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目 录
绪论 1
0.1 电子器件发展简介 1
0.2 电子电路及其分类 2
0.3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的性质和任务 3
0.4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的特点和
学习方法 3
第1章 半导体二极管及其应用电路 6
1.1 半导体基础知识 6
1.1.1 本征半导体 6
1.1.2 杂质半导体 7
1.1.3 PN结的形成 9
1.1.4 PN结的单向导电性 10
1.1.5 PN结的电容效应 11
1.2 半导体二极管 12
1.2.1 二极管的基本结构 12
1.2.2 二极管的伏安特性 13
1.2.3 二极管的主要参数 15
1.2.4 二极管的模型 15
1.2.5 二极管的应用电路 16
1.3 特殊二极管 18
1.3.1 稳压二极管 19
1.3.2 发光二极管 21
1.3.3 光电二极管 21
1.3.4 变容二极管 22
本章小结 22
自我检测题 22
习题 25
第2章 半导体三极管及其放大电路 27
2.1 半导体三极管 27
2.1.1 基本结构 27
2.1.2 三极管的电流分配和放大原理 28
2.1.3 三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31
2.1.4 三极管的主要参数 34
2.2 基本共射放大电路 36
2.2.1 放大的概念 36
2.2.2 单管共射放大电路的组成和
工作原理 36
2.3 放大电路的性能指标 38
2.3.1 放大倍数 39
2.3.2 输入电阻 40
2.3.3 输出电阻 40
2.3.4 最大输出幅值 41
2.3.5 非线性失真系数 41
2.3.6 通频带 41
2.3.7 最大输出功率与效率 42
2.4 基本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 42
2.4.1 直流通路和交流通路 42
2.4.2 近似估算法求静态工作点 43
2.4.3 图解法分析静态工作点 43
2.5 基本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 44
2.5.1 图解分析法 44
2.5.2 微变等效电路法 48
2.6 静态工作点稳定电路 51
2.6.1 温度对工作点的影响 51
2.6.2 静态工作点稳定电路 51
2.7 共集电极和共基极放大电路 55
2.7.1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 56
2.7.2 共基极放大电路 58
2.7.3 BJT放大电路三种组态的比较 59
2.8 多级放大电路 60
2.8.1 多级放大电路的耦合方式 60
2.8.2 多级放大电路的动态性能指标 62
2.9 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 63
2.9.1 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 63
2.9.2 RC电路的频率响应 65
2.9.3 单级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分析 69
2.9.4 多级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分析 73
本章小结 73
自我检测题 74
习题 79
第3章 场效应管及其放大电路 86
3.1 结型场效应管 86
3.1.1 结构 86
3.1.2 工作原理 86
3.1.3 特性曲线 88
3.2 绝缘栅型场效应管 89
3.2.1 N沟道增强型MOS管 89
3.2.2 N沟道耗尽型MOS管 91
3.2.3 场效应管的主要参数 92
3.2.4 场效应管的特点 93
3.3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95
3.3.1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 95
3.3.2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 97
3.3.3 三极管与场效应管放大
电路总结 100
本章小结 101
自我检测题 102
习题 104
第4章 功率放大电路 107
4.1 功率放大电路的一般问题 107
4.1.1 功率放大电路的基本要求 107
4.1.2 功率放大电路的分类 108
4.2 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109
4.2.1 乙类OCL互补对称功率放大
电路 109
4.2.2 甲乙类OCL互补对称功率放大
电路 114
4.2.3 甲乙类OTL互补对称功率放大
电路 115
4.2.4 采用复合管的准互补对称功率
放大电路 116
4.3 集成功率放大电路 117
4.4 功率器件 118
4.4.1 功率晶体管 119
4.4.2 功率MOSFET 120
4.4.3 功率模块 121
本章小结 121
自我检测题 122
习题 125
第5章 集成运算放大电路 128
5.1 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简介 128
5.1.1 集成运放电路的特点 128
5.1.2 集成运放电路的结构 129
5.2 电流源电路 129
5.2.1 镜像电流源电路 129
5.2.2 比例电流源电路 130
5.2.3 微电流源电路 131
5.2.4 有源负载放大电路 131
5.3 差动放大电路 131
5.3.1 直接耦合放大电路的主要
问题 131
5.3.2 基本差动放大电路 132
5.3.3 基本差动放大电路的动态
分析 134
5.3.4 恒流源差动放大电路 138
5.4 集成运算放大器介绍 139
5.4.1 集成运放的发展概况和分类 139
5.4.2 通用型集成运算放大器741 140
5.5 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的主要参数 142
5.5.1 直流性能指标 142
5.5.2 差模小信号性能指标 143
5.5.3 大信号工作的性能指标 143
5.5.4 电源性能指标 144
5.6 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的工作特性 144
5.6.1 理想集成运放的性能参数 144
5.6.2 集成运放的电压传输特性 144
本章小结 146
自我检测题 147
习题 150
第6章 反馈放大电路 155
6.1 反馈的概念和分类 155
6.1.1 反馈的概念 155
6.1.2 反馈的分类及判别 156
6.2 负反馈放大器的组态及其一般
表达式 161
6.2.1 负反馈放大器的组态 161
6.2.2 负反馈放大器的一般表达式 164
6.3 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165
