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信教育资源网
社会调查方法与实践
作   译   者:杜智敏 出 版 日 期:2014-10-01
出   版   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维   护   人:秦淑灵 
书   代   号:G0244600 I S B N:9787121244605

图书简介:

本书以抽样调查为重点,以社会调查研究的工作流为主线,全面介绍社会调查的理论与方法。第一篇导论,包括学习指导和社会调查概论;第二篇调查研究的准备阶段,包括选题、研究设计及文献法;第三、四、五篇,分别给出抽样调查、实地调查和混合方法研究的适用范围、研究特点、资料的搜集与分析过程;第六篇为调查报告的撰写。本书写作的指导思想是"为用而写",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突出实践性、可操作性,通过学习本书,读者能够独立完成社会调查的全过程,包括利用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作为教材,坚持"教"与"学"的结合,融思想性与知识性为一体,配合课程的教学改革,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在提高调查研究能力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在写作上,坚持从读者的实际出发,避免抽象的理论阐述,丰富多彩的案例和插图、漫画的引入提高了本书的可读性。电子课件可在华信教育资源网www.hxedu.com.cn免费下载。
定价 59.0
您的专属联系人更多
关注 评论(0) 分享
配套资源 图书内容 样章/电子教材 图书评价
  • 配 套 资 源
    图书特别说明:

    本书资源

    会员上传本书资源

  • 图 书 内 容

    内容简介

    本书以抽样调查为重点,以社会调查研究的工作流为主线,全面介绍社会调查的理论与方法。第一篇导论,包括学习指导和社会调查概论;第二篇调查研究的准备阶段,包括选题、研究设计及文献法;第三、四、五篇,分别给出抽样调查、实地调查和混合方法研究的适用范围、研究特点、资料的搜集与分析过程;第六篇为调查报告的撰写。本书写作的指导思想是"为用而写",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突出实践性、可操作性,通过学习本 书,读者能够独立完成社会调查的全过程,包括利用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作为教材,坚持"教"与"学"的结合,融思想性与知识性为一体,配合课程的教学改革,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在提高调查研究能力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在写作上,坚持从读者的实际出发,避免抽象的理论阐述,丰富多彩的案例和插图、漫画的引入提高了本书的可读性。电子课件可在华信教育资源网www.hxedu.com.cn免费下载。

    图书详情

    ISBN:9787121244605
    开 本:16开
    页 数:476
    字 数:881

    本书目录

    目    录
    
    第一篇  导    论
    
    第0章  社会调查方法的作用、 意义及其学法
    0.1  为什么要学习社会调查方法
    0.1.1  方法与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0.1.2  学习社会调查方法的意义与作用
    0.2  怎样才能学好“社会调查方法”课程
    0.2.1  明确学习社会调查方法的目标
    0.2.2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思考与实践
    第1章  社会调查概论
    1.1  社会调查的概念与解析
    1.1.1  社会调查的概念
    1.1.2  对社会调查的概念解析
    1.2  社会调查的作用
    1.2.1  社会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基础
    1.2.2  社会调查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1.2.3  开展调查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社会调查的基本类型
    1.3.1  根据调查对象的范围分类
    1.3.2  根据调查研究范式分类
    1.3.3  根据时间维度分类
    1.3.4  社会调查的其他分类
    1.4  社会调查的一般过程
    1.4.1  选题阶段
    1.4.2  准备阶段
    1.4.3  实施阶段
    1.4.4  分析阶段
    1.4.5  总结阶段
    1.5  社会调查应遵循的道德伦理
    1.5.1  客观, 实事求是
    1.5.2  诚实, 决不作假
    1.5.3  研究伦理, 始终坚守
    1.6  阅读广角与案例
    1.6.1  对社会调查的不同界定
    1.6.2  好心办坏事——湖北稻农的遭遇
    1.6.3  美国民意研究协会行为规范(节选)
    思考与实践
    复习思考题
    
