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项目导入 概述篇 / 1
任务一 正确认识应用文 / 1
任务二 学好应用文 / 3
项目一 日常应用文 / 5
任务一 介绍类应用文 / 5
情境一 自我介绍 / 5
知识链接 居中介绍 / 9
情境二 解说词 / 10
知识链接 导游词 / 14
任务二 书信类应用文 / 16
情境一 申请书 / 17
知识链接 倡议书 / 20
情境二 证明信 / 23
知识链接 推荐信 / 25
情境三 感谢信 / 27
知识链接 慰问信 / 31
任务三 礼仪类应用文 / 34
情境一 邀请函 / 34
知识链接 请柬 / 37
知识链接 聘书 / 38
情境二 主持词 / 40
知识链接 欢迎词 / 44
知识链接 答谢词 / 47
情境三 祝词 / 47
知识链接 贺词 / 51
任务四 条据类应用文 / 52
情境一 请假条 / 53
知识链接 留言条 / 56
知识链接 托事条 / 57
情境二 借条 / 57
知识链接 收条 / 59
知识链接 欠条 / 60
知识链接 领条 / 61
项目二 学业应用文 / 63
任务一 报告类应用文 / 63
情境一 实验报告 / 63
知识链接 实训报告 / 68
情境二 实习报告 / 69
知识链接 自我鉴定 / 74
任务二 传播类应用文 / 75
情境一 启事 / 76
知识链接 海报 / 79
情境二 消息 / 81
知识链接 通讯 / 84
情境三 演讲稿 / 85
知识链接 广播稿 / 90
任务三 求职类应用文 / 92
情境一 求职信 / 93
知识链接 面试 / 98
情境二 个人简历 / 100
知识链接 求职自传 / 106
情境三 竞聘辞 / 109
知识链接 就职演讲稿 / 114
项目三 工作应用文 / 118
任务一 公务类应用文 / 118
情境一 通知 / 121
知识链接 通报 / 124
情境二 报告 / 125
知识链接 请示 / 129
知识链接 函 / 131
任务二 事务类应用文 / 132
情境一 计划 / 133
知识链接 策划书 / 137
情境二 总结 / 140
知识链接 述职报告 / 145
情境三 简报 / 148
知识链接 工作日志 / 154
情境四 规章制度 / 155
知识链接 岗位职责 / 160
任务三 会议类应用文 / 161
情境一 会议记录 / 161
知识链接 纪要 / 165
情境二 讲话稿 / 167
知识链接 开幕词 / 171
知识链接 闭幕词 / 173
项目四 专业应用文 / 176
任务一 商务类应用文 / 175
情境一 市场调查报告 / 175
知识链接 市场预测报告 / 180
情境二 经济合同 / 183
知识链接 意向书 / 190
知识链接 协议书 / 192
情境三 商务信函 / 195
知识链接 电子邮件 / 199
知识链接 商务传真 / 201
情境四 商业广告 / 204
知识链接 商品说明书 / 208
任务二 司法类应用文 / 210
情境一 民事起诉状 / 211
知识链接 上诉状 / 217
情境二 答辩状 / 220
知识链接 反诉状 / 225
情境三 公证书 / 227
知识链接 遗嘱 / 231
参考文献 / 233
展开
前 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应用文的使用越来越普遍,社会对于中职毕业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与时俱进地编写一本适合当下不同专业中职生学习、生活、升学和工作需要的教材势在必行。
一、编写思路
基于中职学校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改革需要,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理念出发,本着“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本教材做出了大胆尝试:探索与职业素养相结合的文化基础课开发与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融合职业特点,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基础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奠定实用的写作基础。
1. 更新理念,凸显职教特色
编写教材的思路是:不再单纯地按照知识的结构排序,不再采用传统的章节形式,而是以任务驱动的方式,以相互关联的任务载体来展开内容。根据工作任务需要,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并通过尽可能与工作实境相同或相似的学习情境创设,逐步形成任务驱动、主动探讨、工学同步的教学过程,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2. 划分模块,培养职业素质
职业教育侧重职业素质的培养,为此教材设计了三种形式的模块。一是任务模块,主要发挥引领作用,通过创境激趣和体验式学习,指导学生如何按照工作过程进行学习,掌握相关的方法与步骤,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二是案例模块,主要发挥示范作用,内容为贴近校园、贴近专业而又富有时代精神的典型范文,使教材不仅是教科书,还是工具书;三是训练模块,主要发挥提高作用,其意图是让学生根据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的需要,通过正反对比、循序渐进,熟练掌握写作方法和技能,做到熟能生巧、举一反三。
3. 指导学法,训练综合技能
本教材把工作任务放在前面的原因主要是避免知识灌输式的教学,运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
本教材的内容设计和组织应用了“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等理念,将具体的职场工作(任务教学)与应用文教学(活动教学、情境教学)相结合,以职业生涯的发展和文书写作的过程为基点,使应用文教学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本教材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即在注重培养读、写能力的基础上,引入了思维能力训练。例如,“情境描述”设置情境并强调对文种的理解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思考“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知识点拨”“写法指导”对文种知识进行整理归纳,不做长篇大论的理论讲解;“例文点评”提供示范,并挖掘出规律性的东西进行点评,共同帮助学生分析“如何解决问题”;“技能训练”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完成“情境描述”的写作任务并熟练运用技能。通过本教材的学习,学生的思考习惯、逻辑思维、综合分析等思维能力将得以全面提高。
