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目 录
第一章 网络时代的学习方式 1
第一节 教育学视野中的学习定义 1
一、广义的学习 1
二、狭义的学习 1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方式 2
一、移动学习概念及内涵 2
二、泛在学习概念及内涵 3
三、微型学习概念及内涵 3
四、深度学习概念及内涵 3
五、个性化学习概念及内涵 4
六、自适应学习概念及内涵 4
七、混合学习概念及内涵 4
八、数字化学习概念及内涵 5
第三节 信息素养的内涵及意义 5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5
二、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背景条件 7
三、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两种模式 7
四、信息素养能力论的构成 8
五、高校信息素养通识教育及国内外实践 9
六、高校信息素养整合教育及国内外实践 10
七、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思路 12
第四节 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意义 13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及内涵 13
二、核心素养的内容及结构 16
三、核心素养实施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21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构建 22
第五节 媒介素养的内涵及意义 28
一、媒介素养的内涵 28
二、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31
第六节 创造以人为本的数字化生存新时代 32
一、尼葛洛庞蒂的追求:微观技术发展的人性化 32
二、吉尔德的视野:宏观技术社会的人文化 33
三、麦克卢汉的倡导:中观技术传播的人本化 33
第二章 在线学习的理论基础 35
第一节 学习分析理论 35
一、产生及发展 35
二、学习分析相关概念的界定 36
三、学习分析的技术策略 37
四、学习分析的基本组成要素 39
五、学习分析的研究目标 41
六、学习分析的挑战与愿景 43
第二节 自主学习理论 44
一、自主学习的概念界定 44
二、关于自主学习的几种理论观点 45
三、影响自主学习的相关因素 46
四、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 47
五、自主学习的教学指导模式 48
六、关于自主学习的试验研究 49
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50
第三节 终身学习理论 51
一、终身学习的内涵 51
二、终身学习理论的发展历史 53
三、终身学习的特点 53
四、成人终身学习能力建构的内在机制及其关系 54
五、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意义 56
第四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57
一、相关概念 57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57
三、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 58
四、建构主义的理论流派 59
五、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方法 60
六、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原则 62
七、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与教学观 63
八、建构主义理论在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应用 65
九、建构主义理论的启示 65
第三章 在线课程资源 68
第一节 慕课 68
一、慕课的定义 68
二、兴起与发展 68
三、教学形式及其优势 69
四、教学特点 71
五、优秀平台 71
六、慕课引发的“大变革”与“大辩论” 73
七、中国“慕课”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挑战 75
第二节 微课 79
一、微课概述 79
二、微课的设计 83
三、微课的制作 88
四、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实际案例 91
五、微课的主要应用模式——翻转课堂 94
六、微课的不足与未来研究 98
第三节 私播课 99
一、SPOC的概念及内涵 99
二、SPOC与MOOC的比较分析 101
三、SPOC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 107
四、SPOC在混合学习中的应用 112
五、SPOC对教育的影响 115
第四节 教育游戏 116
一、教育游戏的发展 116
二、教育游戏概述 117
三、教育游戏的设计 120
四、教育游戏的应用 122
五、教育游戏的实际案例 123
六、教育游戏现阶段的主要应用形式——增强现实 125
七、教育游戏的思考 128
第五节 电子书包 129
一、电子书包的发展 129
二、电子书包概述 129
三、电子书包的设计 130
四、电子书包的应用 132
五、电子书包的主要应用模式——翻转课堂 134
六、电子书包的未来与发展 137
第四章 互联网+教育 141
第一节 智慧校园 141
一、智慧校园的概念及内涵 141
二、智慧校园的建设策略 147
三、智慧校园的实施 152
第二节 翻转课堂 155
一、翻转课堂的发展 155
二、翻转课堂概述 156
三、翻转课堂教学应用模型 157
四、翻转课堂的应用模式 161
五、翻转课堂应用研究 165
六、翻转课堂的发展趋势与思考 168
第三节 网络学习空间 170
一、网络学习空间的发展 170
二、网络学习空间概述 172
三、网络学习空间的功能模型 174