    实践与合作学习第二篇  准 备 阶 段
    第2章  课题的选择与研究设计
    2.1  选题——确定社会调查的题目
    2.1.1  选题的重要性
    2.1.2  课题的来源
    2.1.3  自选课题的选题原则
    2.1.4  选题的过程
    2.2  文献回顾——社会调查的基础与前导
    2.2.1  文献及其分类
    2.2.2  文献回顾对社会调查的作用
    2.2.3  文献调查法是进行社会研究的重要方法
    2.2.4  文献回顾的主要任务
    2.2.5  考察资料的科学性
    2.3  社会调查总体方案的设计
    2.3.1  总体方案的五项设计原则
    2.3.2  社会调查总体方案设计的内容
    2.4  案例
    2.4.1选题案例——“蚁族”诞生记
    2.4.2  我国2000—2009年腐败案例研究报告——基于2800 余个报道案例的分析
    2.4.3  蒙汉通婚研究的调查方案设计
    思考与实践
    复习思考题
    
    实践与合作学习第三篇  定量研究范式的社会调查——抽样调查
    第3章  抽样调查概述
    3.1  抽样调查的概念
    3.1.1  抽样调查的概念
    3.1.2  抽样调查方法的特点与优点
    3.1.3  抽样调查的局限性
    3.2  抽样调查数据的特点
    3.2.1  几个基本概念
    3.2.2  抽样调查数据的特点
    3.3  用样本推断总体的理论依据
    3.3.1  哲学的视角
    3.3.2  数学的视角
    3.4  抽样调查的过程
    3.4.1  选题阶段
    3.4.2  准备阶段
    3.4.3  数据搜集阶段
    3.4.4  分析阶段
    3.4.5  总结阶段
    3.5  统计分析的有力工具——SPSS
    3.5.1  SPSS简介
    3.5.2  SPSS的安装、 启动与退出
    3.5.3  数据编辑窗口
    3.5.4  结果输出窗口
    3.5.5  对话框
    3.6  案例
    3.6.1  2010年青少年健康人格调查(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
    3.6.2  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行业发展状况调查(2013年1月)
    3.6.3  “福利依赖”是否存在——中国城市低保制度的一个实证研究
    思考与实践
    复习思考题
    实践与合作学习
    第4章  问卷设计
    4.1  问卷的结构与类型
    4.1.1  问卷、 调查表和量表
    4.1.2  问卷的结构 
    4.1.3  问卷的类型
    4.2  概念的操作化——问卷设计的基础
    4.2.1  测量概述
    4.2.2  概念的操作化概述
    4.2.3  概念操作化的方法
    4.3  问卷的质量标准
    4.3.1  问卷的信度
    4.3.2  问卷的效度
    4.3.3  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4.3.4  提高信度与效度的途径
    4.4  问卷的形成过程
    4.4.1  问卷设计的准备工作
    4.4.2  探索性工作
    4.4.3  设计问卷初稿
    4.4.4  专家调查, 修改问卷内容
    4.4.5  通过试测, 修改问卷内容
    4.4.6  问卷的版面设计
    4.5  问卷主体的编制
    4.5.1  封闭式题目的类型
    4.5.2  问题内容的分类
    4.5.3  问题的编写
    4.5.4  封闭式题目答案的编写
    4.6  网络问卷的设计
    4.6.1  印刷问卷调查与网络问卷调查的差异
    4.6.2  网络问卷的设计原则
    4.6.3  网络问卷界面的设计方法
    4.6.4  网络问卷设计中的其他问题
    4.7  案例
    4.7.1  “收入”与“幸福感”的操作化定义的确定
    4.7.2  上海市青少年控烟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摘编)
    4.7.3  北京市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问卷(摘编)
    思考与实践
    复习思考题
    实践与合作学习
    第5章  抽样设计
    5.1  抽样概述
    5.1.1  抽样的意义与作用
    5.1.2  抽样阶段的主要工作与程序
    5.1.3  设计抽样方案的原则
    5.2  一阶段概率抽样
    5.2.1  简单随机抽样
    5.2.2  系统抽样
    5.2.3  分层抽样
    5.2.4  整群抽样
    5.2.5  一阶段抽样方法之比较
    5.3  多阶段概率抽样
    5.3.1  分层多阶段等概率抽样
    5.3.2  PPS方法
    5.3.3  多阶段混合抽样法
    5.3.4  户内抽样
    5.4  非概率抽样
    5.4.1  偶遇抽样
    5.4.2  判断抽样
    5.4.3  定额抽样
    5.4.4  滚雪球抽样
    5.5  样本容量的确定
    5.5.1  影响样本容量的因素
    5.5.2  确定样本量的步骤
    5.5.3  经验样本容量
    5.6  抽样框误差——抽样设计中的非抽样误差
    5.6.1  调查中的非抽样误差
    5.6.2  抽样框误差
    5.6.3  树立正确的误差观
    5.7  案例
    5.7.1  你是否相信星座
    5.7.2  调查方法——中国互联网络第31次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3年1月)
    5.7.3  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抽样设计方案(摘编)
    思考与实践
    复习思考题
    实践与合作学习
    第6章  定量资料的搜集
    6.1  自填式问卷法
    6.1.1  发送问卷方式
    6.1.2  报刊问卷方式
    6.1.3  邮寄问卷方式
    6.1.4  笔记本计算机辅助问卷调查法
    6.2  自填式问卷法中的无回答误差
    6.2.1  无回答误差的概念
    6.2.2  无回答的影响
    6.2.3  问卷的有效回收率
    6.2.4  减少无回答误差的预防措施
    6.2.5  减少无回答的补救措施
