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目 录
第1章 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史 11.1 电的发现与发展 11.1.1 电的发现 11.1.2 电的效应 4
1.1.3 欧姆定理实验 7
1.1.4 电磁波的发现 7
1.2 电子线路元件的发展 9
1.2.1 电子的发现 9
1.2.2 电子管 10
1.2.3 晶体管 11
1.2.4 集成电路 12
1.3 通信技术的发展 12
1.3.1 早期通信方式 12
1.3.2 近代通信技术 13
1.3.3 现代通信技术 19
1.3.4 通信技术发展方向 19
1.4 计算机的发展 20
1.4.1 机械计算机的发明 20
1.4.2 电子计算机诞生 21
1.4.3 晶体管计算机的发展 22
1.4.4 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发展 22
1.4.5 电子计算机智能化趋势 23
1.5 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 24
1.5.1 经典(自动)控制理论 24
1.5.2 现代控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8
1.5.3 控制理论几个重要分支 29
本章结束语 30
第2章 传感器技术 31
2.1 传感器基础 31
2.1.1 传感器的基本概念 31
2.1.2 传感器的作用 32
2.1.3 传感器的分类 34
2.2 传感器的数学模型 35
2.2.1 静态模型 35
2.2.2 动态模型 35
2.3 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36
2.3.1 静态特性 36
2.3.2 动态特性 39
2.4 传感器的应用 39
2.4.1 力传感器 39
2.4.2 磁电式传感器 40
2.4.3 温度传感器 41
2.4.4 光传感器 42
2.4.5 红外线传感器 43
2.4.6 生物传感器 43
2.4.7 汽车导航 44
2.5 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45
本章结束语 47
第3章 电子技术基础 48
3.1 电路基础 48
3.1.1 电路和电路模型 48
3.1.2 基尔霍夫定律 50
3.1.3 电路中的常用定理 51
3.2 模拟电子线路技术 51
3.2.1 PN结工作原理 52
3.2.2 半导体二极管 53
3.2.3 半导体三极管 56
3.2.4 场效应管 57
3.2.5 模拟电子电路的基础应用 59
3.3 数字电路技术 61
3.3.1 数字电路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62
3.3.2 数字电路分类 62
3.3.3 基本逻辑电路 62
3.3.4 数字电路的应用 63
3.4 集成电路技术 64
3.4.1 集成电路的分类 65
3.4.2 集成电路设计流程 67
3.4.3 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工艺 68
3.5 微电子系统设计 69
3.5.1 设计方法分类 70
3.5.2 门阵列 71
3.5.3 可编程阵列逻辑(PAL) 71
3.5.4 通用阵列逻辑(GAL) 71
3.5.5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 71
3.5.6 专用集成电路(ASIC) 72
3.5.7 片上系统(SoC)设计 72
本章结束语 73
第4章 信号的分析及处理技术 74
4.1 信号分析基础 74
4.1.1 信号的定义与描述 74
4.1.2 信号分析和处理的目的及方法 75
4.1.3 信号的分类 78
4.1.4 典型信号及其基本特性 81
4.1.5 系统的概念 81
4.1.6 系统的分类 82
4.2 语音信号处理 83
4.2.1 语音信号处理的基本内容 84
4.2.2 语音信号处理的应用及发展方向 87
4.3 数字图像处理 87
4.3.1 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内容 88
4.3.2 数字图像处理的特点 91
4.3.3 数字图像处理的应用 92
4.4 盲信号处理 95
4.4.1 盲源分离的方法 96
4.4.2 盲源分离的应用 96
4.5 计算机视觉 97
4.5.1 计算机视觉的基本研究内容 98
4.5.2 计算机视觉的应用 100
4.5.3 计算机视觉的挑战及发展方向 103
本章结束语 104
第5章 信息传输技术 105
5.1 信息传输基础 105
5.1.1 通信的定义 105
5.1.2 通信系统一般模型 106
5.1.3 通信系统分类 108
5.1.4 多路复用技术 112
5.2 信号的编码与解码 114
5.2.1 信源编码 115
5.2.2 信道编码 116
5.3 信号的调制与解调 118
5.3.1 调制与解调 118
5.3.2 模拟调制 120
5.3.3 数字调制 121
5.4 信号的传输通道 124
5.4.1 有线传输 125
5.4.2 无线传输 127
本章结束语 132
第6章 信息交换及网络技术 133
6.1 信息交换基础 133
6.2 信息交换方式 135
6.2.1 电路交换 135
6.2.2 报文交换 136
6.2.3 分组交换 137
6.2.4 ATM交换 138
6.2.5 光交换 139
6.3 计算机网络 140
6.3.1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 140
6.3.2 计算机网络分类 141
6.4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143
6.4.1 网络中数据的传递过程 143
6.4.2 OSI参考模型 145
6.5 局域网和广域网 146
6.6 网络的硬件设备 147
6.6.1 主体设备 147
6.6.2 连接设备 148
6.6.3 网络软件系统 150
6.7 局域网架构 151
本章结束语 152
第7章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53
7.1 计算机科学基础 153
7.2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结构 154
7.2.1 计算机的硬件系统 154
7.2.2 计算机的软件系统 157
7.2.3 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158
7.3 软件工程 158
7.3.1 软件的发展 158
7.3.2 软件危机 159
7.3.3 软件工程的概念 159
7.3.4 软件工程的三要素 160
7.3.5 软件生命周期 160
7.4 计算机应用技术 165
7.4.1 指令系统 165
7.4.2 计算机语言 166
7.4.3 计算机操作系统 168
7.4.4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168
7.5 未来计算机的发展 170
本章结束语 172
第8章 自动控制技术 173
8.1 自动控制系统基础 173
8.1.1 自动控制的基本方法 174
8.1.2 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流程 176
8.2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177
8.2.1 按输入信号特征分类 177
8.2.2 按所使用的数学方法分类 178
8.3 自动控制理论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179
