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信教育资源网
产品设计
丛   书   名: 21世纪艺术与设计规划教材
作   译   者:齐春萍等 出 版 日 期:2017-03-01
出   版   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维   护   人:谭海平 
书   代   号:G0309550 I S B N:9787121309557

图书简介:

本书介绍了一套已经得以完整构建的设计方法,涉及产品开发的各个领域,涵盖了从市场需求的探究、概念的产生和实现、竞争对手的分析、设计与工程的结合等各个方面,以大量的实例阐述了反向设计法与再设计等新的设计理论和方法。这套方法源自于许多工业方面的实例,研究重点在于产品的设计与设计要素的构成。从下达一项设计任务开始,就建立一个符合设计预想规范的功能模型。在其后的设计过程中,均以该功能模型为设计基础,将规范落实到设计的每一个步骤中。从而使设计师在保证利润的前提下能够创造性地、有效地解决产品开发的问题。
您的专属联系人更多
关注 评论(0) 分享
配套资源 图书内容 样章/电子教材 图书评价
  • 配 套 资 源
    图书特别说明:由于成本考虑,本书不作为参考书赠送。如果确有授课教材选用的需求,可将详细情况发送给本书专属联系人,我们将进一步沟通并酌情处理。

    本书资源

    本书暂无资源

    会员上传本书资源

  • 图 书 内 容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一套已经得以完整构建的设计方法,涉及产品开发的各个领域,涵盖了从市场需求的探究、概念的产生和实现、竞争对手的分析、设计与工程的结合等各个方面,以大量的实例阐述了反向设计法与再设计等新的设计理论和方法。这套方法源自于许多工业方面的实例,研究重点在于产品的设计与设计要素的构成。从下达一项设计任务开始,就建立一个符合设计预想规范的功能模型。在其后的设计过程中,均以该功能模型为设计基础,将规范落实到设计的每一个步骤中。从而使设计师在保证利润的前提下能够创造性地、有效地解决产品开发的问题。

