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信教育资源网
电磁兼容原理与技术(第3版)
丛   书   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作   译   者:杨显清,杨德强,潘锦 出 版 日 期:2016-07-01
出   版   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维   护   人:韩同平 
书   代   号:G0291970 I S B N:9787121291975

图书简介: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本书从电磁兼容基本概念入手,由“电磁干扰三要素”中的“干扰源”和“传播途径”展开,介绍干扰源的特点及性质,分析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阐述抑制电磁干扰的“三大技术”(接地、屏蔽和滤波)的基本方法及其应用,介绍电磁兼容预测分析数学模型、预测方法,介绍电磁兼容性测试设备与场地、测试内容与方法,还附有电磁兼容的教学实验,使读者对电磁兼容的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为日后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电磁兼容问题打好坚实的基础。本书适合作为电气与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的教材,可作为研究生相关课程的参考教材,也可供从事电子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定价 39.8
您的专属联系人更多
关注 评论(4) 分享
配套资源 图书内容 样章/电子教材 图书评价
  • 配 套 资 源

    本书资源

    会员上传本书资源

  • 图 书 内 容

    内容简介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本书从电磁兼容基本概念入手,由“电磁干扰三要素”中的“干扰源”和“传播途径”展开,介绍干扰源的特点及性质,分析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阐述抑制电磁干扰的“三大技术”(接地、屏蔽和滤波)的基本方法及其应用,介绍电磁兼容预测分析数学模型、预测方法,介绍电磁兼容性测试设备与场地、测试内容与方法,还附有电磁兼容的教学实验,使读者对电磁兼容的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为日后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电磁兼容问题打好坚实的基础。本书适合作为电气与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的教材,可作为研究生相关课程的参考教材,也可供从事电子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图书详情

