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目 录
第1章 电磁理论
1.1 微波工程简介
1.1.1 微波工程的应用
1.1.2 微波工程的简史
1.2 麦克斯韦方程
1.3 媒质中的场和边界条件
1.3.1 一般材料分界面上的场
1.3.2 介质分界面上的场
1.3.3 理想导体(电壁)分界面上的场
1.3.4 磁壁边界条件
1.3.5 辐射条件
1.4 波方程和基本平面波的解
1.4.1 亥姆霍兹方程
1.4.2 无耗媒质中的平面波
1.4.3 一般有耗媒质中的平面波
1.4.4 良导体中的平面波
1.5 平面波的通解
1.5.1 圆极化平面波
1.6 能量和功率
1.6.1 良导体吸收的功率
1.7 媒质分界面上的平面波反射
1.7.1 普通媒质
1.7.2 无耗媒质
1.7.3 良导体
1.7.4 理想导体
1.7.5 表面阻抗概念
1.8 斜入射到一个介电界面
1.8.1 平行极化
1.8.2 垂直极化
1.8.3 全反射和表面波
1.9 一些有用的定理
1.9.1 互易定理
1.9.2 镜像理论
参考文献
习题
第2章 传输线理论
2.1 传输线的集总元件电路模型
2.1.1 传输线上的波传播
2.1.2 无耗传输线
2.2 传输线的场分析
2.2.1 传输线参量
2.2.2 由场分析导出同轴线的电报方程
2.2.3 无耗同轴线的传播常数、阻抗和功率流
2.3 端接负载的无耗传输线
2.3.1 无耗传输线的特殊情况
2.4 Smith圆图
2.4.1 组合阻抗-导纳的Smith圆图
2.4.2 开槽线
2.5 四分之一波长变换器
2.5.1 阻抗观点
2.5.2 多次反射观点
2.6 源和负载失配
2.6.1 负载与线匹配
2.6.2 源与带负载的线匹配
2.6.3 共轭匹配
2.7 有耗传输线
2.7.1 低耗线
2.7.2 无畸变的传输线
2.7.3 端接的有耗传输线
2.7.4 计算衰减的微扰法
2.7.5 惠勒增量电感定则
参考文献
习题
第3章 传输线和波导
3.1 TEM、TE和TM波的通解
3.1.1 TEM波
3.1.2 TE波
3.1.3 TM波
3.1.4 由电介质损耗引起的衰减
3.2 平行平板波导
3.2.1 TEM模
3.2.2 TM模
3.2.3 TE模
3.3 矩形波导
3.3.1 TE模
3.3.2 TM模
3.3.3 部分加载波导的TEm0模
3.4 圆波导
3.4.1 TE模
3.4.2 TM模
3.5 同轴线
3.5.1 TEM模
3.5.2 高阶模
3.6 接地介质板上的表面波
3.6.1 TM模
3.6.2 TE模
3.7 带状线
3.7.1 传播常数、特征阻抗和衰减的公式
3.7.2 近似的静电解
3.8 微带线
3.8.1 有效介电常数、特征阻抗和衰减的计算公式
3.8.2 近似的静电解
3.9 横向谐振法
3.9.1 部分加载矩形波导的TE0n模
3.10波速和色散
3.10.1群速
3.11传输线和波导小结
3.11.1其他类型的传输线和波导
参考文献
习题
第4章 微波网络分析
4.1 阻抗和等效电压与电流
4.1.1 等效电压与电流
4.1.2 阻抗概念
4.1.3 Z(ω)和Г(ω)的奇偶性
4.2 阻抗和导纳矩阵
4.2.1 互易网络
4.2.2 无耗网络
4.3 散射矩阵
4.3.1 互易网络与无耗网络
4.3.2 参考平面的移动
4.3.3 广义散射参量
4.4 传输(ABCD)矩阵
4.4.1 与阻抗矩阵的关系
4.4.2 二端口网络的等效电路
4.5 信号流图
4.5.1 信号流图的分解
4.5.2 TRL网络分析仪校正的应用
4.6 不连续性和模式分析
4.6.1 矩形波导中H平面阶梯的模式分析
4.7 波导的激励——电流和磁流
4.7.1 只激励一个波导模式的电流片
4.7.2 任意电流源或磁流源的模式激励
4.8 波导激励——小孔耦合
4.8.1 通过横向波导壁上小孔的耦合
4.8.2 通过波导宽壁上小孔的耦合
参考文献
习题
第5章 阻抗匹配和调谐
5.1 用集总元件匹配(L网络)
5.1.1 解析解法
5.1.2 Smith圆图解法