四、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学应用 175
五、网络学习空间的现状与发展 180
第五章 虚拟现实技术 184
第一节 大数据 184
一、大数据时代 184
二、大数据的教育应用 185
三、大数据的特性 186
四、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 187
五、基于大数据建构个性化自适应在线学习分析模型 188
六、我国大数据教育应用的主要内容分析 190
七、教育大数据应用的挑战 193
第二节 VR、AR与MR 194
一、VR简介 194
二、AR简介 202
三、MR简介 206
第三节 人工智能技术 207
一、人工智能概述 207
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历程及发展方向 208
三、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209
四、人工智能技术在现代远程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 211
五、实现人工智能的方法分析 213
六、人工智能所面临的问题 214
参考文献 216
展开
前 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我们的学习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各种新的学习模式如潮水般涌现,在所有学习模式中,最具有冲击力的便是随着网络技术发展而出现的在线学习。它是指在由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所构成的电子环境中进行的学习,是基于技术的学习。这种在线学习方式采用了由多媒体网络学习资源、网上学习社区及网络技术平台构成的全新的学习环境。在线学习以主动探究为主,学习者作为学习的主体,教育者则起到主导的作用,它的主要特征是在网络平台上讨论、交流,主要表现形式为自主探究、晒作业、互动、互助、过程评价。因此,相对于其他的学习模式来说,在线学习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在线学习有利于实现终身学习和建设全民学习型社会。“十三五”教育规划重点强调了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及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在线学习以独特的优势为实现终身学习和建设全民学习型社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使学习能够随时随地开展起来。
在线学习对于改变教育模式、实现开放式分享学习和交互式个性教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加快了信息化教育的进程。与此同时,在线学习方式能够平衡师资力量,共享名师优质教学内容,实现教育平等。在线学习深化教育考核机制,开创了云教学时代,倡导自由、个性学习,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特别是远程教育的发展,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慕课、微课、教育游戏及虚拟现实技术等被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在线学习在现代教育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书是在积累了大量在线学习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国内外有关在线学习的先进成果编写而成的。本书在编写上进行了独到的设计,一共分为五章,各章的设计内容如下。
第一章介绍了网络时代的学习方式,包括学习的定义、学习观念的更新、信息素养、核心素养和媒介素养的内涵等,让读者可以通过在线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
第二章对在线学习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总结,包括学习分析理论、自主学习理论、终身学习理论和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章的内容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对当下热门时兴的慕课(MOOC)、微课、私课(SPOC)、教育游戏等在线课程资源的归纳总结与实际案例分析。
第四章从智慧校园、翻转课堂和网络学习空间三个方面阐述了互联网+条件背景下的教育。
第五章介绍了大数据,VR、AR与MR,以及人工智能技术三部分内容。
在编写此书的过程中,我们参考和引用了国内外有关在线学习方法与实践方面的文献资料,吸收了很多国内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我们向这些研究成果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由孟祥宇、全江涛担任主编,丛蓉、张云雯担任副主编。本书各章编写人员为:第一章由孟祥宇、权秀媛编写;第二章由孟祥宇、高珊珊编写;第三章的第一节到第三节由孟祥宇、张云雯编写,第四节、第五节由李辉、王晨曦、由佳编写;第四章由全江涛、丛蓉、王爽编写;第五章由全江涛、滕煜编写。
由于时间和联系方式等方面的多种原因,有些资料的引用没有来得及征得作者的同意,在此深表歉意。如果作者不同意引用资料,请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再版时予以修改。
希望本书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每位读者对书中的观点都存在不同的见解,由于我们的学识和经验有限,本书的内容也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此,我们诚恳地希望各位同仁及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从而更好地满足读者需要。
编 者
2017年2月28日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