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目 录
第1章 电子支付基础
1.1 电子商务概述
1.1.1 电子商务与电子交易
1.1.2 电子商务的特点
1.2 电子交易的内容与流程
1.2.1 电子交易的内容
1.2.2 电子交易过程与支持交易系统
1.2.3 电子交易的基本业务流程
1.3 电子银行系统
1.3.1 电子银行概述
1.3.2 电子银行的业务渠道
1.3.3 电子银行业务系统
1.3.4 电子银行综合业务服务系统
1.4 传统支付与电子支付
1.4.1 传统支付方式的演变
1.4.2 电子支付的特征与类型
1.4.3 电子商务、电子交易与电子支付的关系
本章小结
问题讨论
习题
实验
第2章 电子货币
2.1 电子货币概述
2.1.1 电子货币的概念
2.1.2 电子货币的分类
2.1.3 电子货币与电子支付工具
2.2 电子现金
2.2.1 电子现金的特点
2.2.2 电子现金的制作过程
2.2.3 电子现金解决方案
2.3 电子支票
2.3.1 传统支票的运作过程
2.3.2 电子支票的定义
2.3.3 电子支票的特点
2.4 银行卡
2.4.1 银行卡的分类
2.4.2 银行卡的功能
2.4.3 银行卡授权与清算
2.4.4 银行卡支付的处理过程
2.4.5 国内外信用卡组织
2.4.6 银行卡实例——招商银行“一卡通”
2.5 电子钱包
2.5.1 电子钱包的组成
2.5.2 电子钱包的功能
2.5.3 电子钱包网上支付流程
2.5.4 Mondex电子钱包
本章小结
问题讨论
习题
实验
第3章 电子支付与清算体系
3.1 电子支付系统的形成与发展
3.1.1 电子支付系统的形成
3.1.2 电子支付系统的发展
3.2 电子支付系统的构成和基本模式
3.2.1 电子支付系统的功能
3.2.2 电子支付系统的基本构成
3.2.3 电子支付的基本模式
3.3 电子支付应用系统
3.3.1 电子汇兑系统
3.3.2 封闭式网络转账结算
3.3.3 互联网络开放式转账结算
3.3.4 微支付系统
3.4 支付与清算体系
3.4.1 支付与支付清算
3.4.2 中国电子支付模式及发展趋势
3.4.3 中国的支付清算与结算服务
本章小结
问题讨论
第4章 电子支付安全
4.1 安全电子支付概述
4.1.1 安全电子支付的意义
4.1.2 电子支付面临的安全问题
4.2 电子支付安全技术
4.2.1 防火墙技术
4.2.2 加密技术
4.2.3 数字签名技术
4.2.4 身份识别技术
4.2.5 防病毒技术
4.3 电子支付安全协议
4.3.1 SSL协议
4.3.2 SET协议
4.3.3 其他安全协议
4.4 电子交易安全认证
4.4.1 身份认证概述
4.4.2 认证体系
4.4.3 数字证书
4.4.4 认证机构
本章小结
问题讨论
习题
第5章 网络支付及其安全支付模式
5.1 网上支付方式
5.1.1 网上支付的概念与发展
5.1.2 电子现金网上支付
5.1.3 电子支票网上支付
5.2 移动支付
5.2.1 移动支付概述
5.2.2 国内外移动支付的发展
5.2.3 Paybox的在线支付系统
5.3 网络安全支付模式
5.3.1 SSL安全支付模式
5.3.2 SET安全支付模式
5.3.3 基于PKI体系的安全支付模式
5.3.4 移动支付的安全
本章小结
问题讨论
实验
第6章 第三方支付及其清算
6.1 第三方支付的发展背景
6.1.1 第三方支付的发展
6.1.2 政策与法律环境
6.2 第三方支付概述
6.2.1 第三方支付的定义与特点
6.2.2 第三方支付交易流程及作用
6.2.3 第三方支付的分类
6.2.4 第三方支付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6.3 第三方平台支付结算流程
6.3.1 第三方平台支付结算流程
6.3.2 第三方平台支付结算模式的优缺点
6.4 第三方平台支付清算中存在的问题
6.4.1 第三方平台支付清算中存在的资金风险问题——在途资金问题
6.4.2 第三方平台支付清算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6.4.3 第三方平台支付清算中存在的身份认证及信用评价问题
本章小结
问题讨论
习题
实验
第7章 网络银行及其支付服务
7.1 网络银行概述
7.1.1 网络银行的概念
7.1.2 网络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7.1.3 网络银行建设的内容
7.1.4 网络银行的发展模式
7.2 网络银行及其系统构成
7.2.1 网络银行系统特点
7.2.2 网络银行的自助处理系统
7.3 网络银行的基本业务
7.3.1 网络银行的服务业务
7.3.2 网络银行的个人业务
7.3.3 企业网上银行产品
7.3.4 银企互联产品
7.4 网络银行与网上支付
7.4.1 网上支付的特点
7.4.2 网上支付的方式
7.4.3 利用网络银行进行网上支付的流程
7.4.4 典型网上支付工具
本章小结
问题讨论
习题
实验
第8章 银行网上支付环境的建设
8.1 中国国家金融通信网
8.1.1 中国国家金融通信网CNFN的模块式结构设计
8.1.2 中国国家金融通信网CNFN网络结构
8.1.3 中国国家金融通信网CNFN的网络管理系统和灾难恢复
8.1.4 中国国家金融通信网CNFN网络应用服务
8.1.5 中国国家金融网的性能指标
8.2 中国金融认证中心
8.2.1 中国金融认证中心概况
8.2.2 中国金融认证中心的功能
8.2.3 中国金融认证中心的组成
8.2.4 中国金融认证中心的结构
8.2.5 中国金融认证中心数字证书
8.2.6 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安全电子印章系统
8.2.7 中国金融认证中心时间戳服务
