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目 录
第1章 基本概念 1
1.1 电路及电路模型 1
1.2 电路分析中的基本物理量 2
1.2.1 电流和电流的参考方向 2
1.2.2 电压和电压的参考方向 3
1.2.3 功率和能量 5
1.3 电阻元件 6
1.4 独立源 8
1.4.1 电压源 8
1.4.2 电流源 10
1.5 受控源 11
1.6 基尔霍夫定律 13
1.6.1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14
1.6.2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15
习题 16
第2章 简单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18
2.1 电路等效变换的基本概念 18
2.2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19
2.2.1 电阻的串联 19
2.2.2 电阻的并联 21
2.3 电阻的Y形连接和△形连接的
等效变换 23
2.3.1 平衡电桥电路 23
2.3.2 Y-△等效变换 25
2.4 电源的等效变换 28
2.4.1 含理想电压源的电路等效 28
2.4.2 含理想电流源的电路等效 29
2.4.3 两种实际电源模型的等效变换 30
2.5 含受控源电路的等效变换 32
习题 34
第3章 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 39
3.1 KCL、KVL方程的独立性 39
3.1.1 KCL方程的独立性 39
3.1.2 KVL方程的独立性 40
3.2 支路电流法 41
3.3 节点分析法 42
3.3.1 节点电压方程的建立 42
3.3.2 节点分析法的应用 43
3.4 网孔分析法 47
3.4.1 网孔电流方程的建立 47
3.4.2 网孔分析法的应用 48
3.4.3 节点电压法和网孔电流法的
比较 52
3.5 对偶原理 54
习题 55
第4章 电路定理 58
4.1 线性特性 58
4.2 叠加原理 59
4.3 戴维南定理 64
4.4 诺顿定理 69
4.5 最大功率传递定理 71
习题 73
第5章 动态电路分析 77
5.1 电容元件及其性质 77
5.1.1 电容元件 77
5.1.2 电容元件VAR 78
5.1.3 电容元件的串并联 79
5.2 电感元件及其性质 82
5.2.1 电感元件 82
5.2.2 电感元件VAR 82
5.2.3 电感元件的串并联 84
5.3 换路定则及其初始条件 85
5.3.1 换路定则 85
5.3.2 初始条件确定 85
5.4 一阶电路零输入响应 87
5.4.1 RC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87
5.4.2 RL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89
5.5 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及完全
响应 90
5.5.1 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90
5.5.2 电路的完全响应 92
5.6 三要素法求一阶电路响应 93
5.7 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 98
5.8 二阶电路零输入响应 100
5.9 二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完全
响应及阶跃响应 105
5.9.1 二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完全响应 105
5.9.2 二阶电路的阶跃响应 106
习题 107
第6章 正弦稳态电路分析 113
6.1 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113
6.1.1 周期和频率 114
6.1.2 幅值和有效值 114
6.1.3 相位和相位差 114
6.2 相量法的基础 116
6.2.1 复数基础 117
6.2.2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118
6.3 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 119
6.4 三种基本元件伏安关系式的
相量形式 120
6.4.1 电阻元件R 120
6.4.2 电感元件L 120
6.4.3 电容元件C 121
6.5 阻抗和导纳 122
6.5.1 阻抗与导纳的定义 123
6.5.2 阻抗(导纳)的串并联 124
6.6 正弦稳态电路分析 128
6.7 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计算 131
6.7.1 单口网络的功率 131
6.7.2 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及视
在功率 131
6.7.3 电路功率因数的提高 134
6.7.4 复功率 136
6.8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137
6.9 三相电路 139
6.9.1 三相电源 139
6.9.2 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 141
6.9.3 不对称三相电路的概念 144
习题 145
第7章 频率特性及多频正弦电路分析 151
7.1 正弦稳态电路的网络函数 151
7.2 串联谐振电路 152
7.3 并联谐振电路 156
