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第1章 绪论 1
教学导航 1
1.1 先进制造技术及其主要特点 2
1.1.1 制造、制造技术、制造业与现代制造业背景 2
1.1.2 先进制造技术的定义 3
1.1.3 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 3
1.2 先进制造技术的构成及关键技术 4
1.2.1 先进制造技术的构成 4
1.2.2 先进制造技术的分类 6
1.2.3 先进制造的关键技术 7
1.3 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8
1.4 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与模式 12
1.4.1 主要发达国家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12
1.4.2 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15
1.4.3 世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模式 16
1.5 工业4.0 17
知识梳理与总结 19
思考与练习题1 20
第2章 现代设计技术 21
教学导航 21
2.1 现代设计技术的特点与体系结构 22
2.1.1 机械设计方法的发展与特征 22
2.1.2 现代设计技术的定义与特点 23
2.1.3 现代设计技术的体系结构 24
2.2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 26
2.2.1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产生与发展 26
2.2.2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关键技术 27
2.2.3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主要特点 30
2.2.4 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类别与主流软件 31
2.3 有限元分析 33
2.3.1 有限元法的发展与概念 33
2.3.2 有限元法分析过程 34
2.3.3 有限元法的分类 35
2.3.4 ANSYS软件有限元分析 35
2.3.5 有限元法发展趋势 39
2.4 并行设计 40
2.4.1 并行设计的概念 40
2.4.2 并行设计的关键技术 41
2.5 反求工程 43
2.5.1 反求工程的概念 43
2.5.2 反求工程的研究对象 43
2.5.3 反求工程的四个阶段 43
2.5.4 反求工程的应用领域 44
2.5.5 反求工程的关键技术 45
2.5.6 反求工程流程与方法 45
2.5.7 快速原型技术 48
2.6 绿色产品设计 54
2.6.1 绿色设计的基本概念 55
2.6.2 绿色设计的主要特征 55
2.6.3 绿色设计方法 56
2.6.4 绿色设计准则 57
知识梳理与总结 58
思考与练习题2 59
第3章 先进制造工艺技术 60
教学导航 60
3.1 精密与超精密加工技术 61
3.1.1 精密与超精密加工技术的概念与发展历史 61
3.1.2 精密加工技术 63
3.1.3 精密机床技术发展方向 65
3.1.4 超精密加工材料 65
3.1.5 超精密加工技术 66
3.1.6 超精密加工设备 67
3.1.7 超精密加工环境 70
3.1.8 超精密加工精度的在线检测及计量测试 71
3.1.9 超精密加工发展趋势 72
3.2 超高速加工技术 73
3.2.1 超高速加工的特点 73
3.2.2 超高速切削技术 74
3.2.3 超高速磨削技术 80
3.2.4 超高速铣削技术 83
3.2.5 超高速加工机床 84
3.3 特种加工技术 85
3.3.1 特种加工技术的分类、特点与应用 85
3.3.2 电火花加工 88
3.3.3 电解加工 92
3.3.4 激光加工 96
3.3.5 聚焦离子束加工 103
3.3.6 超声加工 105
3.3.7 电子束加工 109
3.3.8 复合加工 114
3.4 微细加工技术 115
3.4.1 微机械加工中的关键技术 116
3.4.2 基于超精密加工的微细机械加工和电加工技术 116
3.4.3 基于硅微细加工技术 120
3.4.4 基于LIGA加工的微细加工技术 120
3.4.5 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微细加工技术 122
3.4.6 基于微/纳压印的微细加工技术 122
3.4.7 微细加工技术发展趋势 122
知识梳理与总结 123
思考与练习题3 123
第4章 制造自动化技术 125
教学导航 125
4.1 制造自动化技术的概念、关键技术与主要内容 126
4.1.1 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基本概念 126
4.1.2 制造自动化技术关键技术 128
4.1.3 机械制造自动化的主要内容 129
4.1.4 机械制造自动化的意义 129
4.2 自动化制造装备 130
4.2.1 数控机床 131
4.2.2 数控加工中心 135
4.2.3 多轴加工技术 138
4.2.4 工业机器人 145
4.3 成组技术 156
4.3.1 成组技术的产生 156
4.3.2 成组技术的内容和实施步骤 158
4.3.3 零件分类编码系统 161
4.4 CAD/CAPP/CAM一体化技术 167
4.4.1 CAPP技术 168
4.4.2 CAM技术 171
4.4.3 CAD/CAPP/CAM集成及应用软件 177
4.5 柔性制造系统 183
4.5.1 FMS的定义 183
4.5.2 FMS的发展 183
4.5.3 FMS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184
4.5.4 FMS物料运输与存储系统 186
4.5.5 FMS实时调度与控制系统 188
4.6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191