6.3.1 提高闭环放大倍数的稳定性 165
6.3.2 减小非线性失真和抑制干扰 167
6.3.3 扩展通频带 167
6.3.4 对输入电阻的影响 169
6.3.5 对输出电阻的影响 169
6.3.6 引入负反馈的一般原则 170
6.4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近似计算 171
6.4.1 深度负反馈放大器的特点 172
6.4.2 深度负反馈放大器的近似计算 172
6.5 负反馈放大器的稳定性 175
6.5.1 自激振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175
6.5.2 负反馈放大电路稳定性的定性
分析 176
6.5.3 负反馈放大电路稳定性的
判断 176
本章小结 177
自我检测题 178
习题 182
第7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基本应用 186
7.1 概述 186
7.2 基本运算电路 187
7.2.1 比例运算电路 187
7.2.2 加减运算电路 190
7.2.3 积分和微分运算电路 194
7.3 有源滤波器 197
7.3.1 概述 197
7.3.2 低通滤波器 199
7.4 电压比较器 202
7.4.1 单门限电压比较器 202
7.4.2 迟滞电压比较器 204
7.4.3 集成电压比较器 207
本章小结 208
自我检测题 208
习题 210
第8章 信号产生电路 217
8.1 正弦波振荡电路的基本原理 217
8.1.1 产生振荡的条件 217
8.1.2 起振条件和稳幅 218
8.1.3 正弦波振荡电路的组成 218
8.1.4 正弦波振荡电路的分析方法 219
8.1.5 正弦波振荡电路的分类 219
8.2 RC正弦波振荡电路 220
8.2.1 电路组成 220
8.2.2 RC串并联网络的选频特性 220
8.2.3 RC桥式振荡电路的工作
原理 221
8.2.4 RC移相式振荡电路 223
8.3 LC正弦波振荡电路 223
8.3.1 LC并联谐振回路的选频特性 223
8.3.2 变压器反馈式LC振荡电路 225
8.3.3 三点式LC振荡电路 226
8.3.4 石英晶体振荡电路 228
8.4 非正弦信号发生电路 230
8.4.1 方波发生电路 231
8.4.2 三角波发生电路 232
8.4.3 锯齿波发生电路 234
本章小结 235
自我检测题 236
习题 239
第9章 直流电源 244
9.1 概述 244
9.2 整流电路 245
9.2.1 单相半波整流电路 245
9.2.2 单相桥式整流电路 247
9.3 滤波电路 249
9.3.1 电容滤波电路 249
9.3.2 电感滤波电路 252
9.3.3 复合滤波电路 252
9.4 稳压电路 253
9.4.1 稳压电路的质量指标 253
9.4.2 并联型稳压电路 255
9.4.3 串联型稳压电路 256
9.5 集成稳压器 259
9.5.1 三端固定式集成稳压器 260
9.5.2 三端可调式集成稳压器 263
9.6 开关型直流稳压电路 264
本章小结 266
自我检测题 267
习题 269
第10章 模拟电子电路的Multisim仿真 274
10.1 Multisim 10简介 274
10.1.1 Multisim 10的特点 274
10.1.2 仿真分析方法 275
10.1.3 电子电路的仿真步骤 275
10.2 Multisim 10.0电子电路仿真举例 277
10.2.1 单管放大器的仿真 277
10.2.2 低频功率放大器仿真 281
本章小结 282
习题 282
参考文献 286
展开
前 言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是电子技术入门性质的技术基础课,是电气、电子、通信、自动化等电类专业和部分非电类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面对学时越来越少,内容越来越多,技术越来越新,要求越来越高的矛盾。根据21世纪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充分吸收和借鉴传统的普通本科教材与高职高专类教材建设的优点与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电子技术发展的趋势和人才能力培养的要求,本着“保证基础,精选内容,注重应用,联系实际”的原则编写了本教材,在内容的选取和编排上,主要考虑了以下几点:
1.精选教学内容、深浅适度、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在结构安排上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以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叙述和理论阐述方面,避免繁琐的公式推导,减少不必要的推理演绎,着重突出物理概念,尽量采用实用电路进行教学。力求做到文字通顺流畅、通俗易懂,以便学生学习。
2.采用将半导体元器件和电路紧密结合起来的方法进行叙述。虽然数字化是当今乃至今后电子技术发展的重点,但基础元器件和基本电子电路仍是电子技术的基础,它们在电子设备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介绍电子元器件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注重突出电子器件的外特性,以及该类器件在模拟电路中的应用和工程分析方法,强调“管为路用”,帮助学生从本质上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提高学习的兴趣。
3.在保留传统内容的基础上,加强了集成电路和新技术新内容的引进。如晶体管差分放大电路和恒流源电路不再作为一类电路进行分析,而把它们作为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单元电路,注重突出各种集成电路的输入/输出特性,压缩集成电路内部的工作原理分析。引入了Multisim仿真,仿真围绕教学的基本要求和重点内容进行。
4.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本书注重对学生进行技能方面的培养。在每一章开始介绍学习的内容,章末给出小结,每章后面附有自我检测题,精选了许多具有实用性的例题和习题,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加本书编写的教师多年从事模拟电子技术方面的教学,具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本书第1章有王淑伟老师编写,第2、3、4、5、6有关海川老师编写,第7章由朱晋梅老师编写,第8章由杨利老师编写,绪论和第9章、10章由付聪老师编写。关海川、付聪老师任主编,负责全书的通稿和编写计划的安排和修订。
由于编者学术水平有限,本书的差错和疏漏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