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上篇 电路基础
第1章直流电路1
1.1电路与电路模型1
1.2电流、电压、电位1
1.2.1电流和电流的参考方向1
1.2.2电压和电压的参考方向2
1.2.3电位3
1.3电功率3
1.4电阻元件4
1.5电压源与电流源5
1.5.1电压源5
1.5.2电流源6
1.5.3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6
1.6基尔霍夫定律9
1.6.1基尔霍夫电流定律9
1.6.2基尔霍夫电压定律10
1.7简单的电阻电路11
1.7.1电阻的串联11
1.7.2电阻的并联12
1.7.3简单电阻电路的计算14
1.8支路电流分析法15
1.9节点电位分析法17
1.10叠加原理19
1.11等效电源定理20
1.11.1戴维南定理21
1.11.2诺顿定理23
1.12含受控电源的电阻电路24
1.12.1受控电源24
1.12.2含受控源电阻电路的分析24
习题1 26
第2章电路的过渡过程31
2.1电容元件与电感元件31
2.1.1电容元件31
2.1.2电感元件32
2.2动态电路的过渡过程和初始条件33
2.3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34
2.3.1 RC电路的零输入响应35
2.3.2 RL电路的零输入响应37
2.4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39
2.4.1 RC电路的零状态响应39
2.4.2 RL电路的零状态响应40
2.5一阶电路的全响应42
2.5.1 RC电路的全响应42
2.5.2 RL电路的全响应45
习题2 46
第3章交流电路49
3.1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49
3.1.1周期电流49
3.1.2正弦交流电49
3.1.3交流电的有效值51
3.2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52
3.2.1正弦量的矢量表示法52
3.2.2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53
3.2.3复数54
3.2.4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55
3.3单一元件参数电路55
3.3.1电阻电路55
3.3.2电感电路57
3.3.3电容电路58
3.4简单的正弦交流电路60
3.4.1 RLC串联交流电路60
3.4.2阻抗的串联和并联62
3.5复杂交流电路的分析和计算64
3.6正弦交流电路的功率66
3.6.1瞬时功率66
3.6.2有功功率67
3.6.3视在功率和无功功率67
3.7正弦交流电路中的谐振69
3.7.1串联谐振69
3.7.2并联谐振71
3.8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72
3.8.1非正弦量的谐波分析73
3.8.2非正弦周期量的有效值和功率73
3.8.3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计算74
3.9三相交流电路75
3.9.1三相电源75
3.9.2三相电源的连接方式76
3.9.3三相交流电路的负载77
习题3 79
下篇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第4章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和场效应管81
4.1 PN结81
4.1.1 半导体81
4.1.2 半导体的导电原理81
4.1.3 PN结的形成84
4.1.4 PN结的特性84
4.2半导体二极管87
4.2.1半导体二极管的结构和类型87
4.2.2二极管的伏安特性88
4.2.3二极管的主要参数89
4.2.4二极管的等效电路及应用90
4.2.5稳压二极管92
4.3双极型晶体管94
4.3.1晶体管的结构和类型94
4.3.2晶体管的电流分配关系和放大作用95
4.3.3晶体管的特性曲线98
4.3.4晶体管的主要参数101
4.3.5温度对晶体管参数的影响104
4.4场效应晶体管105
4.4.1绝缘栅场效应管105
4.4.2结型场效应管110
4.4.3场效应管的特点113
习题4 114
第5章放大电路基础118
5.1放大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118
5.1.1放大电路的功能及性能指标118
5.1.2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组成119
5.1.3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120
5.2图解分析法123
5.2.1用图解法分析静态工作情况123
5.2.2用图解法分析动态工作情况124
5.2.3电路参数对静态工作点的影响126
5.2.4非线性失真127
5.2.5最大输出电压幅值128
5.3计算分析法129
5.3.1静态工作点的计算129
5.3.2晶体管的h参数微变等效电路130
5.3.3用计算分析法计算主要性能指标134
5.4放大电路的三种接法139
5.4.1共集电极放大电路139
5.4.2共基极放大电路144
5.4.3三种基本放大电路的比较145
5.5稳定工作点的放大电路145
5.5.1温度对静态工作点的影响146
5.5.2分压式电流负反馈偏置电路147
5.5.3稳定工作点的共射极放大电路148
5.6场效应管放大电路151
5.6.1场效应管直流偏置电路153
5.6.2场效应管的微变等效电路155
5.6.3场效应管放大电路主要性能指标的计算155
5.7多级放大电路157
5.7.1多级放大电路的组成157
5.7.2多级放大电路的耦合方式158
5.7.3多级放大电路的分析计算161
5.8放大器的通频带164
5.8.1放大器的频率特性164
5.8.2单级阻容耦合共射极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167
5.8.3多级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173
习题5 174
第6章功率放大电路183
6.1功率放大电路的特殊问题183
6.2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184
6.2.1双电源互补对称电路184
6.2.2复合互补对称电路188
6.2.3单电源互补对称电路189
6.3集成功率放大电路简介190
习题6 192
第7章集成运算放大器193
7.1概述193
7.1.1集成电路简介193
7.1.2集成运算放大器简介193
7.1.3模拟集成电路的结构特点195
7.2差动式放大电路196
7.2.1基本差动放大电路196
7.2.2具有射极公共电阻的差放电路198
7.2.3具有恒流源的差放电路200
