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目 录
第1章 货币资金 1
1.1 本位币业务 1
1.2 外币业务 6
练习题 9
第2章 应收款项 11
2.1 应收票据 11
2.2 应收账款 16
2.3 其他应收项目 21
练习题 25
第3章 存货 27
3.1 存货的取得 27
3.2 存货跌价准备 29
3.3 周转材料 35
练习题 38
第4章 金融资产 39
4.1 交易性金融资产 40
4.2 持有至到期投资 43
4.3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53
练习题 59
第5章 长期股权投资与合营安排 60
5.1 长期股权投资的取得 60
5.2 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 65
5.3 长期股权投资的权益法 69
5.4 长期股权投资会计处理方法的转换 73
5.5 合营安排 76
练习题 78
第6章 投资性房地产 79
6.1 投资性房地产的取得 79
6.2 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和后续支出 83
6.3 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和处置 90
练习题 96
第7章 固定资产 98
7.1 固定资产的取得 98
7.2 固定资产折旧 107
7.3 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 111
7.4 固定资产减值 114
7.5 固定资产的处置 117
练习题 119
第8章 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 121
8.1 无形资产的取得 121
8.2 无形资产的减值和摊销 125
8.3 无形资产的处置 128
8.4 其他长期资产 131
练习题 135
第9章 流动负债 137
9.1 应付票据和应付账款 137
9.2 应付职工薪酬 141
9.3 其他流动负债 153
练习题 160
第10章 应交税费 161
10.1 应交增值税 161
10.2 应交消费税 169
10.3 应交关税 171
10.4 其他税费 172
练习题 174
第11章 非流动负债 175
11.1 长期借款 175
11.2 应付债券和可转换债券 179
11.3 预计负债 185
11.4 其他非流动负债 189
11.5 借款费用 191
练习题 196
第12章 收入、费用和利润 198
12.1 一般收入 198
12.2 特殊销售收入 205
12.3 费用 215
12.4 利润和每股收益 218
练习题 222
第13章 所得税会计 224
13.1 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 224
13.2 计税基础和暂时性差异 225
13.3 递延所得税 227
13.4 所得税费用 230
练习题 234
第14章 债务重组 236
14.1 以资产清偿债务的债务重组 237
14.2 债务转为资本的债务重组 242
14.3 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的债务重组 244
14.4 混合重组方式的债务重组 245
练习题 247
第15章 财务报表的编制 249
15.1 资产负债表 249
15.2 利润表 257
15.3 现金流量表 261
15.4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271
练习题 276
第16章 会计调整 277
16.1 会计政策及其变更 277
16.2 会计估计及其变更 282
16.3 前期差错及其更正 283
16.4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286
练习题 292
参考文献 294
展开
前 言
2006年至今,我国财税领域不断出台了多项新的政策法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小企业会计准则》相继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得以实施,查账征收的企业2015年1月1日开始实施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2014年版)》;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等一些税收法规逐步被修订;2016年5月1日起,营改增试点在整个经济中进行;从2014年开始,财政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对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修订(已经修订了长期股权投资、职工薪酬、财务报表列报、合并财务报表、金融工具列报等准则,近期将修订收入等准则),并陆续发布新准则(已经发布了公允价值计量、合营安排、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等准则)。
这些准则、法律法规,既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引起了企业会计实务的变化。本书在上述准则、法规基础上编写而成。本书编写时,根据近几年的课堂教学经验,结合一些上市公司的案例,以及日常税务检查工作中遇到的案例,重点突出了企业会计的实务应用。
本书可以作为企业会计课程的教材,也可以作为企业财会人员、管理人员培训用的参考书。
国内许多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对一些业务的会计处理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论述,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文献,不胜枚举,在此深表感谢!
在全书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会计学教授余恕莲老师和王秀丽老师的悉心指导。林燕、丛小虎、周蕾、王利梅、靳朝晖、杨鲲、李岩、郑卉、丁 、孙一秀、邹童英、陈月、倪雪峰、刘欢等参加了本书的编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史玉光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