8.2.8 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其他产品及业务
8.2.9 中国金融认证中心的安全保障措施
8.2.10 中国金融认证中心成功应用案例
8.3 中国国家征信体系
8.3.1 征信及征信体系
8.3.2 国外征信体系的三种模式
8.3.3 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的探索
8.3.4 我国征信体系模式的思考
8.3.5 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现状
8.3.6 我国征信体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本章小结
问题讨论
习题
实验
第9章 银行支付清算系统建设
9.1 银行支付清算系统概述
9.1.1 银行支付清算系统发展历程
9.1.2 银行支付清算系统回顾
9.2 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
9.2.1 现代化支付系统概况
9.2.2 现代化支付系统的总体框架
9.2.3 大额实时支付系统
9.2.4 小额批量支付系统
9.2.5 现代化支付系统的作用
9.2.6 现代化支付系统的风险控制和安全管理
9.3 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
9.3.1 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概述
9.3.2 支票影像交换系统的业务处理模式与规则
9.3.3 支票影像交换系统的业务处理流程
9.3.4 支票影像交换系统的后发优势
9.3.5 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9.4 银行卡与银行业行内支付系统
9.4.1 银行卡支付系统
9.4.2 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支付系统
本章小结
问题讨论
习题
实验
第10章 电子支付的风险防范与法律环境建设
10.1 电子支付风险概述
10.1.1 电子支付风险的特征
10.1.2 电子支付风险的类型
10.2 电子支付的风险防范
10.2.1 电子支付的风险管理过程
10.2.2 电子支付的风险防范措施
10.3 电子支付中的法律问题
10.3.1 电子支付的立法概况
10.3.2 我国金融法律法规的内容
10.3.3 电子货币的法律问题
10.3.4 网络银行的法律问题
10.3.5 电子支票的法律问题
10.3.6 认证机构的法律问题
10.4 电子支付法律建设的缺陷与建议
10.4.1 电子支付法律建设的缺陷
10.4.2 电子支付法律建设的建议
10.4.3 电子支付的监管与相关标准制定的建议
本章小结
问题讨论
习题
实验
附录A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
附录B 《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
附录C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
参考文献
展开
第2版总序
信息化是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国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信息技术对提升工业技术水平、创新产业形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信息技术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产业升级的“助推器”。
作为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决策咨询机构,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要求,就我国信息化发展中的前瞻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政策建议和咨询意见。信息化所具有的知识密集的特点,决定了人力资本将成为国家在信息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大量培养符合中国信息化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国家信息化发展的一个紧迫需求,也是我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在信息时代参与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关键。2006年5月,我国公布《2006—201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提高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造就信息化人才队伍”是国家信息化推进的重点任务之一,并要求构建以学校教育为基础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
