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第1章 绪论
1.1 互换性概述 1
1.1.1 互换性的含义 1
1.1.2 互换性的分类 1
1.1.3 互换性的作用 2
1.2 标准化与优先数 2
1.2.1 标准化概述 2
1.2.2 优先数系和优先数 3
1.3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简介 5
1.3.1 GPS概述 5
1.3.2 GPS的体系结构 6
习题 7
第2章 极限与配合及圆柱结合的互换性
2.1 概述 8
2.2 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及定义 8
2.2.1 孔和轴 8
2.2.2 尺寸 9
2.2.3 偏差与公差 10
2.2.4 配合与基准制 11
2.3 标准公差系列 14
2.3.1 标准公差因子i 14
2.3.2 公差等级 14
2.3.3 基本尺寸分段 15
2.4 基本偏差系列 16
2.4.1 基本偏差及其代号 16
2.4.2 轴基本偏差的标准化 17
2.4.3 孔的基本偏差 18
2.5 常用尺寸段公差带与配合的标准化 24
2.6 线性尺寸的未注公差 26
2.6.1 一般公差的概念 26
2.6.2 一般公差的公差等级和极限偏差 27
2.7 公差与配合的选用 27
2.7.1 基准制的选用 28
2.7.2 公差等级的选用 29
2.7.3 配合的选用 30
习题 33
思考题 34
第3章 测量技术基础
3.1 概述 35
3.1.1 技术测量概念 35
3.1.2 尺寸传递 36
3.2 测量器具与测量方法的分类及常用
术语 40
3.2.1 测量器具的分类 40
3.2.2 测量方法的分类 41
3.2.3 测量器具与测量方法的常用术语 42
3.3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44
3.3.1 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 44
3.3.2 测量精度 45
3.3.3 随机误差 46
3.3.4 系统误差 49
3.3.5 函数误差 49
3.4 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及测量的基本
原则 51
3.4.1 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 51
3.4.2 测量技术中的基本原则 51
习题 52
思考题 53
第4章 几何公差
4.1 几何公差的分类及常用术语 54
4.1.1 几何公差的分类 54
4.1.2 几何要素 55
4.1.3 公差带 56
4.1.4 基准 58
4.1.5 理论正确尺寸 58
4.2 几何公差的标注 59
4.2.1 几何公差标注附加符号 59
4.2.2 公差框格 59
4.2.3 被测要素的标注 60
4.2.4 公差带的标注 61
4.2.5 基准的标注 63
4.2.6 附加标注 64
4.2.7 限定性规定 64
4.2.8 延伸公差带 65
4.2.9 最大实体要求和最小实体要求 65
4.2.10 自由状态下的要求 66
4.3 几何公差及公差带 67
4.3.1 形状公差及公差带 67
4.3.2 线轮廓度公差与面轮廓度公差及公差带 69
4.3.3 方向公差及公差带 71
4.3.4 位置公差及公差带 76
4.3.5 跳动公差及公差带 81
4.4 公差原则 84
4.4.1 与公差原则有关的术语和定义 84
4.4.2 公差原则 86
4.5 几何公差的选用 91
4.5.1 几何公差项目的选择 91
4.5.2 几何公差值的选择 93
4.5.3 未注几何公差 96
4.5.4 几何公差应用举例 98
4.6 几何误差的检测 99
4.6.1 几何误差及其评定 99
4.6.2 基准的建立和体现 102
4.6.3 几何误差的检测原则 107
4.6.4 举例 109
习题 113
思考题 115
第5章 表面结构
5.1 概述 117
5.1.1 表面结构基本术语及定义 117
5.1.2 表面结构几何参数术语及定义 119
5.1.3 表面轮廓评定参数 120
5.2 表面粗糙度 122
5.2.1 表面粗糙度评定参数的数值规定 122
5.2.2 表面粗糙度评定参数的选用 124
5.2.3 表面粗糙度评定参数值的选用原则 124
5.3 表面波纹度 125
5.3.1 表面波纹度评定参数及其数值规定 125
5.3.2 加工方法与表面波纹度的关系 126
5.4 表面结构的标注 127
5.4.1 表面结构的图形符号 127
5.4.2 表面结构完整图形符号的组成 128
5.4.3 表面结构要求在图样和其他技术产品文件中的标注 130
5.5 表面缺陷 132
5.5.1 表面缺陷的一般术语与定义 132
5.5.2 表面缺陷的特征及参数 133
5.5.3 表面缺陷的类型 134
习题 136
思考题 137
第6章 光滑工件尺寸的检验
6.1 尺寸误检的基本概念 138
6.2 用普通计量器具测量工件 138
6.2.1 验收极限 138
6.2.2 计量器具的选择 140
6.3 光滑极限量规 142
6.3.1 概述 142
6.3.2 量规公差带 143
6.3.3 量规设计 144
习题 147
思考题 147
第7章 滚动轴承的互换性
7.1 概述 148
7.2 滚动轴承的公差等级 148
7.3 滚动轴承内外径公差带及其特点 151
7.4 滚动轴承与轴、壳体的配合及选用 152
7.4.1 轴和壳体的尺寸公差带 152
7.4.2 轴承配合的选择 153
7.4.3 配合表面的几何公差与表面粗糙度 156
习题 158
思考题 159
第8章 常用结合件的互换性与检测
8.1 键结合的公差配合与检测 160
8.1.1 平键联结的公差配合与检测 160
8.1.2 矩形花键联结公差配合与检测 163
8.2 圆锥结合的公差配合与检测 166
8.2.1 锥度与锥角 167
8.2.2 圆锥公差 169
8.2.3 圆锥配合 174
8.2.4 圆锥的检测 176
8.3 螺纹结合的公差配合与检测 178
8.3.1 螺纹的分类及使用要求 178
8.3.2 螺纹的基本牙型及主要几何参数 179
8.3.3 螺纹几何参数的公差原则应用 181
8.3.4 普通螺纹的公差、配合及其选用 181
8.3.5 机床丝杠、螺母公差 188
8.3.6 螺纹的检测 194
习题 196
思考题 196
第9章 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的互换性
9.1 概述 198
9.1.1 齿轮传动的精度要求 198
9.1.2 齿轮的加工误差分析 198
9.2 齿轮精度 200
9.2.1 齿距精度 200
9.2.2 齿廓精度 201
9.2.3 齿向精度 202
9.2.4 综合精度 204
9.3 齿轮副的安装精度与侧隙 206
9.3.1 齿轮副的安装精度 206
9.3.2 齿轮副的配合 208
9.4 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标准及应用 210
9.4.1 渐开线圆柱齿轮的精度标准 210
9.4.2 渐开线圆柱齿轮的精度设计及图样标注 224
习题 226
第10章 尺寸链