    ISBN:9787121291975
    开 本:16开
    页 数:212
    字 数:382.0

    本书目录

    第1章电磁兼容概论()
    11电磁干扰及其危害()
    12电磁兼容的基本概念()
    121电磁兼容的含义()
    122基本电磁兼容技术术语()
    123电磁干扰效应()
    13电磁兼容学科的研究领域()
    14电磁兼容的研究方法()
    141电磁兼容学科的特点()
    142电磁兼容的实施()
    143电磁兼容研究的几个重要发展
    趋势()
    15电磁兼容性标准概况()
    151电磁兼容性标准的基本内容()
    152国内外电磁兼容性标准简介()
    16电磁兼容计量单位和换算
    关系()
    习题()
    第2章电磁干扰源()
    21电磁干扰源的分类()
    22自然电磁干扰源()
    23人为电磁干扰源()
    24电磁干扰源的基本性质()
    习题()
    第3章电磁干扰的耦合与传播()
    31电磁干扰的传播途径()
    32传导干扰传输线路的性质()
    33传导耦合分析()
    331电阻性耦合()
    332电容性耦合()
    333电感性耦合()
    34辐射耦合分析()
    341电基本振子的辐射()
    342磁基本振子(磁流元)的辐射()
    343辐射耦合方式()
    习题()
    第4章接地与搭接技术()
    41接地的概念()
    42安全接地()
    43信号接地()
    431单点接地()
    432多点接地()
    433浮地()
    434混合接地()
    435转换接地()
    44地线回路的干扰及抑制
    技术()
    441地线回路中的电磁干扰()
    442两点接地时的噪声电压()
    443抑制地回路耦合电磁干扰的
    技术()
    45电缆屏蔽体的接地()
    451低频电缆屏蔽体接地点的
    选择()
    452高频电缆屏蔽体的接地()
    46屏蔽盒的接地()
    461单层屏蔽盒的接地()
    462双层屏蔽盒的接地()
    47搭接()
    习题()
    第5章屏蔽技术()
    51概述()
    52电屏蔽()
    521电屏蔽的原理和分析()
    522低频电屏蔽效能的计算()
    523电屏蔽的设计要点()
    524多级级联电路的屏蔽盒结构()
    53磁屏蔽()
    531磁屏蔽的原理和分析()
    532磁屏蔽效能的计算()
    533磁屏蔽体的设计要点()
    54电磁屏蔽()
    541电磁屏蔽的原理和分析()
    542单层金属板的电磁屏蔽
    效能()
    543双层屏蔽的电磁屏蔽效能()
    544薄膜屏蔽的电磁屏蔽效能()
    545非实心型屏蔽体的电磁屏蔽
    效能()
    546装配面处接缝泄漏的抑制()
    547通风孔的屏蔽()
    548观察窗口(显示器件)泄漏的
    抑制()
    549器件调谐孔(有连接杆的操作
    器件)泄漏的抑制()
    55电磁屏蔽设计要点()
    习题()
    第6章滤波技术()
    61电磁干扰滤波器的特性和
    分类()
    62插入损耗的计算方法()
    63反射式滤波器()
    631低通滤波器()
    632高通滤波器()
    633带通滤波器()
    634带阻滤波器()
    64电容、电感的高频特性()
    641电容的频率特性()
    642电感的频率特性()
    65有源滤波器()
    66吸收式滤波器()
    67反射-吸收组合式低通
    滤波器()
    68电源滤波器()
    69滤波器的选择和使用()
    习题()
    第7章电磁干扰预测()
    71电磁干扰预测的目的和
    作用()
    72电磁干扰预测建模()
    73电磁干扰发射机模型()
    731基波发射模型()
    732谐波发射模型()
    733非谐波发射模型()
    74电磁干扰接收机模型()
    741接收机的选择性()
    742基本接收通道模型()
    743乱真响应模型()
    744接收机互调()
    745接收机交调()
    746接收机减敏()
    75天线模型()
    751天线的方向性()
    752全向天线的方向性图()
    753定向天线的方向性图()
    754发射天线-接收天线对的极化
    匹配修正()
    755近场天线模型()
    756发射天线-接收天线对的
    配置()
    757天线扫描()
    76电磁干扰预测方法()
    761电磁干扰预测的基本步骤()
    762分级预测方法()
    77系统间电磁干扰预测()
    771干扰预测方程()
    772系统间干扰预测实施过程()
    78系统间电磁干扰控制()
    781频率管理()
    782时间管理()
    783空间管理()
    79系统内部电磁干扰预测()
    791系统内部电磁干扰预测
    流程()
    792系统内部EMI预测实例()
    习题()
    第8章电磁兼容性测试技术()
    81电磁兼容性测试项目()
    82测试场地()
    821开阔测试场地()
    822屏蔽室()
    823电波暗室()
    824混波室()
    825平行板线()
    826横电磁波传输室()
    827吉赫横电磁波(GTEM)
    传输室()
    83常用测试仪器与设备()
    831电磁干扰测量仪/电磁干扰
    接收机()
    832频谱分析仪/电磁干扰
    接收机()
    833线路阻抗稳定网络
    (LISN)()
    834亥姆霍兹线圈()
    835电流探头()
    836功率吸收钳()
    837信号发生器()
    838功率放大器()
    84电磁兼容性试验用天线()
    841电磁兼容性试验用天线的
    特点()
    842各种天线简介()
    85电磁发射与电磁敏感度
    测量()
    851一般要求()
    852传导发射测量()
    853传导敏感度测量()
    854辐射发射测量()
    855辐射敏感度测量()
    86电磁兼容的自动测试技术
    简介()
    861电磁干扰自动测试系统()
    862电流传导敏感度自动测试
    系统()
    87电磁干扰扫描装置()
    88移动电话比吸收率(SAR)
    测试系统()
    习题()
    第9章电磁兼容性教学实验()
    实验一传导干扰抑制与滤波
    实验()
    实验二微波频谱分析仪测量小信号
    实验()
    实验三电磁屏蔽效能测量实验…()
    实验四利用手机开展电磁兼容
    实验()
    实验五安全接地实验()
    参考文献()
    展开

    前     言

    电磁兼容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以电磁场理论和电路理论为基础,并涉及通信系统、信息与信号处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机械与控制系统、电磁测量、材料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电气设备或系统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电磁环境日益复杂,处在其中的电子、电气设备面临越来越多的干扰,造成性能降低、功能丧失的概率明显增加。因此,在电子、电气设备和系统的设计、研制和生产过程中,如何解决电磁兼容问题已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对于广大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说,了解电磁兼容的基本原理、掌握电磁兼容的工程技术是十分必要的。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在王定华、赵家升编著的《电磁兼容原理与设计》一书基础上改编而成的。
    本教材从电磁兼容基本概念入手,由“电磁干扰三要素”中的“干扰源”和“传播途径”展开,介绍干扰源的特点及性质,分析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进而讨论电磁干扰控制原理及控制电磁干扰的“三大技术(接地、屏蔽和滤波)”,最后介绍电磁兼容预测分析及电磁兼容性测试技术。使读者对电磁兼容的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为日后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电磁兼容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书适合作为电气与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电磁兼容课程教材,也可作为研究生相关课程的参考教材,以及对电磁兼容感兴趣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本教材第1、2、3章由潘锦修订,第4、5、6章由杨显清修订,第7、8、9章由杨德强修订,全书由杨显清统编定稿。电子科技大学胡皓全教授仔细审阅了全书,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在编写和出版过程中,本书责任编辑韩同平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对本书所列参考文献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电磁兼容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处于迅速发展之中,而作者学识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妥和错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展开

    作者简介

    本书暂无作者简介
  • 样 章 试 读
  • 图 书 评 价 我要评论
华信教育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