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目 录
第1章 路由器及其基本配置 1
1.1 华三路由器及其基本配置 2
1.1.1 华三路由器简介 2
1.1.2 路由器的启动过程 2
1.1.3 路由器的访问方式 3
1.1.4 H3C路由器CLI简介 4
1.2 实训1:通过Console访问H3C路由器及其基本配置 5
1.3 实训2:通过Telnet与SSH访问H3C路由器 13
1.4 实训3:使用FTP上传/下载系统文件 16
1.5 实训4:H3C路由器密码恢复 19
第2章 静态路由 21
2.1 IP路由基础 22
2.1.1 路由表 22
2.1.2 路由协议 24
2.1.3 路由优先级 25
2.1.4 路由的度量 25
2.1.5 静态路由协议 26
2.1.6 默认路由 26
2.1.7 路由备份和负载分担 27
2.1.8 静态黑洞路由的应用 27
2.2 实训1:带下一跳地址的静态路由 28
2.3 实验2:带送出接口的静态路由 33
2.4 实训3:汇总静态路由与默认路由 35
2.4.1 汇总路由的配置 36
2.4.2 默认路由的配置 38
2.5 实训4:路由负载分担、路由备份与BFD联动 39
2.5.1 路由负载分担 39
2.5.2 路由备份 41
2.5.3 静态路由与BFD联动 42
第3章 RIP协议 44
3.1 RIPv1与RIPv2 45
3.1.1 RIPv1数据包格式 45
3.1.2 RIPv2数据包格式 46
3.1.3 RIP路由表更新与维护 47
3.1.4 RIP环路避免 47
3.2 RIPng概述 48
3.3 实训1:RIPv1基本配置 48
3.3.1 RIPv1基本配置 48
3.3.2 静默接口 53
3.4 实训2:RIPv2基本配置 56
3.4.1 不连续网络路由配置 57
3.4.2 RIPv2版本配置 59
3.5 实训3:RIPv2扩展配置 61
3.5.1 默认路由 61
3.5.2 水平分割 63
3.5.3 毒性逆转 65
3.5.4 RIP认证 65
3.6 实训4:RIPng配置 66
第4章 OSPF协议 69
4.1 OSPF概述 70
4.1.1 OSPF工作过程 70
4.1.2 OSPF数据包类型 71
4.1.3 OSPF路由器类型 73
4.1.4 OSPF区域类型 74
4.1.5 OSPF LSA类型 74
4.1.6 OSPF Router ID 75
4.1.7 OSPF网络类型 75
4.2 OSPFv3概述 76
4.3 实训1:OSPF单区域配置 77
4.4 实训2:OSPF单区域扩展配置 83
4.4.1 OSPF网络类型配置 83
4.4.2 OSPF区域认证 86
4.4.3 OSPF接口认证 90
4.5 实训3:OSPF多区域配置 91
4.5.1 多区域OSPF基本配置 91
4.5.2 OSPF Stub与Totally Stub区域配置 97
4.5.3 OSPF NSSA区域配置 101
4.5.4 OSPF虚链路 102
4.6 实训4:OSPFv3单区域配置 105
4.7 实训5:OSPFv3多区域配置 110
第5章 路由引入与路由优化 115
5.1 路由引入概述 116
5.2 路由策略(Route-policy) 118
5.3 策略路由(PBR) 119
5.4 实训1:路由单向引入 120
5.5 实训2:路由双向引入 125
5.6 实训3:通过路由策略控制路由引入 127
5.7 实训4:通过策略路由控制路径 133
第6章 交换机基本概念和配置 137
6.1 H3C交换机概述 138
6.1.1 交换机工作原理 138
6.1.2 交换机安全 141
6.1.3 H3C交换机的管理方式 142
6.2 实训1:H3C交换机基本配置 144
6.3 实训2:H3C交换机IOS管理 156
6.4 实训3:H3C交换机端口安全配置 162
第7章 VLAN与Trunk 170
7.1 VLAN 171
7.1.1 Super VLAN 174
7.1.2 Isolate-user-VLAN 177
7.2 交换机接口类型 178
7.2.1 Access类型接口 178
7.2.2 Trunk类型接口 179
7.2.3 Hybrid类型接口 180
7.3 链路聚合 181
7.4 实训1:VLAN基本配置 182
7.5 实训2:VLAN扩展配置 191
7.6 实训3:VLAN Trunk配置 196
7.7 实训4:链路聚合配置 207
第8章 VLAN信息传播与VLAN间路由 216
8.1 MVRP 217
8.1.1 MVRP概述 217
8.1.2 MVRP的注册模式 218
8.2 VLAN间路由 218
8.2.1 基于路由器实现VLAN间路由 219
8.2.2 基于交换机实现VLAN间路由 221
8.3 实训1:MVRP配置与实现 222
8.4 实训2:基于单臂路由的VLAN间路由配置 231
8.5 实训3:基于SVI的VLAN间路由配置 235
8.6 实训4:基于交换机物理接口的VLAN间路由配置 237
第9章 STP 240
9.1 STP概述 241
9.1.1 路径环路问题 241
9.1.2 生成树的作用 243
9.2 生成树的算法 243
9.2.1 BPDU报文 243
9.2.2 根桥的选举 245