4.6.1 CIMS的功能组成 191
4.6.2 CIMS的实现技术 192
4.6.3 CIMS的技术优势 193
4.7 物联网技术 194
4.7.1 物联网的概念、特点与分类 194
4.7.2 物联网系统组成 197
4.7.3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200
4.7.4 物联网的应用 203
4.8 智能制造系统 207
4.8.1 智能制造系统的定义 207
4.8.2 智能制造系统的特征 208
4.8.3 智能制造系统的智能技术 209
4.8.4 智能制造系统测控装置 209
4.8.5 智能制造系统制造装备 210
4.9 虚拟制造技术 211
4.9.1 虚拟制造技术的定义 211
4.9.2 虚拟制造技术的特征 212
4.9.3 虚拟制造技术的内容 212
4.9.4 虚拟制造技术的分类 213
4.9.5 虚拟制造技术的作用 213
知识梳理与总结 214
思考与练习题4 216
第5章 现代生产经营和管理技术 217
教学导航 217
5.1 企业资源计划ERP 218
5.1.1 ERP的概念与发展阶段 219
5.1.2 ERP与MRPⅡ的差别 221
5.1.3 ERP的功能模块 222
5.1.4 ERP的实施过程 223
5.1.5 ERP主要厂商 225
5.2 准时生产JIT 225
5.2.1 JIT的核心思想 226
5.2.2 JIT的体系构造 227
5.2.3 JIT的看板管理 229
5.2.4 JIT的优点与不足 230
5.3 精益生产LP 231
5.3.1 LP的生产特点 231
5.3.2 LP的体系结构 232
5.4 敏捷制造AM 234
5.4.1 AM的概念与特点 234
5.4.2 AM的关键技术 235
5.4.3 AM的基础结构 237
5.4.4 AM的三大支柱 239
5.5 网络制造NM 241
5.5.1 NM的基本概念 241
5.5.2 NM的组成结构 242
5.5.3 NM的关键技术 242
5.5.4 NM的发展趋势 243
5.6 绿色制造GM 244
5.6.1 GM的基本概念 244
5.6.2 GM的体系结构 245
5.6.3 GM的研究内容 246
5.6.4 GM技术发展趋势 246
知识梳理与总结 249
思考与练习题5 249
附录A 英文缩写词索引 250
参考文献 253
展开
《先进制造技术》第1版写在国家“十一五”规划期间,如今将要绘制催人奋进的国家“十三五”规划。在这短短的几年间,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我国GDP总量也跃升到世界排名第二。
当今世界,制造业依然是全球经济发展与提升国家竞争力不可动摇和难以替代的重要支柱,也是科技创新的主要领域。美国、日本、德国之所以成为三大经济强国,根本动力就是拥有领先的制造业。各国以先进制造技术AMT(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为研发重点,不断对机械制造业进行强化与创新。在2012年,美国推出《国家先进制造战略规划》后,各发达国家也纷纷把发展先进制造策略提升到保障国家安全和推进国民经济的国家战略层面。为实现我国走向经济强国之梦,国务院制订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科学技术部制订了《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明确了以科技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目标与计划;国务院2015年5月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促使我国先进制造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不断追赶世界发达国家的步伐。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指出:先进制造技术就是“制造技术”加“信息技术”加“管理科学”,再加上有关的科学技术交融而形成的制造技术。本书第1版得到了广大院校师生的认可与使用,在近年来机械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背景下,认真听取一线教师和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评审专家的意见与建议,在保持教材第1版原有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编写,补充和更新发达国家先进制造业发展新动态、发展模式,重点扩展对现代制造业产生重大影响的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及应用,如3D打印技术、数控多轴加工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内容。
本书由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孙燕华教授、芦敏副教授主编。内容共分为5章,其中第1~2章、第3.4节由孙燕华编写,第3章、第5章由芦敏编写,第4章由王骏编写。全书由江苏大学博士生导师任乃飞教授主审,并提出了不少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在修订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文献与资料,限于篇幅没有一一罗列,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先进制造技术飞速发展,加之编者资料及水平所限,修订版仍有不足甚至错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为了方便教师教学,本书还配有免费的电子教学课件与习题参考答案,请有此需要的教师登录华信教育资源网(www.hxedu.com.cn)免费注册后进行下载,有问题时请在网站留言或与电子工业出版社联系(E-mail:hxedu@phei.com.cn)。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