二、编写体例和教学建议
本教材在汲取同类教材优点的基础上,创设了全新的体例,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通用到专业的逻辑顺序,将结构设置为1个项目导入和4个项目五部分。项目导入简明扼要地对应用文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做纲要性提示;项目一为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25个应用文种(其中,10种精讲文种);项目二为学业类应用文的16个文种(其中,8个精讲文种);项目三为工作类应用文的18个文种(其中,8个精讲文种);项目四为专业类应用文的16个文种(其中,7个精讲文种),这种循序渐进的编排,使文本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便于广大师生教与学。
1. 以情境导入任务
本教材摒除了传统教材僵化传授写作知识的做法,引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教学方法。学生首先接触到的不是枯燥的理论知识,而是随着“情境描述”的故事,与主人公一起接受工作任务,共同分析归纳应用文体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和任务主动模拟完成写作。教师利用“知识点拨”“写法指导”两个环节进行教学指导,在遵循理论知识管用、够用的原则下,简化理论知识学习,详细介绍各个文种的写作规范,让学生在感受“例文点评”的基础上形成对文体的理性概括,升华出自己的应用文写作理论观念,积极体验“做中学”的乐趣,从而达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密对接、易教乐学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以案例引领学习
本教材结合学生需求精心选取案例,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丰富的案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例文点评”所选案例大多紧密关联学生熟悉的生活和学习场景,缩短学习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突出专业特点和职教特色,增强亲近感和示范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案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配合使用案例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发挥案例的针对性与指导性作用。例如,讲授“求职信”时,教材选择中职生通过求职信获得成功的案例,真实、适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案例及点评,让学生了解一封求职信应该如何写才能获得成功。然后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准确定位,树立自信,激起写作兴趣,让学生通过仿写达到真写,从而提高写作技能和综合素质。
3. 以训练提升技能
基于学生下笔难的现状,本教材强化实训的分量,设置了富有梯度和弹性的训练体系。舍弃了过去填空、选择等生硬呆板的题型,编排了一些紧扣现实的开放性、挑战式的情境写作。每个文种由病文修改、情境写作、强化训练3项构成,由正反两方面训练过渡到综合技能的强化,从课堂活动到课后拓展练习,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4. 以链接拓宽知识
受篇幅和教学课时所限,只能挑选一些基础性的、学生急需的知识、技能进行训练,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应用文种和应用文知识,我们还准备了内容紧扣所学文种的“知识链接”,方便教师授课和学生自学。建议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突破课时等因素所限,利用网络等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信息平台,以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本教材共收纳了75个应用文文种,精讲了其中的33个,囊括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的所有应用文文种,同时也包含了职场常用并有一定难度的其他应用文文种,适合职业学校学生及在职人员学习。每个情境建议安排2个课时。
三、开发团队
本教材由葛虹和刘润平担任主编,并编写了项目二、项目三、项目四;张霞、赫丽丽、李丽娜、宋楠、李欣然担任副主编,并编写了项目导入和项目一;此外代真玉、吕红、冯可、周彦、安娜、赵继颖也对本教材的编写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阅了大量的书籍、报刊、网络上的已有成果,而且使用、引录、改编了其中的优秀例文,在此谨表对各位专家、学者的敬意和感谢。同时,本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得到了编写人员所在单位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大连市轻工业学校、黑龙江贸易经济学校的领导和出版社领导、工作人员的鼎力支持与帮助,他们的敬业精神也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我们,在此一并深表谢忱。
由于时间仓促和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有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改进。
编 者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