5.2 单短截线调谐
5.2.1 并联短截线
5.2.2 串联短截线
5.3 双短截线调谐
5.3.1 Smith圆图解法
5.3.2 解析解法
5.4 四分之一波长变换器
5.5 小反射理论
5.5.1 单节变换器
5.5.2 多节变换器
5.6 二项式多节匹配变换器
5.7 切比雪夫多节匹配变换器
5.7.1 切比雪夫多项式
5.7.2 切比雪夫变换器的设计
5.8 渐变传输线
5.8.1 指数渐变
5.8.2 三角形渐变
5.8.3 Klopfenstein渐变
5.9 Bode-Fano约束条件
参考文献
习题
第6章 微波谐振器
6.1 串联和并联谐振电路
6.1.1 串联谐振电路
6.1.2 并联谐振电路
6.1.3 有载和无载Q
6.2 传输线谐振器
6.2.1 短路λ/2传输线
6.2.2 短路λ/4传输线
6.2.3 开路λ/2传输线
6.3 矩形波导谐振腔
6.3.1 谐振频率
6.3.2 TE10模的Q值
6.4 圆波导腔
6.4.1 谐振频率
6.4.2 TEnm模的Q
6.5 介质谐振腔
6.5.1 TE01δ模的谐振频率
6.6 谐振腔的激励
6.6.1 临界耦合
6.6.2 缝隙耦合微带谐振器
6.6.3 小孔耦合空腔谐振器
6.7 腔的微扰
6.7.1 材料微扰
6.7.2 形状微扰
参考文献
习题
第7章 功率分配器和定向耦合器
7.1 分配器和耦合器的基本特性
7.1.1 三端口网络(T型结)
7.1.2 四端口网络(定向耦合器)
7.2 T型结功率分配器
7.2.1 无耗分配器
7.2.2 电阻性分配器
7.3 Wilkinson功率分配器
7.3.1 偶-奇模分析
7.3.2 不等分功率分配和N路Wilkinson分配器
7.4 波导定向耦合器
7.4.1 倍兹孔定向耦合器
7.4.2 多孔耦合器的设计
7.5 正交(90°)混合网络
7.5.1 偶-奇模分析
7.6 耦合线定向耦合器
7.6.1 耦合线理论
7.6.2 耦合线耦合器的设计
7.6.3 多节耦合线耦合器的设计
7.7 Lange耦合器
7.8 180°混合网络
7.8.1 环形混合网络的偶-奇模分析
7.8.2 渐变耦合线混合网络偶-奇模分析
7.8.3 波导魔T
7.9 其他耦合器
参考文献
习题
第8章 微波滤波器
8.1 周期结构
8.1.1 无限长周期结构的分析
8.1.2 有负载的周期结构
8.1.3 k-β图和波速
8.2 用镜像参量法设计滤波器
8.2.1 二端口网络的镜像阻抗和传递函数
8.2.2 定k式滤波器节
8.2.3 m导出式滤波器节
8.2.4 复合滤波器
8.3 用插入损耗法设计滤波器
8.3.1 用功率损耗比表征
8.3.2 最平坦低通滤波器原型
8.3.3 等波纹低通滤波器原型
8.3.4 线性相位低通滤波器原型
8.4 滤波器转换
8.4.1 阻抗和频率定标
8.4.2 带通和带阻转换
8.5 滤波器的实现
8.5.1 理查德变换
8.5.2 科洛达恒等关系
8.5.3 阻抗和导纳倒相器
8.6 阶跃阻抗低通滤波器
8.6.1 短传输线段近似等效电路
8.7 耦合线滤波器
8.7.1 耦合线段的滤波器特性
8.7.2 耦合线带通滤波器的设计
8.8 耦合谐振器滤波器
8.8.1 用四分之一波长谐振器的带阻和带通滤波器
8.8.2 用电容性耦合串联谐振器的带通滤波器
8.8.3 用电容性耦合并联谐振器的带通滤波器
参考文献
习题
第9章 铁氧体元件的理论与设计
9.1 亚铁磁性材料的基本性质
9.1.1 磁导率张量
9.1.2 圆极化场
9.1.3 损耗效应
9.1.4 退磁因子
9.2 铁氧体中的平面波传播
9.2.1 在偏置场方向的传播(法拉第旋转)
9.2.2 垂直于偏置场的波传播(双折射)
9.3 在铁氧体加载的矩形波导中的波传播
9.3.1 载有单片铁氧体的波导的TEm0模
9.3.2 有两个对称铁氧体片的波导中的TEm0模
9.4 铁氧体隔离器
9.4.1 谐振隔离器
9.4.2 场位移隔离器
9.5 铁氧体相移器
9.5.1 非互易锁存相移器
9.5.2 其他类型的铁氧体相移器
9.5.3 回转器
9.6 铁氧体环形器
