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信教育资源网
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丛   书   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作   译   者:康晓玲 出 版 日 期:2015-10-01
出   版   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维   护   人:陈晓莉 
书   代   号:G0273240 I S B N:9787121273247

图书简介:

本书根据新经济时代的特殊背景,提出了一整套创新思维训练的技巧和创新的方法。主要介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原理、训练与培养方法进行介绍和阐述,包括创新基础原理、创新思维的基本原理、创新思维的训练与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原理、创新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创新成果的应用推广与保护。
定价 35.0
您的专属联系人更多
配套资源 图书内容 样章/电子教材 图书评价
  • 配 套 资 源

    本书资源

    本书暂无资源

    会员上传本书资源

  • 图 书 内 容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新经济时代的特殊背景,提出了一整套创新思维训练的技巧和创新的方法。主要介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原理、训练与培养方法进行介绍和阐述,包括创新基础原理、创新思维的基本原理、创新思维的训练与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原理、创新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创新成果的应用推广与保护。

    图书详情

    ISBN:9787121273247
    开 本:16开
    页 数:164
    字 数:262

    本书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创新基础原理	1
    第一节  创新的基本概念	1
    一、我国历史早期“创新”的含义	1
    二、“创新”的经济学起源	2
    三、“技术创新”的起源与演变	4
    四、关于创新概念的总结	4
    第二节  创新的主要类型	5
    一、依据技术创新的对象划分	5
    二、依据创新模式	7
    三、依据技术变化强度划分	7
    四、其他划分	8
    第三节  创新的源泉	8
    一、第一个来源:意外事件	8
    二、第二个来源:不协调事件	9
    三、第三个来源:流程需求	10
    四、第四个来源:产业与市场结构	10
    五、第五个来源:人口变化	11
    六、第六个来源:认知的变化	11
    七、第七个来源:新知识	12
    第四节  技术创新的意义	13
    一、技术创新有利于一国经济的增长	13
    二、技术创新是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13
    三、技术创新推动一国产业结构升级	14
    四、技术创新能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4
    五、技术创新有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	15
    本章小结	15
    思考题	15
    阅读资料	15
    参考文献	19
    第二章  创新思维的基本原理	20
    第一节  创新思维的内涵	20
    一、思维与创新思维	20
    二、创新思维的特征	21
    三、创新思维的作用	23
    第二节  创新思维方式	24
    一、理论思维	24
    二、多向思维	25
    三、侧向思维	25
    四、逆向思维	26
    五、联想思维	27
    六、形象思维	28
    第三节  创新思维过程	28
    一、准备阶段	29
    二、酝酿阶段	29
    三、顿悟阶段	29
    四、验证阶段	30
    第四节  创新思维障碍	30
    一、习惯性思维障碍	31
    二、直线型思维障碍	31
    三、权威型思维障碍	32
    四、从众型思维障碍	33
    五、书本型思维障碍	34
    六、偏执型思维障碍	34
    七、惰性思维障碍	34
    本章小结	35
    思考题	35
    阅读资料	36
    参考文献	37
    第三章  创新思维的训练与培养	38
    第一节  创新思维训练的模式	38
    一、问题模式	38
    二、生成—探索模式	40
    第二节  创新思维训练的基本类型	42
    一、创新思维学习训练	43
    二、创新思维习题训练	44
    三、创新思维应用训练	46
    四、创新思维综合训练	46
    第三节  创新思维的培养	48
    一、破除阻碍创新的思维枷锁	48
    二、扩展创新的思维视角	51
    三、激发创新思维潜能	52
    四、营造创新思维环境	53
    第四节  创新思维的主要方法	54
    一、发散思维训练	55
    二、逆向思维训练	55
    三、求异思维训练	57
    四、间接思维训练	58
    五、形象思维训练	59
    六、直觉思维训练	61
    七、灵感思维训练	62
    本章小结	64
    思考题	64
    阅读材料	65
    参考文献	66
    第四章  创新能力的基本原理	67
    第一节  创新能力的内涵	67
    一、创新能力的含义	68
    二、创新能力与创造力	69
    三、创新能力的特征	69
    第二节  创新能力的构成和形成	71
    一、创新能力的构成	71
    二、创新能力形成的基本原理	74
    三、创新能力形成的过程	77
    第三节  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79
    一、创造性人格	79
    二、动机	80
    三、专业技术能力	80
    四、鼓励创新的长效机制	81
    五、开放的社会环境	81
    第四节  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82
    本章小结	83
    思考题	84
    阅读资料	84
    参考文献	86
    
    第五章  创新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87
    第一节  创新技法训练	87
    一、创新技法概述	87
    二、主要的创新技法	88
    三、其他创新技法	114
    第二节  个人创新能力培养	116
    一、学习能力的培养	116
    二、记忆能力的培养	117
    三、分析能力的培养	120
    四、想象能力的培养	121
    五、实践能力的培养	122
    第三节  团队和组织创新能力构建	123
    一、创新团队创新能力构建	123
    二、创新组织整体创新能力构建	124
    本章小结	125
    思考题	125
    阅读资料	126
    参考文献	127
    第六章  创新成果的应用推广与保护	128
    第一节  创新成果的类型	128
    一、创新成果的内涵	128
    二、创新成果的类型	129
    第二节  创新方案的提出与实施	130
    一、创新方案的提出	130
    二、创新方案的实施	134
    第三节  创新成果实施方案的展示与推广	137
    一、创新成果的展示及推广方式	137
    二、创新成果推广中的管理措施	139
    第四节  创新成果的保护	143
    一、创新成果保护的背景及重要性	143
    二、创新成果保护的措施建议	145
    本章小结	153
    思考题	154
    阅读资料	154
    参考文献	156
    展开

    前     言

    前  言
    
    以创新为特征的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纪,而其竞争的核心就是创新人才的竞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创业教育称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和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着重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目标都重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指出“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应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高等教育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基本目标,以使高校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目前,以开发人的创新能力为首要目标的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趋势,并且延伸到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领域。
    实施创业教育就是通过创业教育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水平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创业所要做的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因而创业教育必然离不开创新,必然具有探索性与开创性,这是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的特性。因此,创业教育不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突出了思维创新和对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考察人类古今中外的创新活动就会发现,没有创新思维,就没有创新活动。创新思维活动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品质,是人类创新活动的核心和灵魂,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换言之,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究其根本就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英国科学家霍伊尔(F.Hoyle)指出:“今日不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国家,则明日将为沦为落后国家而羞愧”。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要求,充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有效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促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深刻性、广阔性、逻辑性、灵活性、独创性和敏捷性等良好的思维素质,成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创新人才,编者结合自己近年来从事创业教育工作的经验和体会编写完成了此书,期望能够给读者提供一本在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通俗易懂并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学习教材。
    本书适合本科生、研究生和社会各方面准备创业及正在创业的人士阅读,可以作为高等学校、创业培训机构的教材或者参考用书。
    参加本书编写的是:第一章,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段利民;第二章,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陈鼎藩;第三章,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讲师王哲;第四章,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康晓玲;第五章,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讲师方雯;第六章,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朱明宣。初稿完成以后,由康晓玲副教授对全部书稿进行了修改定稿。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材立项资金的支持,电子工业出版社谭海平先生和陈晓莉女士对书稿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在书稿的编写和修改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未能在书中加以一一说明,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水平和时间有限,本书中一定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敬请广大读者多提宝贵意见,使我们今后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进一步地深入和不断提高。
          
    编  者    
                                                          2015年8月
    展开

    作者简介

    本书暂无作者简介
  • 样 章 试 读
  • 图 书 评 价 我要评论
华信教育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