7.2.4共模抑制比和共模输入电压范围202
7.2.5失调和调零203
7.2.6差动放大电路的4种接法204
7.3电流源电路207
7.3.1镜像电流源电路207
7.3.2微电流源电路207
7.3.3多路电流源电路208
7.3.4有源负载电路208
7.4集成运算放大器209
7.4.1双极型集成运算放大器μA741简介209
7.4.2 CMOS型集成运算放大器MC14573简介211
7.4.3 BiCMOS型集成运算放大器CA3140简介212
7.4.4集成运算放大器的技术指标212
7.4.5集成运算放大器的低频等效电路214
7.4.6集成运算放大器使用注意事项216
习题7 217
第8章负反馈放大电路220
8.1反馈的基本概念220
8.1.1什么叫反馈220
8.1.2反馈放大器的分类221
8.2负反馈放大器的基本关系式225
8.2.1负反馈放大器的方块图225
8.2.2负反馈放大器的基本关系式225
8.3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的改善227
8.3.1提高放大倍数的恒定性227
8.3.2扩展放大器的通频带228
8.3.3减小放大器非线性和内部噪声的影响230
8.3.4对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的影响231
8.4负反馈放大电路的计算234
8.4.1深度负反馈条件下放大倍数的近似计算234
8.4.2方块图分析法237
8.5反馈放大器的自激240
8.5.1自激的表现240
8.5.2自激的条件240
8.5.3负反馈放大器的自激241
8.5.4高频自激的消除242
习题8 245
第9章信号的运算、处理及波形发生电路251
9.1运算电路251
9.1.1比例电路251
9.1.2加减运算电路253
9.1.3积分运算电路和微分运算电路254
9.1.4对数和反对数运算电路256
9.1.5乘除运算电路257
9.2电压、电流变换电路263
9.2.1电压-电流变换器263
9.2.2电流-电压变换器264
9.3有源滤波电路264
9.3.1低通滤波器264
9.3.2高通滤波器268
9.3.3带通滤波器269
9.3.4带阻滤波器269
9.4几种常用的放大电路270
9.4.1仪表放大器270
9.4.2电流反馈型集成运放271
9.5电压比较器273
9.5.1简单电压比较器273
9.5.2具有滞回特性的比较器274
9.6正弦波振荡电路275
9.6.1正弦振荡的平衡条件275
9.6.2 RC正弦波振荡电路276
9.6.3 LC正弦波振荡电路278
9.6.4石英晶体振荡器282
9.7非正弦波发生电路283
9.7.1方波发生器284
9.7.2方波-三角波发生器285
9.7.3锯齿波发生器286
9.7.4压控振荡器286
9.7.5集成函数发生器289
习题9 293
第10章直流电源302
10.1串联型线性调整式直流稳压电路302
10.1.1桥式整流电容滤波电路303
10.1.2稳压电路303
10.1.3输出电压的大小与调节方法304
10.2线性集成稳压器305
10.2.1固定输出三端集成稳压器305
10.2.2三端可调输出集成稳压器306
10.2.3低压差三端线性稳压器307
10.3开关型稳压电路307
10.3.1开关型稳压电路的特点和类型307
10.3.2开关型稳压电路的工作原理308
10.3.3集成开关稳压器310
10.4无工频变压器开关电源313
10.4.1无工频变压器开关电源的结构313
10.4.2直流变换器工作原理313
10.4.3无工频变压器开关电源的特点315
习题10 316
参考文献318
展开
第5版前言
《电路与电子学》一书自1997年出版以来,已经出版了4版,累计印刷34万册。第2版、第4版分别是“九五”、“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本书被许多学校选为教材,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
本书上篇为电路基础,下篇为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上篇是下篇的基础。我们根据计算机学科各专业的需要,认真汲取了电路课的教学经验,筛选出最基本的内容进行重点阐述,以保证基础。作为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必不可少地要介绍元器件知识及基本放大电路,本书在这部分内容处理上,保留了必要的基础知识,以免在内容叙述上出现割裂和跳跃,并采用以直接耦合放大电路为主的分析方法,这样既保证了基础,又为集成运放的讨论做了准备。
全书授课总学时为60学时,其中上篇20学时,下篇40学时。由于篇幅有限,但涉及内容很多,因此,本书在论述方法上强调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而舍弃了很多烦琐的推导过程,尽量简化定量分析。本书作为技术基础课的教学用书,重点放在讲解基本知识方面,但从应用角度,对于新知识、新器件我们也给予应有的注意,并进行了概要的介绍,以扩展读者的眼界。
本书在内容讲述过程中精选了大量例题,每章后面附有习题,这些例题和习题与教材内容紧密配合,深浅适当。
为主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适应现代电子技术发展及当前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需求,根据电路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在第4版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修订。
这次修订,既要保持第4版教材的特点和完整体系,又要面向新技术的发展;既要符合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又要适当增加新器件、新技术、新方法;既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与第4版相比,在如下方面做了进一步改进:
●一些器件的型号已停产,在市场上无法购买,将其更换为目前常用器件;
●现在电子器件以CMOS工艺为主,TTL工艺的器件越来越少,因此在相应章节中适当增加一些CMOS的内容;
●删除了使用比较少的“数控增益放大器”“隔离放大器”相关内容;
●对“有源滤波器”内容做了较大篇幅修改;
●配套出版《电路与电子学(第5版)习题解答》和《电路与电子学(第5版)实验指导》。
本书由李晶皎、王文辉等编著。参加修订工作的还有赵丽红、刘淑英、蔡胜乐、王永军、李景宏、马学文、杨丹、王爱侠、闫爱云、李贞妮。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可能存在疏漏和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联系方式:lijingjiao@ise.neu.edu.cn
作者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