    图书详情

    ISBN:9787121309557
    开 本:16开
    页 数:720
    字 数:1181.0

    本书目录

    第1章 产品开发概论 
    1.1 内容提要 
    1.2 产品设计简介 
    1.2.1 为读者和学习产品设计的学生提供的观念 
    1.2.2 产品开发与产品设计 
    1.2.3 设计与再设计的类型 
    1.2.4 工程设计 
    1.3 现代产品开发 
    1.3.1 现代产品开发程序 
    1.3.2 产品开发程序中的反向工程与再设计 
    1.4 产品开发过程实例 
    1.4.1 设计系统:施乐公司 
    1.4.2 工业设计:TX产品设计公司 
    1.4.3 快速开发:微软公司 
    1.4.4 深入研究:Raychem公司 
    1.4.5 高复杂性:福特公司 
    1.4.6 技术:Raytheon公司 
    1.5 设计理论与方法 
    1.6 小结 
    1.7 参考文献 
    .第2章 产品开发程序工具 
    2.1 内容提要 
    2.2 产品开发团队 
    2.2.1 开发团队的基本定义 
    2.2.2 团队组成:寻求合作、团结、竞争和一致 
    2.2.3 战略:团队结构 
    2.2.4 团队建设(基本活动) 
    2.2.5 团队评估 
    2.2.6 结束语:产品开发团队 
    2.3 产品开发规划 
    2.3.1 规划程序 
    2.3.2 基本的规划和调度工具 
    2.4 小结 
    2.5 参考文献 
    第3章 界定产品的开发范围:技术与商业的关系 
    3.1 内容提要 
    3.2 决定开发什么 
    3.2.1 S曲线 
    3.2.2 S曲线与新产品开发 
    3.2.3 S曲线评论及技术预测 
    3.3 基本方法:任务陈述和技术考证 
    3.3.1 技术考证 
    3.3.2 任务说明书 
    3.3.3 指甲刀:明确目的和任务说明书 
    3.4 高级方法:商业案例分析 
    3.4.1 哈佛商业案例分析法:产品的改进 
    3.4.2 产品开发的财务分析 
    3.5 高级方式:设计原始参数 
    3.5.1 设计原始参数 
    3.5.2 案例:指甲刀 
    3.6 小结 
    3.7 参考文献 
    第4章 了解客户需求 
    4.1 内容提要 
    4.2 客户满意度 
    4.2.1 客户的声音 
    4.2.2 客户群体 
    4.2.3 客户需求的类型 
    4.2.4 客户需求模型 
    4.3 收集客户需求 
    4.3.1 收集需求的方法 
    4.3.2 进行交谈:喜欢/不喜欢方法 
    4.3.3 进行访谈:使用分阶段法 
    4.3.4 客户访谈:对产品的感觉和工业设计 
    4.4 客户需求的组织和排序 
    4.4.1 释义需求的分组 
    4.4.2 需求分组——近似图表法 
    4.4.3 需求重要性的确定 
    4.4.4 客户使用模式 
    4.4.5 客户需求文件资料 
    4.5 小结 
    4.6 参考文献 
    第5章 设置产品功能 
    5.1 内容提要 
    5.2 为什么要进行功能分解 
    5.2.1 目的 
    5.2.2 功能建模基础 
    5.2.3 功能与约束 
    5.3 建模过程 
    5.4 简单的功能树方法 
    5.4.1 FAST法 
    5.4.2 减件-运行法 
    5.5 建立系统功能:创建功能结构 
    5.5.1 基本功能结构:黑箱子及定义 
    5.5.2 功能结构建模过程:阶段1——以活动图的形式创建过程描述 
    5.5.3 阶段2——利用任务列表来设计子功能 
    5.5.4 阶段3——把子功能聚集为细化的功能结构 
    5.5.5 阶段4——对功能分解进行验证 
    5.5.6 阶段5——建立并识别产品的结构体系及组件 
    5.6 扩展:从简单的功能树到完整的模型 
    5.6.1 层次性功能结构分解实例 
    5.6.2 把流引入功能层次的分解中 
    5.7 再谈功能聚集:射箭枪的简化 
    5.8 功能的通用基 
    5.8.1 通用基 
    5.8.2 功能模型的转换 
    5.8.3 通用基的使用 
    5.8.4 功能聚集的研究 
    5.9 功能建模方法的评价 
    5.10 小结 
    5.11 参考文献 
    第6章 产品分解与实验 
    6.1 内容提要 
    6.2 产品拆卸过程 