9.6.1 失配环形器的特性
9.6.2 结型环形器
参考文献
习题
第10章 噪声与有源射频元件
10.1 微波电路中的噪声
10.1.1 动态范围和噪声源
10.1.2 噪声功率与等效噪声温度
10.1.3 噪声温度的测量
10.1.4 噪声系数
10.1.5 级联系统的噪声系数
10.1.6 无源二端口网络的噪声系数
10.1.7 失配有耗线的噪声系数
10.2 动态范围和交调失真
10.2.1 增益压缩
10.2.2 交调失真
10.2.3 3阶截断点
10.2.4 动态范围
10.2.5 级联系统的截断点
10.2.6 无源交调
10.3 RF二极管特性
10.3.1 肖特基二极管和检波器
10.3.2 PIN二极管和控制电路
10.3.3 变容二极管
10.3.4 其他二极管
10.4 RF晶体管特性
10.4.1 场效应晶体管
10.4.2 双极结型晶体管
10.5 微波集成电路
10.5.1 混合微波集成电路
10.5.2 单片微波集成电路
参考文献
习题
第11章 微波放大器设计
11.1 二端口功率增益
11.1.1 二端口功率增益的定义
11.1.2 二端口功率增益的进一步讨论
11.2 稳定性
11.2.1 稳定性圆
11.2.2 无条件稳定的检验
11.3 单级晶体管放大器设计
11.3.1 最大增益设计(共轭匹配)
11.3.2 等增益圆和固定增益的设计
11.3.3 低噪声放大器设计
11.4 宽带晶体管放大器设计
11.4.1 平衡放大器
11.4.2 分布放大器
11.5 功率放大器
11.5.1 功率放大器的特性和放大器类型
11.5.2 晶体管的大信号特性
11.5.3 A类功率放大器的设计
参考文献
习题
第12章 振荡器和混频器
12.1 RF振荡器
12.1.1 一般分析方法
12.1.2 使用共发射极的双极结型晶体管的振荡器
12.1.3 使用共栅极场效应晶体管的振荡器
12.1.4 实际考虑
12.1.5 晶体振荡器
12.2 微波振荡器
12.2.1 晶体管振荡器
12.2.2 介质谐振器振荡器
12.3 振荡器相位噪声
12.3.1 相位噪声的表示
12.3.2 振荡器相位噪声的Leeson模型
12.4 频率倍增器
12.4.1 电抗性二极管倍频器(Manley-Rowe关系)
12.4.2 电阻性二极管倍频器
12.4.3 晶体管倍频器
12.5 微波源概述
12.5.1 固态源
12.5.2 微波电子管
12.6 混频器
12.6.1 混频器特性
12.6.2 单端二极管混频器
12.6.3 单端FET混频器
12.6.4 平衡混频器
12.6.5 镜像抑制混频器
12.6.6 其他混频器
参考文献
习题
第13章 微波系统导论
13.1 天线的系统特征
13.1.1 天线辐射的场和功率
13.1.2 天线辐射图特征
13.1.3 天线的增益和效率
13.1.4 孔径效率和有效面积
13.1.5 背景温度和亮度温度
13.1.6 天线的噪声温度和G/T
13.2 无线通信系统
13.2.1 Friis公式
13.2.2 无线接收机结构
13.2.3 微波接收机的噪声特性
13.2.4 无线系统
13.3 雷达系统
13.3.1 雷达方程
13.3.2 脉冲雷达
13.3.3 多普勒雷达
13.3.4 雷达截面
13.4 辐射计系统
13.4.1 辐射计的理论和应用
13.4.2 全功率辐射计
13.4.3 迪克辐射计
13.5 微波传输
13.5.1 大气的影响
13.5.2 大地的影响
13.5.3 等离子体效应
13.6 其他应用和专题
13.6.1 微波加热
13.6.2 功率传送
13.6.3 生物效应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习题
附录
附录A 用于构成十进制倍数和分数单位的词头
附录B 矢量分析
附录C 贝塞尔函数
附录D 其他数学结果
附录E 物理常数
附录F 某些材料的电导率
附录G 一些材料的介电常数和损耗角正切
附录H 一些微波铁氧体材料的特性
附录I 标准矩形波导数据
附录J 标准同轴线数据
部分习题答案
索引
展开
译者序
