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目 录
第一章 创新创业是学校的系统工程 1
一、创新创业的概念和内涵 2
二、创新创业的基本理念是成才教育 3
三、创新创业是职业发展的最高阶段 4
四、创新创业教育是学校的系统工程工作 6
五、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 9
六、鼓励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文件总汇 11
相关链接 12
深度阅读 13
本章训练题目 13
第二章 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 14
一、什么是创新创业精神 15
二、为什么大学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16
三、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基本路径 19
相关链接 22
深度阅读 23
本章训练题目 23
第三章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的筹划阶段 25
一、高职学生创业的特点和条件 26
二、高职学生选择创业的项目 28
三、组建创业团队 30
四、撰写创业计划书 34
相关链接 37
深度阅读 37
本章训练题目 38
附件 38
第四章 开业初期的工作与管理 48
一、筹集资金 49
二、制定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51
三、预防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危机 52
四、扩大生意场上的人脉 55
五、在企业内部建立管理制度 56
六、员工的管理 58
七、创业者的基本素质 59
相关链接 63
深度阅读 63
本章训练题目 64
第五章 创业者必备的营销知识 68
一、市场购买行为分析 68
二、市场调研与预测 71
三、目标市场营销 75
四、市场定位 76
五、产品策略 79
六、定价策略 81
七、渠道策略 82
八、促销组合策略 84
相关链接 87
深度阅读 87
本章训练题目 87
第六章 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 88
一、基于专业基础的创新创业教育 89
二、基于兴趣爱好的创新创业教育 91
三、基于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教育 92
四、基于财务预算的创新创业教育 94
五、基于风险认知的创新创业教育 97
六、基于商业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 100
七、基于创业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 101
相关链接 102
深度阅读 102
本章训练题目 102
第七章 高职大学生择业的基本方法 103
一、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去择业 104
二、根据自己的学历文凭去择业 106
三、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去择业 107
四、根据自己的现实条件去择业 110
五、根据社会的需求去择业 113
六、根据自己的家庭基础去择业 114
相关链接 115
深度阅读 116
本章训练题目 116
第八章 高职学生基本的工作能力 120
一、基本知识 121
二、基本技能 122
三、基本能力 123
四、基本经验 133
相关链接 134
深度阅读 135
本章训练题目 137
第九章 强化员工意识 138
一、具备员工的职业道德 139
二、培养敬业精神、坚定职业理想 140
三、提升员工的职业素质 142
四、提升职场综合能力 144
五、树立职场风险意识 145
相关链接 147
深度阅读 148
本章训练题目 148
第十章 现代职场常识 149
一、企业的社会作用 150
二、企业的运营 150
三、员工在部门中的工作 152
四、设置工作目标 153
五、部门内部的沟通 155
六、现代商业社会的基本规则 157
相关链接 159
深度阅读 159
本章训练题目 159
第十一章 做好进入职场的心理准备 160
一、迎接崭新的生活方式 161
二、企业追求的人才 163
三、优秀员工的典型特征 165
四、职场新人的角色和位置 166
五、拓展人脉 169
相关链接 171
深度阅读 172
本章训练题目 173
第十二章 提高工作效率 174
一、制订工作计划 175
二、确定工作轻重缓急 179
三、日常工作程序化 180
四、提高时间使用效率 181
五、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185
六、在平凡的工作中创新 188
相关链接 189
深度阅读 190
本章训练题目 190
第十三章 大学生就业的方法与技巧 191
一、自荐求职的方法与技巧 191
二、电话求职的方法与技巧 195
三、举荐求职的方法与技巧 196
四、中介求职的方法与技巧 198
五、广告求职的方法与技巧 200
六、网络求职的方法与技巧 202
七、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法律防护 207
相关链接 210
深度阅读 211
本章训练题目 211
第十四章 面试训练与技巧 212
一、面试前的准备 212
二、面试中的应对 215
三、面试后的跟进 224
相关链接 225
深度阅读 226
本章训练题目 226
第十五章 笔试训练与技巧 227
一、学会写求职书 228
二、笔试——求职中的一个重要门坎 230
三、笔试的知识准备 230
四、笔试的复习技巧 234
五、笔试的心理技巧 235
六、笔试的答题技巧 238
相关链接 241
深度阅读 242
本章训练题目 242
附录A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243
附录B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 248
附录C 公司注册的流程和所需文件 256
参考文献 259
展开
序
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大学生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不仅仅是以培育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而且是面向全社会,针对那些打算创业、已经创业、成功创业的创业群体,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的教育。1991年,东京创业创新教育国际会议从广义上把“创业创新教育”界定为:培养最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包括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培养。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一、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就要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建设完善的创新创业培育体系,形成一个像生态体系一样的良性循环系统,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这一体系包括高校、政府、企业、家庭、学生等多个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支撑,构成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育系统工程。
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主干,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培育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作为参与者和协助者,政府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在政策制定、资金支持、舆论导向、服务体系、部门协调等多方面,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起到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各种企业尤其是知名企业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这些企业为大学毕业生创新创业提供最直观的感受和奋斗目标,因此,企业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担负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学生,只有学生接受了创新创业观念,并勇于去实践创新创业,才能说创新创业教育起到了实际效果。每名学生的背后都有一个家庭,家庭的支持是学生实践创新创业的有力保障。
二、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纳入课程体系
早在2012年8月1日,教育部办公厅就下发了关于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文件指出: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是服务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随着“创业基础”课纳入本科必修,创新创业教育再次成为教育研究的关注点。随后,联合国青年就业网络中国示范项目CDEP平台开通创新创业系统,也标志着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的大力开展是与世界接轨的。