9.2.3 端口角色 246
9.2.4 端口状态及变化 247
9.3 RSTP 249
9.4 MSTP 251
9.5 三种协议的比较 252
9.6 实训1:STP配置 253
9.7 实训2:RSTP配置 259
9.8 实训3:MSTP配置 263
第10章 可靠性技术 269
10.1 DLDP技术 270
10.1.1 DLDP背景 270
10.1.2 DLDP概念 271
10.1.3 DLDP工作机制 274
10.2 BFD技术 275
10.2.1 BFD的工作机制 276
10.2.2 BFD会话的工作与检测模式 276
10.2.3 BFD支持的协议 277
10.3 VRRP 278
10.3.1 VRRP协议简介 279
10.3.2 VRRP选举、认证和工作过程 279
10.3.3 VRRP定时器 281
10.3.4 VRRP负载分担与均衡 281
10.4 实训1:DLDP配置 284
10.5 实训2:RIP与BFD联动的Echo方式单跳检测配置 289
10.6 实训3:RIP与BFD联动的双向检测配置 293
10.7 实训4:VRRP单工作组配置 298
10.8 实训5:VRRP多工作组负载分担配置 303
10.9 实训6:VRRP负载均衡模式配置 309
第11章 IRF技术 317
11.1 IRF概述 318
11.1.1 IRF的优点 319
11.1.2 IRF的虚拟化 319
11.1.3 IRF的技术细节 322
11.2 IRF MAD检测 324
11.2.1 MAD检测技术介绍 325
11.2.2 LACP MAD检测原理 326
11.2.3 BFD MAD检测原理 327
11.2.4 ARP MAD检测原理 327
11.3 实训1:IRF链形拓扑配置检测方式(LACP MAD) 328
11.4 实训2:IRF环形拓扑配置检测方式(BFD MAD) 336
11.5 实训3:IRF环形拓扑配置检测方式(ARP MAD) 344
展开
前 言
路由与交换是网络专业的核心课程,本教材是为路由与交换课程编写的,其内容选取符合职业能力培养、教学职场化、教材实践化的特点。本教材是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江苏省示范教材建设项目,编著者长期从事网络技术专业的教学工作,对高职高专学生学习有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同时与业内知名企业合作紧密,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有着独到的经验。本教材旨在提供一本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充分体现技能培养的校企合作的规划教材。
本教材内容安排以基础性和实践性为重点,力图在讲述路由与交换相关协议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本教材的主要特色是教学内容设计做到了理论与技术应用对接,具有鲜明的专业教材特色。在理论上把各个协议的原理讲述透彻,在实验设计上融入实际工程应用,体现与实际工程接轨,以真实设备与仿真软件相结合。
全书共11章。
第1章主要介绍华三路由器的概念、特点、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设备的基本操作技能。
第2章介绍路由的概念和静态路由的基本配置。
第3章主要介绍RIP协议的工作原理和主要数据包的格式以及RIP协议的相关配置。
第4章介绍OSPF协议的工作原理和相关配置命令。
第5章介绍路由引入和路由策略。
第6章详细介绍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和相关基本操作。
第7章介绍虚拟局域网概念、VLAN中的三种接口及配置。
第8章介绍传统VLAN间路由实现方式与三层交换原理。
第9章介绍生成树协议的工作原理以及几种生成树协议的操作方法。
第10章介绍可靠性技术,DLDP、BFD和VRRP的概念与配置。
第11章介绍IRF技术与原理及相关配置。
本教材作为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江苏省示范教材建设项目成果,第1~5章由朱麟老师撰稿,第6~11章由刘源老师撰稿,全书由朱麟老师修改定稿。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还有蒋建峰、周悦、汤静老师。特别感谢南京嘉环科技有限公司培训部项目经理马强对编写工作的支持。
本教材配套有教学资源 PPT 课件,如有需要,请登录电子工业出版社华信教育资源网(www.hxedu.com.cn),注册后免费下载。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错误和疏漏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和同学指正,可发送邮件至linnazhu@hotmail.com。
编 著 者
2018年1月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