    6.2.1 综述 
    6.2.2 步骤1:列举设计条目 
    6.2.3 步骤2:产品分解前期预备 
    6.2.4 步骤3:对流通和安装环节的检验 
    6.2.5 步骤4:对装配件进行拆解、测量和数据分析 
    6.2.6 步骤5:制作材料表格 
    6.3 产品分解方法 
    6.3.1 移除操作程序法 
    6.3.2 SOP方法实例 
    6.3.3 力流(属能量通路范围)图表法 
    6.3.4 测量和实验 
    6.4 后期分解报告 
    6.4.1 分解计划和材料表单 
    6.4.2 个性化的产品分解图 
    6.4.3 实际产品功能结构 
    6.5 产品分解的应用 
    6.5.1 应用:滑出式辅助护目板 
    6.5.2 自动冰茶机的案例研究 
    6.6 小结 
    6.7 参考文献 
    第7章 设定基准及确立工程说明 
    7.1 内容提要 
    7.2 背景:知己知彼 
    7.3 设定基准的方法 
    7.3.1 步骤1:将设计要点列成清单 
    7.3.2 步骤2:将具有竞争力的或相关的产品列成清单 
    7.3.3 步骤3:进行一次信息调查活动 
    7.3.4 步骤4:拆卸多种同类产品 
    7.3.5 步骤5:根据功能确立基准 
    7.3.6 步骤6:根据功能确定同类最佳竞争者 
    7.3.7 步骤7:分析行业趋势 
    7.3.8 基准设定实例:磨咖啡机 
    7.4 基准设定过程中应用的工具 
    7.4.1 装配件成本分析 
    7.4.2 功能形态图 
    7.4.3 趋势分析 
    7.4.4 重新设计机遇的建议 
    7.4.5 对竞争产品基准设定的思考 
    7.5 建立产品说明书 
    7.5.1 建立说明书的过程 
    7.5.2 基本方法:品质屋 
    7.5.3 高级方法:数值分析 
    7.6 小结 
    7.7 参考文献 
    第8章 产品整合和整合构造 
    8.1 内容提要 
    8.2 产品整合构造 
    8.2.1 背景 
    8.2.2 整合构造的类型 
    8.3 选择构造类型 
    8.3.1 理论 
    8.3.2 以市场为决定因素的构造策略 
    8.4 平台构造 
    8.4.1 协商模块化系列产品平台 
    8.4.2 基本方法:图解法 
    8.4.3 高级方法:功能建造法 
    8.4.4 高级方法:最优化选择 
    8.5 小结 
    8.6 参考文献 
    第9章 产品体系结构 
    9.1 内容提要 
    9.2 产品体系结构 
    9.2.1 简介 
    9.2.2 体系结构类型 
    9.2.3 产品体系结构示例 
    9.3 产品模块化:背景介绍 
    9.3.1 模块化的类型 
    9.4 模块化设计的基本方法:集合法 
    9.4.1 步骤1:创建产品功能结构图 
    9.4.2 步骤2:将元件集合为功能模块 
    9.4.3 步骤3:制作概略布局图 
    9.4.4 步骤4:确定模块交互关系并细化性能特性 
    9.5 模块化设计:高级功能方法 
    9.5.1 功能依存性 
    9.5.2 模块启发法 
    9.5.3 模块启发法的应用程序 
    9.5.4 模块化设计法小结 
    9.6 基于产品体系结构的设计开发小组 
    9.6.1 达成建立基于模块的设计开发小组的方法 
    9.6.2 基于模块的设计开发小组法的应用 
    9.6.3 设计开发小组法小结 
    9.7 小结 
    9.8 参考文献 
    第10章 设计创意的产生 
    10.1 内容提要 
    10.2 创意产生过程 
    10.3 基本方法:资料收集与头脑风暴法 
    10.3.1 资料收集:创意的有效辅助手段 
    10.3.2 头脑风暴法 
    10.3.3 头脑传球法 
    10.3.4 C草图法/6-3-5法 
    10.3.5 应用于直觉方法的概念产生源 
    10.4 高级方法:定向搜索 
    10.4.1 利用物理原理进行系统搜索 
    10.4.2 利用分类表进行系统的搜索 
    10.4.3 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理论 
    10.5 形态分析 
    10.5.1 为每个产品功能创建概念 
    10.6 组合解决方案原则(概念变量) 
    10.6.1 功能共享 
    10.6.2 产品应用:指甲刀 
    10.6.3 产品应用:舱底排水装置 
