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目 录
基 础 篇
模块一 口才概述 (2)
第一单元 口才概述 (3)
第二单元 口才的原则与技巧 (12)
第三单元 口才实训方法 (20)
模块二 口才心理与思维训练 (28)
第一单元 口才心理素质训练 (29)
第二单元 口才思维训练 (36)
第三单元 综合训练 (43)
模块三 有声语言技巧训练 (46)
第一单元 有声语言语音技巧 (47)
第二单元 有声语言语调技巧 (55)
第三单元 综合训练 (64)
模块四 态势语言技巧训练 (67)
第一单元 态势语言概述 (68)
第二单元 表情语 (71)
第三单元 姿态语和手势语 (75)
第四单元 综合训练 (82)
模块五 口语表达基本技巧训练 (84)
第一单元 叙事 (85)
第二单元 说理 (91)
第三单元 修辞 (97)
第四单元 综合训练 (105)
应 用 篇
模块六 听话理解及话语传递技巧训练 (108)
第一单元 倾听 (109)
第二单元 话语理解 (117)
第三单元 话语传递 (123)
第四单元 综合训练 (128)
模块七 人际沟通口才 (130)
第一单元 人际沟通概述 (131)
第二单元 与领导沟通的口才 (134)
第三单元 与同事沟通的口才 (144)
第四单元 与下级及客户沟通的口才 (150)
第五单元 综合训练 (155)
模块八 公务交际与办公室日常事务处理口才 (157)
第一单元 公务交际口才 (158)
第二单元 调研访谈口才 (164)
第三单元 电话交流口才 (168)
第四单元 会议主持口才 (172)
第五单元 综合训练 (176)
提 高 篇
模块九 演讲 (180)
第一单元 备稿演讲 (181)
第二单元 即兴演讲 (188)
第三单元 综合训练 (196)
模块十 辩论 (198)
第一单元 辩论概述 (199)
第二单元 辩论技巧 (207)
第三单元 综合训练 (216)
附录A:精彩演讲词 (217)
附录B:精彩辩论词 (226)
参考文献 (243)
展开
自国家启动示范校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如火如荼。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际交往的频繁,口才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口才已成为决定一个人事业与生活优劣成败的重要因素。鉴于口语表达能力在学生今后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口才训练课程被高职院校许多专业纳入了专业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性人才,强调教学的实践操作性。而原有偏重口才知识解说教材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求,口才课程教材的建设亟待加强。
本书在高职高专学生实用口才训练针对性上做了些探讨,介绍了使用口头语言表达的基本原则和技巧,介绍了提高职业口语表达水平的途径,构建了包括说话基本技能训练、人际沟通口才训练、公务交际与办公室事务处理口才训练、演讲与辩论口才训练等模块的结构模式。本教材的逻辑构架是口才基本技能训练—应用口才训练—口才的提高。希望通过训练,培养学生言语行为技能、言语行为美感,养成其人际沟通基本素质。引导学生掌握言语行为的一般规律,使学生了解以利于沟通协调各种关系为核心,从心理、逻辑思维、有声语言、势态语言等方面提高职业口语表达水平的途径,进而启发学生在说话时注意自身风范。使学生具备在一定的工作场合,选用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出色完成本职工作的基本职业能力。
本书力求突出职业性、实用性,与传统的口才知识读本型教材相区别。编者以“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为指导,以长期在企业实际工作及相关课程的教学经验为基础,创设了一系列具体、真切的办公室口才适用的情景,设计的实训环节均在编者课堂训练的基础上改进而来,来自实际工作的情景案例使课堂的口才训练贴近职业生活,避免空泛。我们期待通过本书的内容及训练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职业工作,力求让学生对就业后实际工作中的口头语言表达有基本认识。
本书力求突出职业性、实用性,与传统的口才知识读本型教材相区别。编者以“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为指导,以长期在企业实际工作及相关课程的教学经验为基础,创设了一系列具体、真切的办公室口才适用的情景,设计的实训环节均在编者课堂训练的基础上改进而来,来自实际工作的情景案例使课堂的口才训练贴近职业生活,避免空泛。我们期待通过本书的内容及训练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职业工作,力求让学生对就业后实际工作中的口头语言表达有基本认识。本教材共分三篇十个模块,由汪念明提出编著思路、主编并统稿。龙国莲任副主编。担任编写工作的有汪念明(模块一、五、六、九、十),钟卫红(模块三、四),龙国莲(模块二),张晖文(模块七、八)。汪祉君编写了附录部分,全书由张大联、唐小玲审校。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和引用了大量文献及网络资料,在此谨向参考资料的作者表示敬意和感谢。
为使教材更贴近工作实际,我们对许多企业进行了走访调研,收集到企业工作的一线案例。得到了有关领导和行业人士的大力支持。在此谨向张晖文、汪芷君、艾恋颖、丁洁等资深企业行业人士表示诚挚的感谢。
由于学力有限,经验不足,本书不免会有疏漏和不足,恳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修订时不断完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