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
1.1 电子测量概述 1
1.1.1 测量及其重要意义 1
1.1.2 电子测量的任务与内容 1
1.1.3 电子测量的特点 2
1.1.4 电子测量的方法 3
1.2 电子测量仪器概述 4
1.2.1 电子测量仪器的功能 5
1.2.2 电子测量仪器的分类 5
1.3 计量的基本概念 6
1.3.1 计量 6
1.3.2 单位制 7
1.3.3 计量基准 7
1.3.4 量值的传递与跟踪、检定与比对 8
1.4 电子测量仪器的发展概况 9
1.5 本课程任务 10
本章小结 11
思考题与习题 12
第2章 误差与不确定度 13
2.1 误差的概念与表示方法 13
2.1.1 测量误差 13
2.1.2 误差的表示方法 14
2.1.3 误差的性质与分类 16
2.1.4 基本术语 18
2.2 随机误差 19
2.2.1 定义与性质 19
2.2.2 随机误差的统计处理 21
2.2.3 有限次测值的算术平均值和标准差 23
2.2.4 测量结果的置信度 26
2.2.5 非等精度测量 28
2.3 粗大误差 31
2.3.1 莱特检验法 31
2.3.2 格拉布斯检验法 31
2.3.3 中位数检验法 31
2.3.4 应用举例 32
2.4 系统误差 33
2.4.1 系统误差的产生原因 33
2.4.2 系统误差的检查和判别 34
2.4.3 削弱系统误差的基本方法 36
2.4.4 重复性测量结果的数据处理 37
2.5 误差的合成与分配 38
2.5.1 测量误差的合成 39
2.5.2 测量误差的分配 42
2.5.3 最佳测量方案的选择 44
2.6 测量不确定度 46
2.6.1 测量不确定度概述 46
2.6.2 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48
2.6.3 测量不确定度的合成 51
2.6.4 扩展不确定度 54
2.6.5 不确定度的报告 55
2.6.6 测量不确定度的应用与实例 56
2.7 测量数据处理 60
2.7.1 有效数字的处理 60
2.7.2 测量数据的表示方法 62
本章小结 65
思考题与习题 68
第3章 信号发生器 71
3.1 信号发生器概述 71
3.1.1 信号发生器的功用 71
3.1.2 信号发生器的分类 71
3.1.3 正弦信号发生器的性能指标 73
3.2 模拟信号发生器 76
3.2.1 低频信号发生器 76
3.2.2 高频信号发生器 78
3.2.3 脉冲信号发生器 82
3.2.4 函数信号发生器 84
3.2.5 噪声发生器 85
3.3 合成信号发生器 85
3.3.1 直接模拟频率合成法 86
3.3.2 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法 87
3.3.3 间接合成法 93
3.3.4 频率合成技术的进展 97
3.4 〖JP2〗射频合成信号发生器(数字调制信号源、矢量
信号源) 101
3.4.1 射频合成信号发生器基本原理 101
3.4.2 实例1:AV1485数字调制信号发生器 102
3.4.3 实例2:QF1484矢量信号发生器 103
本章小结 105
思考题与习题 106
第4章 时频测量 109
4.1 概述 109
4.1.1 时频关系 109
4.1.2 时频基准 110
4.1.3 频率测量方法 110
4.2 电子计数法测量频率 111
4.2.1 电子计数法测频原理 111
4.2.2 误差分析计算 113
4.2.3 结论 115
4.3 电子计数法测量时间 116
4.3.1 电子计数法测量周期的原理 116
4.3.2 电子计数器测量周期的误差分析 116
4.3.3 中界频率 120
4.3.4 时间间隔的测量 120
4.4 通用计数器 122
4.4.1 概述 122
4.4.2 通用计数器的功能 123
4.4.3 单片通用计数器 125
※4.5 电子计数器性能的改进 126
4.5.1 多周期同步测频 126
4.5.2 提高测时分辨率的办法 127
4.5.3 微波计数器 130
※4.6 标准频率源的测量 132
4.6.1 频率稳定度的定义 133
4.6.2 长期频率稳定度的表征 133
4.6.3 短期频率稳定度的表征 134
4.6.4 标准频率源 140
4.7 调制域测量 140
4.7.1 调制域分析概述 140
4.7.2 调制域分析的关键技术 141
4.7.3 调制域分析仪的应用 142
本章小结 145
思考题与习题 145
第5章 电压测量 147
5.1 概述 147
5.1.1 电压测量的重要性 147
5.1.2 对电压测量的基本要求 147
5.1.3 电压测量仪器的分类 148
※5.2 模拟式直流电压的测量 148
5.2.1 三用表中的直流电流、电压测量 148
5.2.2 直流电子电压表 150
5.3 交流电压的测量 151
5.3.1 交流电压的表征 151
5.3.2 交流电压的测量 153
※5.3.3 高频电压的测量 160
5.3.4 电平(分贝)的测量 161
※5.3.5 噪声的测量 162
※5.3.6 脉冲电压的测量 163
5.4 数字电压表概述 164
5.4.1 数字电压表的组成原理 164
5.4.2 数字电压表的主要工作特性 165