10.1 尺寸链的基本概念 228
10.2 尺寸链的建立和计算 230
10.2.1 装配尺寸链的建立 230
10.2.2 工艺尺寸链的建立 231
10.2.3 尺寸链的计算 231
10.3 保证装配精度的其他方法 238
习题 239
第11章 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
11.1 概述 242
11.1.1 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的意义 242
11.1.2 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的发展 242
11.1.3 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的基本概念 243
11.1.4 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的分类 244
11.2 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理论 245
11.2.1 公差信息的表示 245
11.2.2 公差并行设计 247
11.2.3 工序公差设计 250
11.2.4 其他的公差设计理论 253
第12章 三坐标测量机简介
12.1 概述 255
12.1.1 三维测量的作用与意义 255
12.1.2 三坐标测量机的组成 255
12.1.3 三坐标测量机的分类 257
12.2 三坐标测量机的主机 258
12.2.1 三坐标测量机的主体结构 258
12.2.2 三坐标测量机的标尺系统 261
12.2.3 三坐标测量机的其他机构与部件 262
12.3 三坐标测量机的测头 263
12.3.1 测头的功用与类型 263
12.3.2 机械式测头 264
12.3.3 光学非接触测头 264
12.3.4 电气测头 265
12.4 三坐标测量机的软件 266
12.4.1 三坐标测量软件的分类 266
12.4.2 几个重要概念 266
12.5 三坐标测量机的应用 269
参考文献
展开
本书作为教材已使用了五年多的时间。在这五年多的时间里,原作者们在辛勤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之余,不断地总结和提炼,逐渐发现了书中的一些不足之处;承蒙广大高校教师及同学的厚爱,在使用本书的过程中,也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很好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另外,五年多的时间里,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的理论不断发展,我国也推出了许多新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计量技术规范。各种因素促成了我们对本书的修订。
首先是与第一版的各位作者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提出了修订计划和建议,梳理了书中的错误及不当之处,对晦涩难懂的论述及可能的内容增减进行了具体研究。其次,进行了修订任务的分工和分解,以庞学慧、武文革、崔宝珍三人为主,具体工作是:中北大学的庞学慧负责第1~3章及第9、10章的修订,武文革负责第4章的修订,崔宝珍负责第6~8章的修订并重新编写了第5章,太原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的王强老师负责第11、12章的修订。另外,中北大学的赵丽琴老师参与了第4、9章的部分修订工作。全书由庞学慧负责最终定稿。
本书配有PPT课件,如有需要请登录电子工业出版社华信教育资源网(www.hxedu.com.cn)注册后免费下载。限于作者的水平,书中不免会存在不妥甚至错误,恳请读者予以批评指正。修改意见和建议请发至电子邮箱:pang_x_h@163.com,作者将不胜感激。
编 者
第1版前言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是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仪器仪表及机械电子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其内容涵盖了实现互换性生产的标准化领域和计量学领域的有关知识,涉及机械与电子产品的设计、制造、质量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等许多方面,是“联系设计类课程与制造类课程的纽带,是从基础课向专业课过渡的桥梁”。
随着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不断推进,新一代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eometrical Product Specification and Verification,简称GPS)已基本建立,它以几何学理论为基础,覆盖从宏观到微观的产品几何特征,涉及产品开发、设计、制造、验收、使用以及维修、报废等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新一代GPS标准体系是对传统公差设计和控制思想的一次大的变革,是集产品规范与认证于一体的信息时代的新型标准体系,它标志着标准和计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基于对新一代GPS标准体系的认同,我国近些年来加快了国家标准的修订工作。为了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国家标准一般都等效采用国际标准。本书的编写,遵循新一代GPS的思想,以最新国家标准为指南,既保证书中内容的新鲜和权威,又充分照顾到新旧国家标准的衔接。
由于目前教学时数普遍压缩,编写过程中,力求基本概念清楚、准确,标准化与测量部分内容精练。对实验课将涉及的测量仪器原理、结构及使用方法等内容,未作编写。考虑到公差设计与现代测量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为使学生将来更好地从事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工作,特增加了“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和“三坐标测量机简介”两章。
本书由庞学慧、武文革共同策划和担任主编。其中,第1、2章由吴淑芳编写,第3、10章由郑智贞编写,第4章三、四节及第9章由范国勇编写,第5、6、7章由崔宝珍编写,第8、11、12章由成云平编写。此外,庞学慧还编写了第4章的一、二节,以及第1~5章的初稿;武文革编写了第4章五、六节,以及第6~10章的初稿。全书由庞学慧负责统稿。
限于编者的水平和编写时间的紧迫,书中难免存在不妥甚至错误之处,恳请广大读者予以批评和指正。
编 者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