    6.3  结构式的当面访谈法
    6.3.1  结构式访谈的概念
    6.3.2  结构式当面访谈法的做法
    6.3.3  对结构式当面访谈的评析
    6.4  结构式电话访谈
    6.4.1  电话访谈的具体步骤
    6.4.2  电话访谈的优点与局限性
    6.5  结构式访谈的质量保证体系
    6.5.1  全面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体系概述
    6.5.2  结构式访谈的质量保证体系
    6.6  网络调查法
    6.6.1  网络自填式问卷调查的途径
    6.6.2  网络调查的实施
    6.6.3  网络调查的利与弊
    6.6.4  网络调查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6.7  案例
    6.7.1  人口普查漏登率0.12%是如何达到的——马建堂解读中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6.7.2  书面调查和网络调查的区别——两种数据搜集方法的比较
    思考与实践
    复习思考题
    实践与合作学习
    第7章  数据资料的预处理
    7.1  对答卷的审核与编码
    7.1.1  对答卷质量的审核
    7.1.2  对问卷进行编码
    7.2  建立SPSS格式的数据文件
    7.2.1  利用数据编辑器窗口建立数据文件
    7.2.2  Excel格式数据文件的转换
    7.2.3  数据文件的合并
    7.3  数据的净化
    7.3.1  利用菜单“分析”中的“探索”清理极端值
    7.3.2  利用“交叉表”检查互斥数据
    7.3.3  重复个案的排查
    7.3.4  答卷录入质量的检查
    7.4  数据的加工
    7.4.1  缺失值的处理
    7.4.2  逆向题目的重新计分
    7.4.3  选取数据子集
    7.4.4  生成新变量
    7.4.5  数据文件的“拆分”
    7.5  案例——建立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数据文件模板
    思考与实践
    复习思考题
    实践与合作学习
    第8章  对调查题目数据特征的统计分析
    8.1  单变量的频数分析——一个单选题的统计表与统计图
    8.1.1  频数分布表
    8.1.2  常用的统计图
    8.2  单变量分布的特征量数——一个单选题的数据分布特征
    8.2.1  数据的集中趋势
    8.2.2  数据的离中趋势
    8.2.3  偏度与峰度
    8.2.4  相对量数
    8.2.5  参数估计
    8.3  利用SPSS对单变量的数据特征进行统计分析
    8.3.1  利用SPSS的“频率”模块进行统计分析
    8.3.2  利用“描述”模块进行单变量的统计分析
    8.4  双变量的交互分析——对两个单选题交叉分组数据的描述
    8.4.1  交叉表
    8.4.2  常用统计图
    8.4.3  利用SPSS“交叉表”进行频数分析
    8.4.4  利用SPSS“图形”菜单做复式条形图
    8.5  多响应变量分析——多项选择题的频数分析
    8.5.1  多响应变量分析的提出
    8.5.2  SPSS中“多重响应”的功能
    8.5.3  利用“多重响应”做多选题的描述统计分析
    8.6  利用统计图时应注意的问题
    8.6.1  掌握制作统计图的基本原则
    8.6.2  学会审图, 谨防统计图中的“陷阱”
    8.6.3  学会读图, 抓住重点深入思考
    8.7  案例
    8.7.1  对大学生学习目的与动机的总体分析(节选)
    8.7.2  贩卖毒品罪实证分析(节选)
    思考与实践
    复习思考题
    实践与合作学习
    第9章  群体差异比较及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9.1  假设检验的思路与方法
    9.1.1  检验两个总体均值差异的基本思路
    9.1.2  利用SPSS进行假设检验的步骤
    9.1.3  进行假设检验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9.2  两个独立正态总体均值差异的T检验——对两个群体的差异比较之一
    9.2.1  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的思路
    9.2.2  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前提条件
    9.2.3  利用SPSS比较两个独立正态总体均值的差异
    9.3  两个相关正态总体均值差异的显著性检验——两个群体差异的比较之二
    9.3.1  配对样本T检验的思路
    9.3.2  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前提条件
    9.3.3  利用SPSS比较两个相关正态总体均值的差异
    9.4  单因素方差分析——多个群体均值差异的比较
    9.4.1  单因素方差分析概述
    9.4.2  利用SPSS比较多个正态独立总体均值的差异
    9.5  对比例的一致性检验——多个群体比例差异的比较
    9.5.1  多个总体比例一致性检验的思路
    9.5.2  利用“交叉表”进行χ2一致性检验
    9.5.3  卡方检验在评价样本质量中的应用
    9.6  两个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9.6.1  相关分析概述
    9.6.2  利用SPSS“交叉表”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
    9.6.3  利用SPSS“相关”中的“双变量”进行相关分析
    9.6.4  利用“相关”中的“偏相关”进行相关分析
    9.7  回归方程的建立与应用——事物间的非确定性因果关系
    9.7.1  回归分析概述
    9.7.2  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
    9.7.3  利用SPSS进行回归分析
    9.8  案例
    9.8.1  学习成功者与不成功者使用英语阅读策略差异的研究(节选)
    9.8.2  相关分析与线性回归分析在我国物流业增加值分析中的应用(节选)
    思考与实践
    复习思考题
    实践与合作学习
    