    10.6.4 产品应用:适于残疾人的智能餐勺 
    10.7 小结 
    10.8 参考文献 
    第11章 概念选择 
    11.1 内容提要 
    11.2 介绍 
    11.2.1 影响有效决策的因素 
    11.2.2 设计评估 
    11.2.3 信息品质 
    11.3 对技术可行性的估计 
    11.3.1 估计 
    11.3.2 电车的空调示例 
    11.3.3 估计线索 
    11.4 概念选择过程 
    11.4.1 对所用标准达成一致意见 
    11.4.2 对所用概念达成一致意见 
    11.4.3 对可选概念进行排序 
    11.4.4 对可选概念进行评估 
    11.4.5 攻击负面 
    11.5 一种基本方法:Pugh概念选择表 
    11.5.1 设定标准和可选概念 
    11.5.2 选择基准 
    11.5.3 排序和评估 
    11.5.4 可选概念的排列顺序 
    11.5.5 攻击负面 
    11.5.6 迭代及结果 
    11.5.7 磨咖啡机示例 
    11.6 高级讨论:测量理论 
    11.6.1 设置评估结构 
    11.6.2 顺序标度 
    11.6.3 间隔标度 
    11.6.4 比率标度 
    11.6.5 多种可测量标度 
    11.7 高级方法:数字化概念评分 
    11.7.1 用间隔标度评分 
    11.7.2 选择错误分析 
    11.7.3 通过误差分析进行概念选择:猫窝箱产品的设计 
    11.8 对设计评估计划的批评 
    11.9 小结 
    11.10 参考文献 
    第12章 概念具体化 
    12.1 内容提要 
    12.2 概述及背景 
    12.3 基本方法:几何图形及布局的简单介绍 
    12.3.1 产品具体化的一般过程 
    12.3.2 具体化设计核查列表 
    12.4 高级方法:系统建模 
    12.4.1 系统建模 
    12.4.2 机械具体化设计原则 
    12.4.3 FMEA法:建立故障状态与系统建模之间的关系 
    12.5 实例研究:为系泊部位设计显示器支架 
    12.5.1 概要 
    12.6 小结 
    12.7 参考文献 
    第13章 构建产品规格模型 
    13.1 内容提要 
    13.2 基于性能定义的模型选择介绍 
    13.2.1 模型预备工作和选择方法 
    13.2.2 产品应用:模型预备和选择 
    13.3 数学模型与产品样机原型 
    13.3.1 实例 
    13.4 深入话题探讨:什么是产品模型 
    13.4.1 不规范模型 
    13.4.2 规范模型 
    13.5 构建产品模型:基本方法 
    13.5.1 建模的一种基本方法 
    13.5.2 构建基础模型的产品应用实例:冰茶机 
    13.6 构造产品模型:高级方法 
    13.6.1 方法与途径 
    13.6.2 方法步骤 
    13.7 产品模型:实例 
    13.7.1 电热锅 
    13.7.2 握柄温度 
    13.7.3 完成模型整合过程所需的其他产品规格模型 
    13.7.4 关于模型生效的讨论 
    13.8 小结 
    13.9 参考文献 
    第14章 面向制造和装配的设计 
    14.1 内容提要 
    14.2 概述与研究动机 
    14.3 基本方法:设计基本原则的应用 
    14.3.1 面向装配的设计 
    14.3.2 面向零件制造的设计 
    14.4 高级方法:制造成本分析法 
    14.4.1 成本驱动模型 
    14.4.2 制造成本分析 
    14.5 对面向装配设计的方法局限性的讨论 
    14.6 小结 
    14.7 参考文献 
    第15章 为环保而设计 
    15.1 内容提要 
    15.2 为什么要做环保设计 
    15.3 环保目标 
    15.3.1 全球性污染 
    15.3.2 地区性的和地方性的问题 
    15.4 基本的环保设计方法:设计准则 
    15.4.1 应用:纸托架设计 
    15.5 产品周期评估 
    15.5.1 概述 
    15.5.2 基本方法——AT&T的对环境负责的产品评估 
    15.5.3 加权计算评估方法 
    15.5.4 产品周期评估方式 
    15.6 减少对环境影响的技术 
    15.6.1 通过设计减少材料的使用量 
    15.6.2 为拆卸而设计 
    15.6.3 为再循环而设计 