5.4.3 数字电压表的分类 168
5.5 积分式A/D转换器 169
5.5.1 〖JP3〗双斜积分式A/D转换器 169
※5.5.2 脉冲调宽式A/D转换器原理 175
※5.5.3 压频(V/F)式A/D转换器原理 177
※5.5.4 Σ-Δ型A/D转换器 179
5.5.5 积分式A/D转换器的发展 181
5.6 比较式A/D转换器 183
5.6.1 逐次逼近比较式A/D转换器 184
5.6.2 余数循环比较式A/D转换器 186
5.6.3 并联比较式A/D转换器(Flash A/D转换器) 188
※5.6.4 分级型(流水线式)A/D转换器 189
5.7 数字多用表 191
5.7.1 交流—直流(AC—DC)转换器 192
5.7.2 电流—电压(I—V)转换器 192
5.7.3 电阻—电压(R—V)转换器 193
5.7.4 数字多用表的发展近况 194
5.8 数字电压表的误差与干扰 196
5.8.1 数字电压测量误差公式 196
5.8.2 数字电压表主要部件误差分析 197
5.8.3 数字电压测量的误差合成 199
5.8.4 电压测量的干扰及其抑制技术 200
本章小结 206
思考题与习题 207
第6章 时域测量 210
6.1 时域测量引论 210
6.1.1 示波器的功用 210
6.1.2 示波器的分类 210
6.1.3 示波器的组成 211
6.2 示波管及波形显示原理 212
6.2.1 示波管 212
6.2.2 示波管波形显示原理 214
6.3 平板显示技术 217
6.3.1 平板显示技术概述 217
6.3.2 液晶显示原理 218
6.3.3 TFT LCD的工作原理 218
6.4 模拟示波器 219
6.4.1 模拟示波器的组成 219
6.4.2 〖BFQ〗示波器的Y(垂直)通道〖BF〗 219
6.4.3 示波器的X(水平)通道 223
6.4.4 示波器的多波形显示 227
6.4.5 模拟示波器的应用 229
6.5 取样技术在示波器中的应用 234
6.5.1 取样示波器的基本原理 235
6.5.2 取样示波器的基本组成 236
6.6 数字示波器 237
6.6.1 数字示波器的组成原理 238
6.6.2 信号的采集处理技术 241
6.6.3 波形显示技术 250
6.6.4 技术性能指标 252
6.6.5 基本功能 253
6.6.6 数字示波器的应用 258
本章小结 264
思考题与习题 265
第7章 阻抗测量 268
7.1 概述 268
7.1.1 阻抗的定义与表示式 268
7.1.2 阻抗元件R、L、C的基本特性 268
7.1.3 阻抗的测量特点和方法 270
7.2 电阻的测量 271
7.2.1 伏安法 271
7.2.2 三用表中的电阻挡 271
7.2.3 电桥法 274
7.3 电感、电容的测量 275
7.3.1 电桥法 275
7.3.2 谐振法(Q表) 277
7.3.3 数字化方法 280
本章小结 286
思考题与习题 286
第8章 频域测量 288
8.1 线性系统幅频特性的测量 288
8.1.1 静态频率特性测量:点频法 288
8.1.2 动态频率特性测量:扫频法 289
8.1.3 扫频仪举例1:BT-3型频率特性测试仪 291
8.1.4 扫频仪举例2:SA1030数字式频率特性测试仪 294
※8.2 微波网络分析仪 297
8.2.1 微波网络特性参数 297
8.2.2 网络分析仪的组成 299
8.2.3 微波自动网络分析仪 301
8.3 频谱分析仪概述 302
8.3.1 信号的时域与频域分析 302
8.3.2 频谱仪的主要用途 303
8.3.3 频谱仪原理分类 304
8.3.4 频谱仪的工作原理 304
8.4 扫频式频谱分析仪 306
8.4.1 工作原理 306
8.4.2 实例1:BP-1型频谱仪 306
8.4.3 实例2:AV4032系列频谱仪 308
※8.5 〖JP3〗实时频谱分析仪〖KG-*9〗〖BFQ〗(RTSA)〖BF〗 310
8.5.1 概述 310
8.5.2 工作原理 311
8.5.3 典型产品特性与应用 313
8.6 频谱仪的主要技术特性 314
8.6.1 选择性 314
8.6.2 灵敏度 317
8.6.3 动态范围 317
8.6.4 典型产品简介与示例 319
8.7 频谱仪的应用 320
8.7.1 正弦信号的测量 320
8.7.2 调幅信号的测量 323
8.7.3 调频信号的测量 325
8.7.4 脉冲调制信号的测量 326
8.7.5 相位噪声的测量 326
本章小结 327
思考题与习题 327
第9章 数据域测试 329
9.1 数据域测试概述 329
9.1.1 数据域的基本概念 329
9.1.2 数据域测试的任务与故障模型 330
9.1.3 数据域测试系统与仪器 332
9.2 逻辑分析仪的组成原理 336
9.2.1 逻辑分析仪的特点和分类 336
9.2.2 逻辑分析仪的基本组成原理 337
9.2.3 逻辑分析仪的触发方式 337
9.2.4 逻辑分析仪的数据捕获和存储 339
9.2.5 逻辑分析仪的显示 341
9.2.6 逻辑分析仪的主要技术指标及发展趋势 343
9.2.7 逻辑分析仪的应用 345
9.3 可测试性设计 347
9.3.1 概述 347
9.3.2 扫描设计技术 348
9.3.3 内建自测试技术 350
9.3.4 边界扫描测试技术 351
本章小结 358