    第四篇  定性研究范式的社会调查——定性的实地研究
    第10章  定性的实地研究
    10.1  实地研究概述
    10.1.1  实地研究的概念
    10.1.2  定性研究范式与定量研究范式的比较
    10.1.3  定性实地研究的优势与局限
    10.2  田野调查
    10.2.1  适合田野调查的议题
    10.2.2  田野调查的过程
    10.2.3  田野调查实施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10.2.4  关于个案研究的“代表性”
    10.3  个案调查与典型调查
    10.3.1  个案调查
    10.3.2  典型调查
    10.3.3  蹲点调查
    10.4  案例
    10.4.1  关于《街角社会》的成书过程
    10.4.2  从企业与政府的关系看“中华老字号”企业的发展——对鹤年堂、 同仁堂的比较研究
    思考与实践
    复习思考题
    实践与合作学习
    第11章  定性资料的搜集
    11.1  观察法
    11.1.1  观察法概述
    11.1.2  实地观察实施中的几个问题
    11.1.3  努力降低观察中的误差
    11.1.4  观察法的优势与局限
    11.2  访谈法
    11.2.1  访谈法概述
    11.2.2  个别访谈实施中的几个问题
    11.2.3  焦点小组访谈实施中的几个问题
    11.3  访谈的技巧与评价
    11.3.1  访谈的技巧
    11.3.2  对访谈法的评价
    11.4  案例
    11.4.1  对真维斯专卖店的暗访
    11.4.2  对青年教师的访谈提纲
    思考与实践
    复习思考题
    实践与合作学习
    第12章  定性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12.1  定性资料分析概述
    12.1.1  定性资料的性质
    12.1.2  定性分析的目的
    12.1.3  定性资料分析的互动模式
    12.1.4  定性与定量资料分析的差异比较
    12.2  定性资料分析前的准备工作
    12.2.1  定性资料的初步整理
    12.2.2  定性资料的审核
    12.3  定性资料的编码
    12.3.1  编码的意义
    12.3.2  定性资料的分类
    12.3.3  斯特劳斯的三级编码
    12.3.4  撰写备忘录
    12.4  定性资料的分析策略
    12.4.1  连续逼近法
    12.4.2  图表
    12.4.3  主题框架法
    12.5  案例
    12.5.1  中国情境下成功品牌延伸影响因素的案例研究
    12.5.2  基于医院延续护理开展现状与问题的质性研究
    思考与实践
    复习思考题
    实践与合作学习
    