马萨诸塞大学David M. Pozar教授编著的本书是一本适用于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的教材。这本教材近年来在美国相当流行,前两版得到了读者的巨大反响,这一版又在收集广大教师和读者的大量反馈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和更新。除了教材正文外,教师和学生还可在Wiley出版社的网址上得到为教材中许多(不是全部)习题和例题编写的CAD软件、SERENADE电路文本和一本实验室手册,还可为有资格的教师提供所有习题的在线题解手册。所有这些均表明这是一本成熟的教材。
在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决定翻译此书,以供各高校选用。我们推荐该教材的理由如下:
1. 第1章至第9章的内容大体上与国内多数在用教材的内容相仿,但实用性更强。
2. 重视理论分析和基本物理概念的阐述,但更重视应用。本书不但介绍微波器件的原理,还强调器件设计的训练。例如,第9章在论述铁氧体元件时,介绍了多种隔离器、相移器和和惟一的原理性设计,这在国内教材中是不多见的。
3. 以较大篇幅介绍了有源微波器件以及相关的专题(如噪声、交调失真等)。对微波技术应用于无线通信系统,这些内容是不可或缺的。
4. 取材新颖。第三版主要增添了一些新内容,例如在噪声、非线性效应、射频MEMS、晶体管功放、振荡器的相位噪声等领域都增添了新内容,并改写和增加了新的例题和习题。
这些理由使微波工程的教学内容在当今无线通信(手机通信和卫星通信)飞速发展的形势下,增加了新的活力。该书可作为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的微波工程教材,也可作为微波电路及器件研制和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本书由四人合作翻译,不同译者在译文遣词用句上难免存在一些差异,但专业名词力求统一规范。书中的专业术语尽量注上原文,以便读者查询。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尽量使书中主要概念的术语与国内规范译名相符,以免给读者造成不便。
全书共分13章和10个附录。其中第1章至第3章由周乐柱教授翻译;前言、第4章、第9章、第10章由徐承和教授翻译;第12章、第13章由吴德明教授翻译;第5章~第8章、第11章及附录由张肇仪教授翻译;徐承和教授还负责进行了全书的审校。刘家祯编审参加了译文的讨论及修改工作,李力工程师参加了文字录入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由于译者水平有限,译文还有不妥之处,希望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最后,译者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对本书翻译工作的大力支持和促进。
前言
通过教育获得的知识,不但是人们对科学事物的积累,而且是人们对事物洞察力的积累。为此,我试图写一本着重于电磁学的基本概念、波传播、网络分析和应用于现代微波工程的设计原理的教科书。然而,我避免采用手册的写法,即在较小的篇幅内罗列大量信息,不做或少做解释;本书中相当多的内容涉及到了专用电路和元件的设计,这很有实用价值并可启发读者积极进行思考。在这些设计的背后,我力图给出分析和逻辑思路,以使读者知道和理解应用基本概念得出有用成果的处理过程。能牢固掌握微波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知道怎样把这些内容应用于特定设计对象的工程师,最有可能在有创造性和多产出的事业中胜出。