为了促进上述目标的实现,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致力于通过讲座、论坛、出版等各种方式推动信息化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2007年,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联合教育部、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成立了“信息化与信息社会”系列丛书编委会,共同推动“信息化与信息社会”系列丛书的组织编写工作。编写该系列丛书的目的是,力图结合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实际和需求,针对国家信息化人才教育和培养工作,有效梳理信息化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体系,通过高校教师、信息化专家、学者与政府官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借鉴,充实我国信息化实践中的成功案例,进一步完善我国信息化教学的框架体系,提高我国信息化图书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毫无疑问,从国家信息化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项带有全局性、前瞻性和基础性的工作,是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对于推动国家的信息化人才教育和培养工作,加强我国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考虑到当时国家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需求,各个专业和不同教育层次(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的需要,以及教材开发的难度和编写进度时间等问题,“信息化与信息社会”系列丛书编委会采取了集中全国优秀学者和教师,分期分批出版高质量的信息化教育丛书的方式,结合高校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在“十一五”期间,先后组织出版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三套本科专业高等学校系列教材,受到高校相关专业学科以及相关专业师生的热烈欢迎,并得到业内专家和教师的一致好评和高度评价。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上述专业的教育面临着持续更新、不断完善的迫切要求,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及应用变迁也不断对新时期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为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三个专业教育需以综合的视角和发展的眼光不断对自身进行调整和丰富,已出版的教材内容也需及时进行更新和调整,以满足需求。
这次,高等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三套系列教材的修订是在涵盖第1版主题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更新和调整。我们希望在内容构成上,既保持原第1版教材基础的经典内容,又要介绍主流的知识、方法和工具,以及最新的发展趋势,同时增加部分案例或实例,使每一本教材都有明确的定位,分别体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三个专业领域的特征,并在结合我国信息化发展实际特点的同时,选择性地吸收国际上相关教材的成熟内容。
对于这次三套系列教材(以下简称系列教材)的修订,我们仍提出了基本要求,包括信息化的基本概念一定要准确、清晰,既要符合中国国情,又要与国际接轨;教材内容既要符合本科生课程设置的要求,又要紧跟技术发展的前沿,及时地把新技术、新趋势、新成果反映在教材中;教材还必须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注意选取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功案例和信息技术产品的应用实例,突出案例教学,力求生动活泼,达到帮助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等等。
为力争修订教材达到我们一贯秉承的精品要求,“信息化与信息社会”系列丛书编委会采用了多种手段和措施保证系列教材的质量。首先,在确定每本教材的第一作者的过程中引入了竞争机制,通过广泛征集、自我推荐和网上公示等形式,吸收优秀教师、企业人才和知名专家参与写作;其次,将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有关专家纳入到各个专业编委会中,通过召开研讨会和广泛征求意见等多种方式,吸纳国家信息化一线专家、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再次,要求各专业编委会对教材大纲、内容等进行严格的审核,并对每本教材配有一至两位审稿专家。
我们衷心期望,系列教材的修订能对我国信息化相应专业领域的教育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所裨益,对推动我国信息化的人才培养有所贡献。同时,我们也借系列教材修订出版的机会,向所有为系列教材的组织、构思、写作、审核、编辑、出版等作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教师和工作人员表达我们最真诚的谢意!