    第五篇  混合研究范式的社会调查——定量与定性的结合
    第13章  混合方法研究
    13.1  混合方法研究概述
    13.1.1  混合方法研究的产生与发展
    13.1.2  混合方法研究的概念
    13.1.3  采用混合方法研究的必要性
    13.1.4  混合方法研究的作用与适用范围
    13.2  混合方法研究设计类型
    13.2.1  三角互证设计
    13.2.2  嵌入式设计
    13.2.3  解释性设计
    13.2.4  探究性设计
    13.2.5  混合方法研究综合各类设计类型的整合方案
    13.3  混合方法研究的过程与实施
    13.3.1  混合方法研究的过程
    13.3.2  混合方法研究实施中的几个问题
    13.3.3  混合方法研究的评价
    13.4  案例
    13.4.1  对北京中产阶级消费模式的研究
    13.4.2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的研究设计
    思考与实践
    复习思考题
    实践与合作学习
    
    第六篇  调查报告的撰写
    第14章  调查报告的撰写
    14.1  调查报告质量的评价标准
    14.1.1  内容的真实、 可靠性
    14.1.2  论题的针对性
    14.1.3  见解的新颖性
    14.1.4  价值的时效性
    14.2  调查报告的一般写作过程
    14.2.1  提炼报告主题思想
    14.2.2  确定调查报告的组成和类型
    14.2.3  整理分析各类材料
    14.2.4  拟定写作提纲
    14.2.5  撰写调查报告初稿
    14.2.6  修稿与定稿
    14.3  调查报告的基本结构
    14.3.1  总标题
    14.3.2  前言
    14.3.3  主体
    14.3.4  结束语
    14.4  学术性调查报告的撰写
    14.4.1  前言的撰写
    14.4.2  研究方法的撰写
    14.4.3  调查结果的撰写
    14.4.4  讨论的撰写
    14.4.5  附录的撰写
    14.4.6  实地调查研究报告的写作特点
    14.5  应用型调查报告的撰写
    14.5.1  揭示问题的调查报告
    14.5.2  总结经验的调查报告
    14.6  调查报告的若干写作规范
    14.6.1  报告写作的规范化
    14.6.2  语言的运用
    14.6.4  摘要的撰写与关键词的选取
    14.6.5  参考文献与注释的撰写
    14.7  案例
    14.7.1  食品安全事件中公众感知风险的动态变化——以问题奶粉为例
    14.7.2  学习型党组织创建工作在基层
    思考与实践
     复习思考题
     实践与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展开