2016年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从高校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到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打出了一套涉及高校课程、考核、管理、师资建设等的改革“组合拳”。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依托有效的课程载体。课程体系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由以下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面向全体学生,旨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动力的普及课程;第二层次,面向有较强创新、创业意愿和潜质的学生,旨在提高其基本知识、技巧、技能的专门的系列专业课程;第三层次,旨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际运用能力的各类实践活动课程,要以项目、活动为引导,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创业过程的指导。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互为支撑,内容体系为课程体系提供课程内容的支撑,课程体系为内容体系提供内容实现形式的支撑,两者共同作用,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发展。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转变观念
当前全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不少,主要问题是观念不清、政策不明、管理不规范、各自为阵、五花八门、师资奇缺、质量不高等,这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声誉。例如,有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单纯的创业项目教育,项目失败的概率是很高的,大学不应该误导学生;有人认为大学就该做好创新教育,而不必另搞创业教育,将创新做好了就有了创业的基础。正如刘志阳教授所说:“创新创业教育实质是有创造性的人的全面教育而非项目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融合创新活动的实践教育,而非纯粹传授的知识教育,实践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
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和国家双创工程是三个层次的问题。创新教育是教育系统内部通过教育教学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应着重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创造;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切入社会,让他们将科学技术文化应用到社会的生产发展实践当中去,产生对经济的推动,对产业的升级,对商品销售带来全面实质性的影响;国家“双创”工程的目的是,通过毕业就业教育,指导学生将学到的创新知识和创业能力结合起来,围绕国家双创工程去谋划其职业生涯。刘志阳教授认为:“创新创业素养应该成为每个大学生具备的核心素养。要从‘知识’(主要包含技术、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的知识以及创建企业的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业领导力、把握机会的能力)、‘思维’(问题导向思维、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三个层面六个维度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核心素养。”
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和基本思路
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后,教育部高教司张大良司长等相关负责人和专家明确指出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简单教学生开公司、办企业,而是将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高高教质量、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创新创业的重点,是两个字“培养”,提升培养质量、补足培养短板、汇聚培养合力,“是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其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贡献度。”“这并不是单纯地鼓励发起一场大学生创业的运动,而是指向高校育人核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体现的是“向学”导向,如其中非常关注“学术创新、科研攻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等问题,有助于形成管理者办学、教师教学、学生求学的理性认知与行动自觉。也只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才有可能培养出高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
国务院文件《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规定,高校要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为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并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推出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等。“各高校要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张大良直言,“高分低能”的积弊阻碍创新创业人才的涌现,未来考试将“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
“高校要聘请各行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的授课教师或指导老师。”刘贵芹则透露,各高校要制定兼职教师的管理规范,同时在各个高校聘请兼职教师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全国性的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
高校评估要看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怎么样。要想推动政策落地,高校积极性又该如何保证?“教育主管部门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考核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和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估。”张大良表示,各高校要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教务部门牵头,学生工作、团委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此外,还要把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情况列入本科、高职高专、研究生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重点内容,接受社会监督。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规定:(1)谁来教?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专职教师,建立定期考核、淘汰制度,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制定兼职教师管理规范,形成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2)钱从哪来?部委属高校按规定使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在校学生开展创新科研,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奖励基金,奖励对创新创业教育作出贡献的单位,鼓励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以多种形式向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3)怎么教?加强专业实验室、创业实验室等的建设,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建好一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和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完善国家、地方、高校三级创新创业实训教学体系,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创新创业教育应该突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其基本思路和措施是更侧重于营造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促进大学与社会的融合,增强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要建立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全球化的信息时代,高校需要更加开放,让企业家进校园,让大学生的创业更加面向校外乃至全球市场;需要把握时代提供的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深化改革,创新资源整合,为社会创造价值,促进社会进步。
李小鲁教授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
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会长
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
广东省教育厅正厅级巡视员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