    15.6.4 为再制造而设计 
    15.6.5 为减少材料对环境的影响而设计 
    15.6.6 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而设计 
    15.6.7 满足规则和标准的设计 
    15.7 小结 
    15.8 参考文献 
    第16章 分析及数字模型方法 
    16.1 内容提要 
    16.2 概述和策略 
    16.2.1 解法定义 
    16.2.2 Pareto最优 
    16.3 基本方法:电子表格搜索 
    16.3.1 产品应用:玩具火箭产品的电子表格搜索 
    16.3.2 小结 
    16.4 优化的基本概念 
    16.4.1 约束 
    16.4.2 目标函数 
    16.4.3 标准零形式 
    16.5 高级论题:分析表达式的讨论 
    16.5.1 无约束问题 
    16.5.2 拉格朗日定理 
    16.6 实际优化 
    16.6.1 数字搜索 
    16.6.2 停机判据 
    16.6.3 敏感性分析 
    16.6.4 整体最优性 
    16.6.5 解决方法:Matlab 
    16.6.6 解决方法:电子表格解算程序 
    16.6.7 实例:指甲刀产品——修剪刀刃在末端 
    16.7 产品应用 
    16.7.1 应用:TOMY? Push ’n Go? 火车的再设计 
    16.7.2 应用:电锅产品 
    16.8 小结 
    16.9 参考文献 
    第17章 物理原型 
    17.1 内容提要 
    17.2 原型制作的要素 
    17.2.1 何为物理模型/原型 
    17.3 原型的分类 
    17.3.1 原型制作的目标 
    17.4 原型的应用 
    17.4.1 实物大模型使用的材料和工艺过程 
    17.5 快速原型制造技术 
    17.5.1 快速原型制造:历史的回顾 
    17.5.2 商用快速原型制造工艺 
    17.5.3 如何为产品选择快速原型制造工艺 
    17.6 比例、尺寸分析和相似 
    17.6.1 Buckingham ?定理和比例模型测试 
    17.6.2 搭扣设计实例 
    17.7 基本方法:物理原型设计与规划 
    17.7.1 原型设计的准则 
    17.7.2 原型应用实例 
    17.8 小结 
    17.9 参考文献 
    第18章 物理模型和实验 
    18.1 内容提要 
    18.2 实验设计 
    18.2.1 设计实验的基本原理 
    18.2.2 基本理论:二阶乘实验 
    18.2.3 扩展方法:相互作用 
    18.2.4 基本产品应用:玩具太阳能车的再设计 
    18.3 实验设计:减少的试验与少量的实验 
    18.3.1 全阶乘的无效率 
    18.3.2 正交性 
    18.3.3 基本的设计方法 
    18.3.4 高维部分阶乘设计 
    18.4 实验的统计分析 
    18.4.1 自由等级 
    18.4.2 相关系数 
    18.4.3 标准残差 
    18.4.4 ANOVA:F比率测试 
    18.4.5 其他指示器:残差图 
    18.4.6 用于产品测试的高级DOE方法小结 
    18.5 物理建模与DOE的产品应用 
    18.5.1 产品应用I:NerfTM MissilestormTM(Norrell, 1995) 
    18.5.2 搅拌器面板显示的价值工程 
    18.5.3 磨咖啡机实验最优化 
    18.6 小结 
    18.7 参考文献 
    第19章 健壮设计 
    19.1 内容提要 
    19.2 质量设计理论 
    19.2.1 广义健壮设计模型 
    19.2.2 健壮设计模型的构造 
    19.3 基础方法:Taguchi方法 
    19.3.1 噪声变量矩阵 
    19.3.2 设计变量矩阵 
    19.3.3 实验矩阵 
    19.3.4 信噪比 
    19.3.5 设计目标的选择 
    19.3.6 参数设计和Taguchi哲学 
    19.4 高级分析:概率理论 
    19.4.1 变化的测量 
    19.4.2 健壮设计问题的一般性公式 
    19.5 小结 
    19.5.1 健壮设计的设计哲学 
    19.5.2 本章要点 
    19.6 参考文献 
    附录A 功能结构定义 
    附录B DOE实验矩阵 
    附录C TRIZ关系矩阵 
    附录D 生态指示器95环境评
    展开