    前     言

    前    言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一门为理论研究、 政策研究及工作研究提供手段和工具的方法性学科, 是探讨关于社会调查研究的理论、 原则、 方式和方法。我们编著本书的主要目的是为高等院校的学生提供一本系统学习社会调查的理论与方法的教材, 同时也为需要开展社会调查工作的实际工作者提供工作指南。要写好本书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现代社会调查与传统社会调查的关系; 理论与实际的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本书正是在不断处理好这三个关系的过程中完成的, 结构几经修改, 特色逐步形成。但这样的处理是否得当, 还有待于通过教师的教学进一步检验, 也希望得到学者们的指导。
    1. 正确处理三个关系, 逐步形成教材特色
    (1)采用“合—分—合”的逻辑架构, 以抽样调查为重点, 全面介绍社会调查的理论与方法。
    不同的社会学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对社会调查概念给出不同的界定, 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没有对与错之分, 但怎样界定社会调查的概念决定了本书整个内容的选取。
    我们的观点是, 社会调查是对社会进行调查, 因此只要适用于对社会进行调查的方法, 就应包括在社会调查方法之中, 如采用定量研究的统计调查、 采用定性研究的实地调查、 将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混合调查。另外, 从社会调查研究的现状看, 抽样调查在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及各个社会组织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同样, 实地调查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与运用, 它是优秀的访谈调查报告, 也是社会调查研究丰硕成果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很多时候将抽样调查与访谈调查结合可以使调查更为深入, 混合调查也已经成为人们倡导并采用的一种研究范式。事实上, 尽管由于调查者的经历不同、 知识结构不同, 从而造成对各种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不同偏爱, 但方法本身没有应时与过时的区分, 关键是我们自己应当把每一种方法都用到该用的地方。最后, 本书作为教材, 应使学生建构一个完整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知识结构, 为学生今后的工作需要和个人发展奠定基础。如果在“社会调查方法”课程中仅讲述某一种调查范式, 那么对于大多数的文科专业来说, 不可能再另外设置一门课程介绍其他社会调查方法, 这无疑会给学生的知识结构造成缺损。
    鉴于以上认识, 在内容的选取上, 我们以抽样调查作为教材的重点, 对抽样调查的理论与方法做出比较全面的介绍。由于实地调查、 混合调查并不仅是搜集资料的方法, 而是与抽样调查完全不同的研究范式, 因此在教材内容的具体框架上, 采用“合—分—合”的结构, 将三类研究范式中具有共性的理论与方法安排在一起, 不同的调查研究过程则分开处理, 如图1所示。
    具体地, 第一篇为导论, 包括学习指导和社会调查概论; 第二篇为调查研究的准备阶段, 包括选题、 研究设计及文献法; 第三、 第四、 第五篇分别给出抽样调查、 实地调查和混合方法研究的适用范围、 研究特点、 资料的搜集与分析过程; 第六篇为调查报告的撰写。
    (2)以社会调查研究的工作流为主线, 兼顾理论与实际, 突出实践的重要性。
    社会调查方法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如何处理, 决定了本书的内容取舍和安排。在总体框架设计上, 我们以社会调查研究的工作流为主线, 从调查的准备阶段直至撰写调查报告阶段。例如, 由于文献的搜集与研读是整个调查研究过程中都要做的工作, 特别是在选题与研究设计阶段, 因此, 为与实际的调查研究过程相一致, 没有像多数教材那样, 放在调查阶段, 而是将文献法提前到准备阶段。本书的内容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本书的内容结构
    强调社会调查方法是一门实践性学科, 不等于说社会调查方法的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不重要, 任何具体的方法和技术都要在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正确操作,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因此, 我们的指导思想是“为用而写”, 兼顾理论与实际, 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实现读者能够“在理论指导下去‘做’”。为“用”得正确, 必须讲清为什么这样用, 什么时候、 什么条件下才能用, 即讲清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例如, 在介绍抽样调查时, 要说明为什么样本可代表总体, 什么样的样本可以代表总体, 什么样的样本不可以代表总体; 在介绍问卷的编写时, 首先讲信度与效度问题; 在介绍抽样方案的设计时, 首先要明确抽样的质量标准; 在介绍如何撰写调查报告时, 首先明确调查报告的质量标准等。为能够“用”, 必须重视具体操作, 讲清“怎么做”。但是作为本科生的教材, 要有“度”, “足够”即可。所谓“足够”, 第一是“足”, 切实保证学生学习后能够正确操作, 能够顺利完成调查研究的基本过程; 第二是“够”, 在宽度与深度上适可而止。以对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为例, 我们不是单纯地将统计学的相关概念、 公式搬过来, 也不是只将SPSS相关模块的功能罗列出来, 而是将概念、 原理、 使用条件讲清楚, 再结合案例进行操作。因为在统计软件发达的今天, 对文科学生及实际工作者而言, 只要知道以下问题就可以了: 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 应该使用什么方法; 所搜集的数据能用什么方法, 不能用什么方法; 怎么对SPSS统计软件进行操作, 怎么读懂输出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这些结果说明了什么; 怎样结合实际进行解释。在“度”的把握上, 我们仅给出了最基本的方法, 学生做一般的课题够用即可, 既不按模块的顺序都讲, 也不是将模块中的所有功能都加以介绍。我们希望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相关知识, 更重要的是一种统计思维过程和做事的行为准则: 使学生树立起做一切事情都要有依据、 有条件的观念, 做事之前要想一想“我能不能做?”“我该不该做?”, 这种观念的树立就不仅仅是调查研究工作的行为规范, 而是做人做事的准则; 让学生掌握统计思维过程, 在了解、 熟悉统计思维的基础上, 逐步将统计思维作为处理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 而这种统计思维甚至比学会一种具体的统计方法更为重要。