与更早时期定位于波导和场论相比,现代微波工程中占支配地位的内容是分布电路分析。当今大多数微波工程师从事平面结构元件和集成电路设计,无需直接求助于电磁场分析。当今微波工程师所使用的基本工具是微波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和网络分析仪,而微波工程的教学必须对此给出回应,把重点转移到网络分析、平面电路和元件以及有源电路设计方面。微波工程仍总是离不开电磁学(许多较为复杂的CAD软件包要使用严格的电磁场理论求解),而学生仍将从揭示事物的本质中受益(诸如波导模式和通过小孔耦合),但是把重点改变到微波电路分析和设计上来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微波与射频(RF)技术已蔓延到了各个方面。在商业等领域,更是如此,其现代应用包括蜂窝电话、个人通信系统、无线局域数据网、车载毫米波防撞雷达、用于广播和电视的直播卫星、全球定位系统(GPS)、射频识别标识(identification tagging)、超宽频带无线通信和雷达系统以及微波环境遥感系统。防卫系统继续大量地依靠微波技术用于无源和有源测向、通信以及武器操控系统。这样的业务发展态势意味着,在可预见的将来,在射频和微波工程方面不存在缺少挑战性的课题;同时对于工程师们,显然需要领悟微波工程的基本原理,同样需要有把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感兴趣问题的创造能力。
本书前两版的成功推出是令人感奋的。对于这一版,我们从教师和读者那里努力详尽地获取反馈信息——有关哪些专题应删去和哪些专题应添加的想法。关于去掉某些具体内容几乎没有相一致的意见(看来本书中的几乎每一个论题都有人采用)。然而,赞成把有源电路设计及相关课题的内容进行扩充的意见相当一致。因此,我们已把原来的12章增加到了13章,并在噪声、非线性效应、RF微机电系统(MEMS)、二极管和晶体管器件特性、场效应管(FET)混频器、晶体管振荡器、振荡器相位噪声、倍频器等方面增加了新的内容。对交调产物、动态范围、混频器、天线和接收机设计各小节进行了彻底的重写,增加了很多新的或修改过的例题和习题,其中一些与平面电路与元件的实际设计问题有关。这一版的另一个新特色是在书的结尾列出了部分习题的答案。这一版还去掉了一些论题,包括惟一性定理、法布里-珀罗谐振腔、电子战以及有关波导的一些例题。
这本微波工程教材针对于高年级本科生或一年级研究生,用于两学期课程的教学。若学生在本科生期间学习电磁学的情况良好,则书中第1章和第2章的内容可很快地复习过去。情况较差的学生则需要详尽地复习这两章的内容。然后循序渐进地学习第3章至第13章,任课教师可以适当地把重点选择在场论方面(第3章~第9章,第13章),或更多地选择在电路设计方面(第4章~第8章,第10章~第12章)。另外,也可将重点放在第2章、第4章~第8章以及第10章~第13章中所包含的微波电路设计内容上,从而避开有关电磁场分析的内容。
在一门有成效的微波工程课程中,应有两项重要内容: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模拟软件和微波实验训练。若学生可通过CAD软件对课本中有设计意向的习题结果进行验证,则立刻得到的反馈信息会使学生建立起信心,并使所做的努力得到更为满意的回报。由于消除了令人乏味的重复计算,学生可以很容易地试用另一种方法,并对习题做更加详细地探究。举例来说,传输线损耗影响已在多个例题和例题中加以了探究——没有现代CAD工具的使用,要有效地做到这一点是不可能的。此外,在课堂上使用CAD工具,可对毕业后的学生提供有用的历练。大多数商业上推出的微波CAD工具是非常昂贵的,但多家软件制造商在其产品中对学院的使用进行打折,或是提供免费的“学生版”。例如,Ansoft公司对他们的SERENADE软件包提供有学生版,该版本可在网站www.ansoft.com上免费下载。
装备一个使学生亲身实践的微波教学实验室是很昂贵的,但它为学生提供了开发对微波现象的直觉感知能力和物理观念的最佳途径。针对课程第一学期的实验包括微波功率、频率、驻波比、阻抗和S参量的测量,以及对基本微波元件如调谐器、耦合器、谐振腔、负载、惟一和滤波器特性的测量。通过这些测量,学生们还将获得有关连接器、波导和微波测试设备的重要实际知识。作为一种选择,下学期更为先进的实验课程可考虑诸如噪声系数、交调失真和混频这样的主题。当然,能提供这类实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可用的测试设备。
