算机网络环境,完成各种配置和测试。本书每个工作单元后都附有习题,有利于读者思考并检查学习效果。
(3)参照职业标准
职业标准源自生产一线,源自工作过程。本书在编写时参照了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国家职业标准、计算机网络设备调试员国家职业标准及其他相关职业标准和企业认证中的要求,突出了职业特色和岗位特色。
(4)紧跟行业技术发展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很快,因此我们吸收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参与了本书的编写工作,与行业企业密切联系,使所有内容紧跟技术发展。
本书主要面向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初学者,可以作为大中专院校各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的教材,也适合计算机网络技术爱好者和相关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由于鹏、丁喜纲主编,李昀鸿、邱海燕、李昭靓、于慧、李光耀、刘毅、邱圆圆、方燕、于志国、赵金芝、杨小凡等也参与了部分内容的编写工作。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致以衷心的感谢。
编者意在奉献给读者一本实用并具有特色的教材,但由于教材中涉及的内容属于发展中的高新技术,加之我们水平有限,难免有错误和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编 者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