    脱离实际的理论会成为空洞的理论。学时有限, 学生的精力有限, 如何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实际, 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这是本书在处理理论与实际关系时涉及的又一个问题。我们处理的方法, 一是“见多识广”, 要向别人的实践学习。在每一章的最后一节, 给出相关的案例, 而且并不全是范例, 让学生了解在实际调查中, 这些理论、 方法是如何运用的, 并逐步学会用批判性思维来审视这些调查报告; 本书还提供了近百篇论文与调查报告的出处, 以供学生查阅和教师备课参考(可登录华信教育资源网htpp://www.hxedu.com.cn免费注册下载)。二是“实践出真知”、 “做中学”, 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之初, 便组成课题研究小组, 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材的每一章最后都结合教学内容提出课题研究的进度与要求, 随着教学的进程完成一个自选小课题, 体验如何用理论指导自己的调查研究实践。这也正是我们将本书定名为《社会调查方法与实践》的原因。
    (3)明确教学目标, 以学生为本, 使教材的“教”与“学”融为一体。
    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 教材是根据学科任务、 教学目的和实际需要为教学应用而编写的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理论、 知识和技能的体系, 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和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 在编写教材时必须考虑“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教学目的、 教学要求, 以及如何展开“教”与“学”的活动, 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以配合教学的进程。
    我们对教学目的的考虑是, “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社会调查方法的知识和培养开展社会调查的能力, 还需要在教学目的中体现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总目标、 专业目标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求知, 学会做事, 学会共处, 学会做人”的四种学习。因此, 结合“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特点, 除掌握知识、 培养开展社会调查的能力外, 还需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与人合作的能力、 团队协作精神、 严谨求实的作风作为教学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教材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因此, 在具体介绍社会调查方法之前, 首先在第一篇中结合实际讲述学习社会调查方法的意义与作用, 提出明确的、 可操作的学习目标并对学习方法进行总的指导,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便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监控, 促使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重视, 并清楚该如何学习“社会调查方法”这门课程; 在每个阶段, 通过“学习导航”给出具体指导; 在每一章开始处给出一章的内容结构图, 在每章最后设置“思考与实践”栏目, 其中“复习思考题”针对课程内容提出, “实践与合作学习”则给出“做”的题目, 以及研究小组结合本章学习内容应完成的任务, 以配合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材是通过文字这种无声的语言与读者进行交流的, 教材的编写必须从读者的实际出发并具有可读性。为此, 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坚守以下原则: 第一, 在论述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时, 尽可能在不失严格性的前提下,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并结合一些有代表性的、 尽可能现实鲜活的实例加以说明; 第二, 教材是供文科学生和实际工作者使用的, 在涉及数学知识时, 必须考虑他们所具有的基础和学习心理, 避免(也没必要)引入大量的计算公式; 第三, 在选材上尽可能实, 案例尽可能选择与学生关系密切或是比较关注的问题, 而不单纯追求“应用面”的广泛, 事实上, 不论哪个领域, 方法是相通的, 掌握了方法的精髓, 就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第四, 在写法上尽可能细, 我们不吝啬自己的笔墨, 为的是适合读者自学相关的内容, 避免读者为一些小的问题而不得其解, 浪费宝贵的时间; 第五, 在教材的形式上, 除文字叙述外, 也适当插入了照片、 漫画等比较活泼的形式, 我们希望学生怀着愉悦的心情来读书。
    2. 对教学的建议
    教材只是教师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 任何教材都不可能代替教师的教学。为了真正发挥教材的作用, 实现上述教学目标, 在教学上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供教师参考。
    (1)从大处着眼, 从小处着手。