    前     言

    译者序
    在市场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工业设计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手段。为保持和发展业务,所有的公司都把基本的竞争——新产品的设计当做一个关键的战场。这就对设计的科学性和可控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工业设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中国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这期间有了艰难而长足的进步。企业对工业设计的重视程度在逐步增加,高等学府的工业设计专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选择这个时机把本书介绍给国内的企业和设计同仁有特殊的意义。 
    本书运用以模型为核心的分析方式,涉及产品开发的各个领域,涵盖对市场需求的探究、概念的产生和实现、对竞争对手的分析、设计与工程的结合等各个方面。对每一项都进行了独立分析,量化投入与产出,详尽地论述了反向设计法与再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本书试图建立一套以模型分析为中心的方式,将庞杂的设计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和变数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并增强各项设计活动之间的交流。本书对各项工程设计活动,尤其是现实设计环境下的工程设计活动极具参考价值,可以帮助设计师与工程师协调有序的工作,各司其职,使设计师能够创造性地、有效地并且在保证利润的前提下解决产品开发的问题,确保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借由此书,希望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设计管理观念,根据企业自身的技术条件和商业环境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合的产品开发程序,逐步形成科学的产品研发流程。对于设计师,希望通过阅读本书,达到以下的目的:提高解决问题的创新性和创造力;确保对每一个必需要素的考虑,以实现成功的设计;确保对设计工具及方法应用的所有结果实现全程控制。工程师、设计师应当在产品开发的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改进设计方法和开发程序。设计专业的学生应当对本书的各个章节都要细致地学习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和提炼,以建立对产品开发的全面认识。 
    设计方法的历史与产品设计的发展充满了智慧和科学性,并且仍在不断地前进。新的观点、看法将不断提出,此书也决不意味着终止,而是新的开端。 
    北京理工大学的齐春萍、宫晓东、张帆、刘永瞻、宁兵、周淼、金纯参加了本书的翻译工作。鉴于译者水平有限,加之翻译时间仓促,不免出现纰漏之处。希望大家及时予以指正,在此深表感谢。 
    
