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第1章半导体二极管1.1概述1.2半导体材料:锗、硅和砷化镓1.3共价键和本征材料1.4掺杂材料:n型材料和p型材料1.5半导体二极管1.6理想特性与实际特性1.7电阻水平1.8二极管等效电路1.9势垒电容和扩散电容1.10反向恢复时间1.11二极管规格表1.12半导体二极管符号1.13齐纳二极管1.14发光二极管1.15小结1.16计算机分析习题第2章二极管应用2.1概述2.2负载线分析2.3等效模型分析2.4与/或门2.5正弦波输入、半波整流2.6全波整流2.7限幅电路2.8钳位电路2.9齐纳二极管2.10小结习题第3章双极性结型晶体管3.1概述3.2晶体管的结构3.3晶体管的工作原理3.4共基组态3.5晶体管放大原理3.6共射组态3.7共集组态3.8晶体管的工作限3.9晶体管规格说明书3.10晶体管外形及引脚识别3.11小结习题第4章BJT电路直流偏置4.1概述4.2工作点4.3固定偏置电路4.4射极偏置4.5分压式偏置4.6电压反馈式直流偏置4.7其他偏置电路4.8晶体管开关电路4.9pnp型晶体管4.10偏置的稳定性4.11小结习题第5章BJT交流分析5.1概述5.2交流放大5.3BJT管建模5.4re晶体管模型5.5混合等效模型5.6混合π模型5.7晶体管参数的变化5.8固定偏置共射放大电路5.9分压式偏置共射放大电路5.10射极偏置共射放大电路5.11射极跟随电路5.12共基电路5.13集电极反馈电路5.14集电极直流反馈电路5.15电流放大倍数的确定5.16RL和RS的影响5.17双端口网络方法5.18总结表5.19级联系统5.20达林顿复合管5.21反馈对复合管5.22镜像电流源电路5.23电流源电路5.24简化混合等效模型5.25小结习题第6章场效应晶体管6.1概述6.2结型场效应管的构造和特性6.3转移特性6.4规格清单(结型场效应管)6.5重要关系6.6耗尽型MOS场效应管6.7增强型MOS场效应管6.8互补型MOS场效应管6.9总结表6.10小结习题第7章场效应管的偏置7.1概述7.2固定偏置电路7.3自偏置电路7.4分压偏置电路7.5耗尽型MOSFET7.6增强型MOSFET7.7总结表7.8组合电路7.9p沟道场效应管7.10小结习题第8章场效应管放大器8.1概述8.2场效应管的小信号模型8.3结型场效应管固定偏置的共源放大电路8.4结型场效应管自偏置的共源放大电路8.5结型场效应管分压偏置的共源放大电路8.6结型场效应管的源极跟随器(共漏极)电路8.7结型场效应管的共栅极电路8.8耗尽型MOSFET8.9增强型MOSFET8.10增强型MOSFET漏极反馈共源放大电路8.11增强型MOSFET分压偏置共源放大电路8.12总结表8.13RL和Rsig的影响8.14级联电路8.15小结习题第9章BJT和FET的频率响应9.1概述9.2一般的频率因素9.3低频分析——伯德图9.4低频响应——BJT放大器9.5低频响应——FET放大器9.6密勒效应电容或密勒电容9.7高频响应——BJT放大器9.8高频响应——FET放大器9.9多级频率响应9.10小结习题第10章运算放大器10.1概述10.2差分放大电路10.3差模和共模操作10.4BiFET, BiMOS和CMOS构成的差分放大电路10.5运算放大器基础10.6运算放大器参数——直流补偿参数10.7运算放大器参数——频率参数10.8运算放大器规格说明书10.9小结习题第11章运算放大器的应用11.1运算电路11.2有源滤波器11.3比较器应用11.4施密特触发器11.5小结习题第12章功率放大器12.1概述——功率放大器的定义与类型12.2串馈型甲类功率放大器12.3变压器耦合甲类功率放大器12.4乙类功率放大器的工作12.5乙类功率放大器12.6丙类和丁类功率放大器12.7小结习题第13章反馈电路13.1反馈的概念13.2反馈的组态类型13.3实用反馈电路13.4反馈放大器——相位和频率考虑13.5小结习题
展开
本书的核心内容是关于半导体器件和有源电路的模拟电子电路基础,两位作者都是从事多年相关教学工作的教授,并已出版多本教材。本书自1972年首次出版至今已经修订至第十一版,涵盖了更广泛和新颖的内容,成为流行30多年的优秀经典教材。本改编版在原版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国内高等教育中模拟电子电路课程开展英语或双语教学的特点,进行了部分内容的调整,涵盖如下知识点:● 半导体二极管● 二极管应用电路● 双极型晶体管BJT基础● BJT放大电路的直流偏置电路分析● BJT放大电路的交流分析● 场效应晶体管FET基础● FET放大电路的直流偏置电路分析● FET放大电路的交流分析● BJT和FET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分析● 模拟集成运算放大器基础● 运算放大器和比较器的应用电路● 功率放大电路● 反馈放大电路