    从大处着眼, 即将本课程的教学视为培养人才总体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从总的培养目标反观本课程应有的教学目标, 这样做更能从总体上把握本课程的地位与作用。从小处着手, 即对教学的每个环节都精心设计, 把培养人的工作从一点一滴做起。
    (2)适应时代要求, 重视“学”的指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指出: “科学技术的转变表明, 必须在学校里掌握‘学会学习’的能力。所以, 现行的教育方法应该改变, 必须更加强调自学能力, 重视运用资料的训练, 从而促进终身教育的发展。”该组织总干事纳伊曼更明确地提出: “在各级教育体系里, 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 如果现在人们估计用80%的时间来传授知识, 用20%的时间来获得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话, 这种比例一定要根本改变……我甚至可以说, 这个比例应该倒过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不仅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一种努力目标, 更是未来学习化社会所必需的一种理念, 从而也成为现代教学论的精神之一。应该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 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13日)第4条。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以学生为本, 不仅要考虑“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如何进行“教”的改革, 同时要研究如何促使学生进行“学”的改革, 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 掌握学习策略,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为他们的一生学习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从本书作者的亲身体验, 没有“学”的改革, 教师不论花费多少心血和精力进行“教”的改革, 也难以取得成功。
    (3)开展研究性教学, 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组织者和管理者。
    “社会调查方法”是一门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课程, 具有极强的方法性、 操作性和实践性。但在教学中往往存在重课堂教学环节, 轻学生的实践锻炼, 造成理论与实践分离、 学习与运用脱节, 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 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 检验和批判。学生对“社会调查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只能依靠学生自己来完成, 学生的能力、 品格只能在实践中培养。与理论性学科的教学相比, “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实践性更强, 因此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其自身的优势, 让学生在开展调查研究的实践中掌握社会调查方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培养创新能力、 练就进行社会调查的本领; 在小组讨论中学会与人合作; 在遇到困难时体验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 在课题的进程中学会组织与管理; 在搜集、 分析调查资料的过程中认识严谨、 求实和坚守伦理道德的必要性; 在课题完成时感受成功的快乐, 增强学习的自信。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角色也会发生改变, 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促进者、 合作者和帮助者, 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 指导者和协调者。当然, 要组织好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需要花费比仅采用课堂讲授方式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给予更多的投入。但我们相信, 当您参加他们的研讨, 听到彼此的争论时, 当您看到学生们一摞摞的调研成果时, 您一定会为自己教学改革成功而感到骄傲, 知道自己的心血没有付诸东流, 您一定会更爱自己的学生, 会为自己是一名教师而自豪!
    3. 致谢
    本书得以完稿, 得益于许多老师和朋友的支持鼓励与帮助。马喜亭老师为本书撰写了部分内容;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的周暄老师和人文学院的张建华老师为本书的资料搜集工作提供了很多帮助; 李婷、 华奇静、 郭昱从读者的视角各自对本书的相关内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修改建议。我也受益于我居住的社区图书室和社区的朋友们, 在那里我找到了需要参考的一些图书资料, 齐玉兰、 靳福荣等对我的写作十分关心并在生活上给予了很多帮助。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 作者拜读和参阅了许多专家学者和教师的专著、 教材和论文, 受益匪浅。本书完稿后, 承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郭宜斌研究员对全书仔细进行了审校。电子工业出版社秦淑灵编辑不但关注书稿的进展, 还对书稿内容给予过多次指导, 靳平编辑对本书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审阅和修改, 她们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许多心血。兹借本书出版之机, 对以上所提各位深表谢忱。
    
    杜智敏
    展开

    作者简介

    本书暂无作者简介
  • 样 章 试 读
  • 图 书 评 价 我要评论
华信教育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