    
    前言
    美国的许多公司已经认识到不断提高产品的更新率,比竞争对手更加迅速有效地将产品投放市场可以使公司保有一种持续的竞争力。这些公司将其产品发展能力看做一个首尾相连的商业过程,可以通过重新设计和整体品质管理得到持续提高。在这个环境中,工程实践对于这个过程的成功至关重要,等同于工程科学的执行。K. N. Otto和K. L. Wood展示了一种产品设计的方法,该方法基于“艺术”的工程方法、工具和过程。在完整的产品发展的进程中,描述了一种非常有效的设计实践。学生和从业者会发现,这种方法不仅实用、有效,而且可以快速应用到今天的设计挑战之中。 
    Maurice F. Holmes 
    副总裁,产品设计部首席工程师 
    Xerox公司 
    序言
    产品设计展示了对于结构化设计过程和方法的深入研究。通常,我们不难发现在教育和工业中运用结构化的设计过程有许多优点。在工业生产中,结构化的设计过程作为一种强制手段,可以有效决定将哪个项目投入市场,在千变万化的世界中规划出发展渠道,以及有效地创造有竞争力的优秀产品。从教育的角度来讲,使用结构化设计方法的益处包括获取对于普通产品的实际研究经验,应用当代的新技术,借助数学和科学理论来实现卓有成效的应用,研究系统性实验案例,探索设计理论的边缘领域,对产品的开发进行决策。无论对于实践经验有限的低年级学生还是有较多实际设计经验的已毕业学生,在上述方面都能获益良多。 
    基于这些,本书定位于面向在校生、毕业生和从业工程师。本书的第1章介绍了产品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学习和实现产品设计方法的理论体系。随后的各章介绍了产品开发不同特定阶段应用的基本方法和先进技术。取决于读者的背景,可以从根本的层次或者推动产品设计的前沿领域这一层次理解这些方法。 
    从回顾的角度来看,我们一直在教授产品发展课程并进行产品构造设计方面的研究,而本书正是源于作者间的这种合作与努力。在设计、教学和研究中,我们分享相近的理念。拓展了许多新的设计方法,并将其和他人创建的方法一起应用于实践。我们也致力于把现实和市场中的规则和刺激带入设计课堂。 
    作为我们教学方法的一个基本前提,逆向工程和产品拆卸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设计结构范例,使得体验、假设、理解和实现形成一种现代的学习循环方式。设计结构和其他领域并无不同,也遵循这种学习循环方式并进行实际设计。逆向工程和产品拆卸可以使我们实现这种双重目的。我们并非从一开始就直接进入设计阶段,而是从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具体产品开始,研究其他设计师是如何出色设计该产品的。抱着这种理念,我们各自独立开展教学,并成功地运用了多种先进方法,如用户需求分析、功能模型优化和实际产品的设计实验。 
    我们尽快分享经验,探讨哪些方法可行或不可行,并合乎自然地逐渐将一系列方法连贯和组合起来。获得成功时,我们会一起庆祝;失败的时候,也会一起感叹。经系统测试后,我们在本书中展现这些方法,而在实际应用中也证实这些方法的效果十分显著。 
    我们要感谢为此书做出直接贡献的许多人,包括John Baker, Joseph Beaman, Geoffrey Boothroyd, Ilene Busch-Vishniac, Jim Claypool, Richard Crawford, David Cutherell, Michael Fang, Conger Gable, Javier Gonzales-Zugasti, Matthew Haggerty, Nicholas Hirschi, Maurice Holmes, Jerry Jackson, Jerry Jones, Jennie Kwo, Doug Lefever, Aaron Little, Michael Manente, Robert Matulka, Dan McAdams, David Meeker, Jon Miller, Steve Moore, Jeff Norrell, Caroline Pan, Erick Rios, David Roggenkamp, JoRuetta Roberson, Phil Schmidt, Stephen Shuler, R. S. Srinivasan, Robert Stone, Carlos Tapia, David Wallace, Joe Wysocki, Janet Yu和Erik Zamirowski。没有他们的智慧,就不会有此书问世。 
    此外,还有许多人激发我们的想法,并在很多方面鼓励我们。这些人包括Erik Antonsson, Wolfgang Beitz, Joe Bezdek, Bert Bras, Jonathon Cagan, Uichung Cho, Chin-Seng Chu, Don Clausing, Jim Coles, Ray Corvair, Michael Cusumano, Jack Dixon, John Elder, Steven Eppinger, Rolf Faste, Woodie Flowers, Mark Foohey, Chee-Seng Foong, Douglas Hart, John Hauser, Chester Hearn, Alberto Hernandez, Steve Hoover, Kos Ishii, Gerry Johnson, Nathan Kane, Paul Koeneman, Sridhar Kota, Bill Maddox, Spencer Magleby, David Masser, Ryan Ratliff, David Rosen, Bernard Roth, Warren Seering, Jami Shah, Sheri Sheppard, Alexander Slocum, George Stiny, David Thompson, Irem Tumer, David Ullman, Bill Weldon, Daniel Whitney, Joseph Wieck, Doug Wilde和Rick Zayed。 
    我们还要感谢许多个人、公司和组织的帮助,分享他们的案例研究、重要数据以及对案例的实现进行资助。包括A.T.&T. Corp., W. E. Bassett Co., Design Edge Inc., Desktop Manufacturing Co., 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 Eastman Kodak Co., Ford Motor Co., MIT Bernard Gord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Fund, June and Gene Gillis, General Electric Inc.,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 Keurig Inc., Microsoft Corporation, NASA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Robert Noyce, PrO Associates, Product Genesis Inc., Polaroid Corporation, Raychem Corp., Raytheon Corp., Texas Instruments Inc., Verein Deutches Ingineur和the Xerox Corp。 
    我们尤其要感谢MIT的Bernard Gordon 课程发展基金、国家科学基金中心和MIT产品发展创新中心,他们提供了必要的经费使此书得以完成。更重要的是要感谢学院教师、学生、员工和MIT产品发展创新中心的研究者提供的支持、理解和充满活力的环境,以及他们做出的许多可能的预见。尤其是Warre的预言帮助很大;他的观点、见解、建议和对产品发展工作的充分帮助,应当受到特别的感谢。 
    我们还要感谢那些对本书的初稿进行评阅,并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同事。早期阶段的一些特殊评阅人员是美国空军学院机械工程系的教员,包括Col. Cary Fisher, Dr. Dan Jensen, Maj. John Wood, Capt. Michael Murphy和Maj. Mark Nowak。感谢他们在Wood博士的公休日在课堂上协助处理这些材料,以及对这些材料进行实际的测试、扭转、成形,并在基本层面上加以评价。 
    还有许多人对本书的组织和编纂做出贡献。尤其要感谢Neal Blumhagen,他制作了本书的封面和文中的一些手绘图稿。感谢艺术家Ann Weeks,数字艺术家Erik Zumalt,媒体管理员Michael Young和UT教学媒体实验室主任Sicily Dickenson,他们完成了本书的大量插图和图片。最后,还要感谢Laurie Wood创作了许多插图。 
    Kevin N. Otto 
    Kristin L. Wood
    展开

    作者简介

    本书暂无作者简介
  • 样 章 试 读
    本书暂无样章试读!
  • 图 书 评 价 我要评论
华信教育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