8.3.1 研究内容 179
8.3.2 研究方法 179
8.4 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 180
8.4.1 系统的稳定性 180
8.4.2 系统的稳态性能指标 181
8.4.3 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 181
8.5 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182
本章结束语 184
第9章 新一代信息技术 185
9.1 概述 185
9.2 下一代通信网络 186
9.3 物联网技术 187
9.4 三网融合 190
9.5 新型平板显示技术 192
9.6 高性能集成电路技术 195
9.7 云计算及服务 198
9.8 3D打印技术 200
9.9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201
本章结束语 204
第10章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人才素质要求 205
10.1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历史演变 205
10.2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科内涵 206
10.3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206
10.3.1 培养目标 206
10.3.2 培养要求 206
10.3.3 学科与方向 206
10.4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 207
10.4.1 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 207
10.4.2 基础知识体系及内容 208
10.4.3 主要课程 209
10.4.4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209
10.4.5 与相近专业的关系 209
10.5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对所培养人才的素质要求 210
10.6 高等院校的教学计划 212
10.6.1 高等院校的培养任务 212
10.6.2 高等院校的教学特点 213
本章结束语 214
参考文献 215
展开
前 言
随着Internet和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网上交易和传播的电子书、音乐、电影、图片、游戏和软件等数字内容越来越多,数字出版物的读者群已经初步形成,数字出版成为出版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信息的复制更加快捷简便,盗版现象日益严重,给相关权利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挫伤他们使用互联网扩展业务的积极性,并直接威胁数字出版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面对有巨大潜力的数字出版市场,如何保护数字作品的版权已成为近年来法律界和IT业界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难点问题。传统的版权保护模式已不能满足数字内容版权保护的需要,人们对数字版权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字版权管理(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DRM)技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目前常用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还有加密技术和数字签名技术、数字水印技术和数字指纹技术等。
DRM技术是数字网络环境下数字内容交易和传播的重要技术。本书介绍了数字出版领域版权保护的关键技术、相关的标准和应用以及最新进展,使读者在掌握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关键技术有所了解。
本书共分为9章,第1章数字版权管理技术,主要介绍DRM系统模型及关键技术,第2~4章介绍DRM系统的底层技术,包括加密技术与数字签名技术、数字水印技术和数字指纹技术。其中,第2章除了介绍常规的加密技术与数字签名技术,还对DRM加密技术进行了概述;第3章介绍了数字水印的基本概念、分类及性能指标,并对空域和频域主要的数字水印算法和鲁棒性测试软件——Stirmark基准测试程序进行了描述;第4章介绍数字指纹的系统模型、数字指纹编码和数字指纹协议。第5章主要介绍OMA DRM标准,并对AVS DRM标准进行了概述。第6章主要介绍当前发展最为完善的两个基于XML的权利描述语言——XrML语言和ODRL语言,并对基于逻辑的权利描述语言——LicenseScript语言的基本内容进行了介绍。目前DRM技术的应用领域主要是电子书、流媒体、电子文档等,第7章介绍了在这几个领域主要的DRM应用。第8章印刷品防伪技术,这是数字水印在印刷领域的应用,分析了在打印扫描过程中图像所受到的攻击,包括像素点失真和几何变形,并介绍抗打印扫描的数字水印算法。第9章介绍抗几何攻击的数字水印算法,分析了几何攻击对数字水印系统的影响,重点介绍了第二代数字水印——基于图像特征的水印算法,主要包括基于Harris特征点和SIFT特征点的方法。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信号与信息处理相关专业高年级学生及硕士研究生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的教材,也可用作信号与信息处理相关专业或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的参考书。本书约需40~60学时讲授。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有关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相关的众多文献,特别是国内外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对某些内容进行了较好的综述与算法描述,参考过的论文在每章的参考文献中已列出,在此对所有参阅与引用了的文献与论文作者表示衷心感谢。
本书得到了高端印刷装备信号与信息处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师生的大力支持,尤其是曹鹏教授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在此表示衷心感谢。研究生徐佳、闻爱华和丛东升在书稿编排、画图、校对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 61170259)和北京印刷学院重点研究项目(No.E-a-2013-20)的资助,在此特表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上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本身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尽管数易其稿,但书中难免存在不妥乃至错误之处,敬请读者不吝指正。
编 者
2013年6月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