应该看到,组织高校教师、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以及出版部门共同合作,编写尚处于发展动态之中的新兴学科的高等学校教材,有待继续尝试和不断总结经验,也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问题。我们衷心希望使用该系列教材的教师和学生能够不吝赐教,帮助我们不断地提高系列教材的质量。
曲维枝
2013年11月1日
第2版序言
“十一五”期间,由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牵头,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众多电子商务专业领域著名专家和教师参与开发了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系列教材”,在体系设计上较全面地覆盖了新时期电子商务专业教育的各个知识层面,既包括宏观视角上对信息化大环境下电子商务相关知识的综合介绍,也包括对电子商务应用发展前沿的深入剖析,同时也提供了对电子商务系统建设各项核心任务的系统讲解。此外还对一些重要的电子商务应用形式进行了重点讨论。因此,该系列教材面市后,受到高校电子商务学科专业以及相关专业师生的热烈欢迎,并得到业内专家和教师的一致好评和高度评价,被誉为该学科专业教材中的精品系列。之后该系列教材中不断有教材陆续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精品教材”。
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应用的不断推广,电子商务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以及电子商务教学的不断改革,特别是电子商务本科已由二级学科提升为一级学科等的变化,使电子商务的专业教育面临着加快更新、不断完善的迫切要求,其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及应用变迁也不断对新时期电子商务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为此,电子商务专业教育需以综合的视角和发展的眼光不断对自身进行调整和丰富,已出版的教材内容也需及时进行更新和调整,以满足需求。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系列教材编委会在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的领导下,继续负责组织这次对“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系列教材”修订的工作。
第2版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系列教材的修订框架基本涵盖第一版主题内容,所修订教材符合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电子商务类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且每一本教材定位明确,充分体现了“电子商务”的领域特征,并同时处理好与其他一些学科的关系。根据原编写教材的知识领域,确定了调整的知识单元以及知识点,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教材的相关调整和充实。
第2版系列教材的内容调整在体系构成上既保持了基础的经典内容,又加强了主流的知识、方法和工具,以及最新发展趋势,特别把握了领域知识上的“基础、主流与发展”的关系;并尽量与当前社会的实践相联系,注意反映技术进步和观念更新,同时增加部分案例或实例。在结合我国实际特点的同时,又注重吸收了国际上相关教材的成熟内容。统一教材中的名词、术语解释,并与国际接轨。在难度上维持适中,以符合多数高校电子商务相关专业的培养要求。
我们希望,通过对高等学校电子商务系列教材的修订,使得该套教材能够成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精品教材,成为高等学校电子商务类专业学生循序渐进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不可或缺的引导书,成为电子商务新环境下从业人员及管理者的有益参考资料。
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系列教材编委会
李 琪
2013年12月12日
第2版前言
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今天,消费者对电子支付这一消费手段已经不再陌生。中国电子支付产业的发展已经取得非常显著的进步。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1年(上)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检测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国内第三方支付达到8300亿元,同比增长112%,并预计未来几年仍将呈现稳定增长趋势,至2012年,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将达22 500亿元。2012年春运,铁路部门开始全面推行互联网售票、电话订票、电子支付票款等新的售票方式,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电子支付事业的发展。随着银行业金卡工程的推进,从1996年仅有非常少量的银行卡发行,到现在有超过28亿张的支付卡片在中国流通,以及将近287万家的商户可受理银行卡。中国电子支付领域的进一步开放和自由竞争将对行业本身的发展、拉动消费,以及经济转型与电子商务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电子支付产业的深入发展对电子支付的教育提出新的要求,针对这些要求,我们对《电子支付与结算》一书进行了改版与修订,本次修订重点完成了以下工作。
(1)理论联系实际。为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书中内容,我们在每一章的前面增加了一个引导案例,从而引导教师以案例入手来丰富课堂内容,也引导读者从剖析案例开始理解书中内容。
(2)补充与修改。为使本书的内容能做到与时俱进,我们对每章的内容均进行了更新,包括删除一些过时的内容,补充和插入新数据和新内容,并且在文字方面也进行了大量修改。
(3)更新。为促进支付行业健康发展,“监管”成为2011年的主题。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与正式实施《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截至2012年8月,先后五批向支付宝、财付通等197家第三方支付企业颁发《支付业务许可证》(又称“支付牌照”)。牌照的发放赋予了第三方支付企业合法的地位,将第三方支付企业正式纳入国家监管体系下,有利于第三方支付行业朝着更加规范和健康的方向发展。本书从以前的《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到如今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的出台和实施,对大量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更新,并以附录的形式给出《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全文。
本书的第1,3,4,5,7,10章由李洪心修订,第2,6,8,9章由马刚修订,最后由李洪心统稿。
编者感谢所有为本书写作提供丰富资源的学者们,也感谢提供最新资料的银行界同事们,还感谢东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研究生张晓娜、才雨、郑艺、李东杰、李巍、李燕,王婷婷、吴金纺、赵朝阳、刘秀明、王士娟、许芳、陶思远、王颖、陆阳、周兴龙、刘缓、龙亚平、范雷雷和冯定国,他们在本书资料的整理和PPT课件的制作方面作了大量工作。
编 者
2014年10月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