译者序
本书是改编版《模拟电子技术(第二版)(英文版)》的中译本,可以与英文版教材配套使用,适合电子、计算机、通信等相关专业电子电路基础课程40学时到68学时的英语或双语教学要求。本书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中文参考书。为了与英文版教材对照,本书中的所有符号沿用英文版中的符号。原著作自1972年首次出版后,被多所大学作为教材使用,经过不断实践与修订,成为流行四十多年的优秀经典教材。Electronic Devices and Circuit Theory, Eleventh Edition涵盖了更为广泛和新颖的内容,其内容体系与国内高校电子电路基础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有较高的一致性,仅在一些内容细节安排上与国内相关专业的理论教学课程设置以及实验课程设置存在不协调或者重复现象。基于此,为了使教材内容更合理,满足国内高等教育相关专业英语或双语“电子电路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李立华于2007年对原著进行了改编,精简内容,突出重点,补充了必要知识点。并且从2007年开始,李立华及其课程组将改编版英文教材应用于北京邮电大学国际学院“电子电路基础”课程的双语教学中,多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进行电子电路基础双语教学的多年实践中,一方面体会到一本范围和内容适合的英文教材的重要性,同时也感受到学生对于配套中文教材的迫切需要。尤其对于电子类课程的英语或者双语授课,知识难度和英语授课都增加了学生学好这些课程的难度,有一本与英文教材配套的中文教材作为辅助,便于学生在有限学时下把握重点,深入理解,提高学生自学的效率,也可以为不同基础和不同目标的读者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更多的选择。因此,这本优秀英文教材的中译本便应运而生。本书的内容更加新颖和系统化,反映了器件和应用的发展趋势,强调了系统工程的概念。例如,随着可见光技术的新发展,本书补充了发光二极管的基本知识。本书的组织非常合理:每一章都增加了知识重点提示,同时配有概述,介绍本章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的背景知识;每章最后都有小结,总结本章的基本概念和结论;并且每章最后都提供重要的公式列表,以便于读者复习。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提供了丰富的例题和非常详尽的解答,同时每章还提供了大量的练习题,对于提高读者对电子电路知识的应用能力大有帮助。对于重要参数、公式、结论和概念,本书采用不同字体样式来突出表示,同时提供了大量总结性图表,增强了可读性。本书上述特点使其不仅可以作为一本优秀的教材,也可以作为电子、计算机、通信等相关专业的一本很有价值的参考书。李立华负责全书的审校,并且在最新的版本中对教材使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译文进行了修订。前言及第3章至第5章、第10章和第11章由李立华翻译,第6章至第9章由李永华翻译,第1章和第2章由许晓东翻译,第12章和第13章由王莹翻译。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北京邮电大学蔺志清教授、刘宝玲教授和已退休的张春茂教授都给予了大量的帮助和指导,译者在此表示衷心感谢!由于译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错误与不妥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译者北京邮电大学2016年5月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