对于本书,我们在Wiley的网站上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若干资料。除了为教材中许多习题和例题编写的SERENADE电路文件之外,还有一个样本教学实验室手册,这可在www.wiley.com/college/pozar中找到。获得了授权的教师可通过网站www.wiley.com/college/pozar并进入Instructor’s companion Site,得到本书中所有习题的在线题解手册。
致谢
在完成此书的过程中,很多人对我给予了帮助,特别是使用本书前两版的数不清的教师和学生们,在此对他们表示感谢。我还要感谢我多年来在马萨诸塞大学的同事们,尤其是Keith Carver和Bob Jackson,他们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Juraj Bartolic(Zagreb大学)提供了第11章中μ参量稳定性准则的简化推导。感谢以下各位提供了本书中的图片:Millitech公司的Naresh Deo博士,密歇根大学的John Bryant博士,Alpha工业公司的Harry Syrigos先生,马萨诸塞大学的Cal Swift教授、Bob Jackson教授和B. Hou先生,M/A-COM的J. Wendler先生,雷声(Raytheon)公司的Mike Packard博士和Mark Russell先生,HP公司Hugo Vifian先生以及林肯实验室的M. Abouzahra博士。最后,我要感谢John Wiley & Sons出版社的Bill Zobrist和全体雇员在这项工作中所给予的宝贵帮助和专业技能方面的贡献。
David M. Pozar
作者简介
David M. Pozar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教授,IEEE会士,多个期刊的主编、副主编。在天线与射频领域出版专著、教材多本,发表论文多篇,同时在教学与科研领域多次获奖。目前的研究方向为天线与射频电路设计,超宽带无线通信、微带天线与相控阵天线等。
本书特色
涵盖现代微波工程的内容全面、更新以及实用范围。通过实际的应用和清晰的设计过程,Pozar的这本教材提供了关于微波工程领域的全新内容。以电气工程原理为基础,本书展示出可通过电路理论、麦克斯韦方程组以及相关的概念来阐明微波电路和器件。
第三版的特点是在有源电路设计、非线性效应和噪声方面注入了新内容。
新特性
·内容更新和修改:第三版在容性耦合谐振腔滤波器、射频MEMS、晶体管功率放大器、晶体管振荡器、倍频器、振荡器的相位噪声以及FET混频器方面提供了新内容,同时对一系列专题内容做了重大修改。
·很多例题包含有理论与设计:在这一版本中,很多例题都是新的或修改过的,所有例题均展示了典型问题是如何求解的、典型设计是如何进行的以及典型元件的设计是如何完成的。
·习题广泛多样性:所有习题(其中很多是新的或经修改的)也是既有理论又有设计内容。给出了部分习题的答案,为学生自我评估提供了条件。
·对微波工程如何做和为什么做两者进行了讨论:本书以基本概念为起点,展示了微波元件和电路如何运作以及对它们如何进行设计。
·网上的其他资源:本书的网站中包括有来自马萨诸塞大学的实验室实验手册以及用Ansoft的SERENADE Microwave CAD软件包编写的有关本书中一些例题和习题的文件。
本书的习题解答手册可通过Wiley的如下网站为授权老师提供,同时老师和学生也可通过该网站免费获得许多例题和习题中使用的数据文件:www.wiley.com/college/pozar。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