思考题与习题 359
第10章 自动测试技术 360
10.1 自动测试系统 360
10.1.1 自动测试系统(CAT平台)的基本组成 360
10.1.2 自动测试系统的发展概况 361
10.2 智能仪器 365
10.2.1 智能仪器的特点 365
10.2.2 智能仪器的组成 365
10.3 虚拟仪器 367
10.3.1 虚拟仪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67
10.3.2 虚拟仪器的组成及关键技术 368
10.3.3 基于不同仪器总线的虚拟仪器的比较 369
10.3.4 虚拟仪器软件结构 370
10.4 接口总线及信道 371
10.4.1 测试系统中常用的接口总线及信道 371
10.4.2 GPIB接口总线 378
10.4.3 VXI总线 381
10.4.4 LXI总线 385
10.5 测试软件 390
10.6 自动测试系统的集成 392
10.6.1 自动测试系统集成的步骤 392
10.6.2 实例1:导弹综合测试系统 393
10.6.3 实例2:无人值守机房自动监测系统 395
10.6.4 实例3:网络自动气象站 397
本章小结 399
思考题与习题 400
附录A 正态分布在对称区间的积分表 401
附录B t分布在对称区间的积分表 402
附录C 电子测量仪器相关网址 403
参考文献 405
展开
《电子测量与仪器》第1版于2005年1月出版发行,第2版于2009年1月出版发行,第3版于2012年7月出版发行,总计印刷25次。该书被近百所院校选用作为教材,是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规划教材,也受到业界科技人员和工厂企业技术人员所欢迎。
本书第1版2007年被评为广西优秀教材一等奖,第2版于2010年被评为全国电子信息类优秀教材一等奖,第3版于2014年被列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由于电子测量与仪器技术发展很快,教材中一些内容应与时俱进,在技术上要跟进更新。同时,在教学中发现教材尚有错漏及不妥之处需要更改。为此,要对第3版教材进行修订。
本书第4版基本上保留了第3版的主要内容和特色,对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仪器的技术参数也根据发展情况进行了更新。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1. 相比同类教材内容较新、实用性强,在《国外电子测量技术》杂志社和相关国内外厂商帮助下更新了教材中各种仪器参数,增加了一些新型仪器;
2. 按国家技术规范对误差与不确定度进行精练的阐述,删繁就简,概念明确,计算方法步骤清晰,更便于学习理解与实际应用;
3. 按发展历程讲解仪器原理,容易入门,叙述深入浅出,图文并茂,适合自学,同时也有些扩展或深入的内容可供教学和科研的不同需求选用;
4. 理论联系实际,既讲电子测量原理,又讲具体仪器应用,通过实例与仪器型号参数介绍,加深对仪器的认识和对国内外技术水平的了解;
5. 弘扬民族品牌,宣讲国产仪器”,书中列举了国产仪器型号、参数及实例,以树立民族自信心,激励我国电子仪器事业的发展。
第4版修订工作主要由桂林科技大学黄新副教授完成。陈尚松、郭庆、李长俊、胡鸿志、胡锦泉等老师为教材修订提出了很好的意见。
感谢王月娥等老师对本书做了细致的勘误、校对工作。感谢北京《仪器仪表学报》杂志译审汪铁华老师帮助审定了译文资料。感谢广西壮族自治区计量检测研究院吴宇同志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资料。在修订中参考、引用了相关教材、论文中的有关内容,除列入参考文献外,在此顺致诚挚的感谢。
在本书编写及修订中,得到了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有关领导的支持与帮助;得到了《国外电子测量技术》《电子测量与仪器》《电子测量技术》杂志社的支持和帮助;得到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仪器仪表有限公司(第41研究所)、北京普源精电科技有限公司、广州致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数英仪器有限公司(无线电四厂)、成都前锋电子仪器厂和常州同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的支持和帮助;得到了采用本书作教材的兄弟院校任课老师的支持和帮助;得到了电子工业出版社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书中存在的错漏和不当之处,恳请同行和读者批评指正。尤其是对选用本书作为教材的教师,欢迎加强联系,共同切磋书中的内容及习题的解答,探讨教学心得,教好这门课程。
书中标有※号的章节,是供不同教学计划要求选用的内容。本书配有电子课件及习题解答,可向任课老师免费提供。
联系人:黄新
E-mail:hxgl@guet.edu.cn
陈尚松
2018年1月
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