7.4 多频率正弦稳态电路分析 158
7.4.1 多个不同频率正弦激励的
电路 158
7.4.2 多频电路的平均功率和有效
值计算 159
习题 161
第8章 耦合电感和理想变压器 165
8.1 耦合电感的基本概念及其VAR 165
8.1.1 耦合电感元件 165
8.1.2 同名端及耦合电感VAR 166
8.2 耦合电感的等效电路 168
8.2.1 串联耦合电路的等效 168
8.2.2 T形连接耦合电感的去耦
等效 169
8.3 耦合电感的正弦稳态分析 170
8.4 空心变压器分析 173
8.5 理想变压器分析 175
习题 180
第9章 双口网络 184
9.1 双口网络的概念 184
9.2 Z参数方程及等效电路 185
9.2.1 Z参数方程及Z参数 185
9.2.2 Z参数等效电路 185
9.3 Y参数方程及等效电路 188
9.3.1 Y参数方程及Y参数 188
9.3.2 Y参数等效电路 188
9.4 H参数方程及等效电路 191
9.4.1 H参数方程及H参数 191
9.4.2 H参数等效电路 192
9.5 T参数方程 193
9.6 双口网络各参数之间的关系 194
9.7 双口网络的互连 196
9.7.1 双口网络的串联 196
9.7.2 双口网络的并联 197
9.7.3 双口网络的级联 199
9.8 有载双口网络 200
习题 205
习题参考答案 208
展开
前 言
电路基础是高等学校电气与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其电路理论的基础知识对电气类、电子信息类人才专业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该课程本身比较抽象,加之理论性、系统性、灵活性较强,许多初学者感到较难理解和掌握。特别是随着电路技术的发展,电路功能日益复杂,新型器件不断产生,相应的电路分析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因此,探索、建设适应新世纪我国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教材体系已成为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工作面临的十分重要的任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本好的教材便是学习者最重要的工具之一,编写本教材的目的就是为了适应这一需求。
本书以高等教育大众为背景,以一般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生为对象,以简明、通俗易懂为写作方法,以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分析方法为重点,注重精选内容,贯彻从实际出发,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在内容安排上,遵循电路理论本身的系统结构,同时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有序地组织教材内容。
本书潜心选择例题和习题,用以加深概念的理解;同时强调如何灵活运用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解决具体电路问题。另外为了便于记忆,在第5章中引入了对偶原理,在详细讲解 电路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对偶关系简明、扼要地分析了 电路,使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书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指导思想,精选了一些工程实用的电路问题,使学生通过研究工程电路问题掌握基本理论,同时又训练和培养学生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指导学生真正学会知识,会用知识,并且具有可持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本书内容包括:基本概念、简单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电路定理、动态电路分析、正弦稳态电路分析、频率特性及多频正弦电路分析、耦合电感和理想变压器、双口网络等。其参考教学时数为51~80学时,对电路学时数比较少的专业来说,其中的二阶电路、频率响应、双口网络等内容可略讲。
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对象和学时等具体情况对书中的内容进行删减和组合,也可以进行适当扩展。本书提供多媒体电子课件,请登录华信教育资源网(http://www.hxedu.com.cn)注册下载。
全书共9章,其中前4章由胡晓萍编写,后5章由王宛苹编写并负责全书的统稿。书中配备了较多的例题,每章后面附有适量的习题,这些例题和习题与教材内容紧密配合,深度、广度适中。
本书从构思到完成历经了近两年时间,在此期间查丽斌、吕幼华、钟叶龙、何昭参与了本教材的编写工作,其中,查丽斌、吕幼华老师对全书的结构和内容提出了重要的意见;研究生李顺海和李灵做了部分书稿的录入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尽管本书融入了作者长期从事电路基础课程教学的经验和体会,但受作者水平及编写时间的限制,书中难免存在错误和不妥之处,诚恳地希望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今后不断改进。
作 者
2013年8月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