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第1章光电技术基础11光辐射的度量111与光源有关的辐度参数与光度参数112与接收器有关的辐度参数及光度参数12光谱辐射分布与量子流速率121光源的光谱辐射分布参量 122量子流速率13物体热辐射131黑体辐射定律*132辐射体的分类及其温度表示14辐度参数与光度参数的关系141人眼的视觉灵敏度142人眼的光谱光视效能143辐射体光视效能15半导体对光的吸收151物质对光吸收的一般规律152半导体对光的吸收16光电效应161内光电效应162外光电效应思考题与习题1第2章光电导器件21光敏电阻的原理与结构22光敏电阻的基本特性23光敏电阻的变换电路231基本偏置电路232恒流电路233恒压电路234例题24光敏电阻的应用实例思考题与习题2第3章光生伏特器件31硅光电二极管311硅光电二极管的工作原理312光电二极管的基本特性32其他类型的光生伏特器件321PIN型光电二极管322雪崩光电二极管323硅光电池324光电三极管 325色敏光生伏特器件326光生伏特器件组合件*327光电位置敏感器件(PSD)33光生伏特器件的偏置电路331反向偏置电路332零伏偏置电路34半导体光电器件的特性参数与应用选择341半导体光电器件的特性参数342半导体光电器件的应用选择思考题与习题3第4章光电发射器件41光电发射阴极411光电发射阴极的主要特性参数*412光电阴极材料42真空光电管与光电倍增管的工作原理421真空光电管的原理422光电倍增管的基本原理*423光电倍增管的结构43光电倍增管的基本特性 44光电倍增管的供电电路45光电倍增管的典型应用451光谱探测领域的应用*452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中的应用思考题与习题4第5章热辐射探测器件51热辐射的一般规律511温度变化方程512热电器件的最小可探测功率52热敏电阻与热电堆探测器521热敏电阻522热电偶探测器*523热电堆探测器53热释电器件531热释电器件的基本工作原理532热释电器件的灵敏度533热释电器件的噪声534热释电器件的类型535典型热释电器件54热探测器概述思考题与习题5第6章发光器件与光电耦合器件61LED的基本工作原理与特性611LED的发光机理612LED的特性参数613驱动电路62LED的应用621LED绿色照明光源622LED在显示方面的应用63光电耦合器件631光电耦合器件的结构与电路符号632光电耦合器件的特性参数64光电耦合器件的应用思考题与习题6第7章光电信息变换71光电信息变换的分类711光电信息变换的基本形式712光电信息变换的类型72光电变换电路的分类721模拟光电变换电路722模-数光电变换电路73几何光学方法的光电信息变换731长、宽尺寸信息的光电变换732位移信息的光电变换733速度信息的光电变换74物理光学方法的光电信息变换741干涉方法的光电信息变换742衍射方法的光电信息变换75时变光电信息的调制751调制的基本原理与类型752信号的调制753调制信号的解调思考题与习题7第8章图像信息的光电变换81图像传感器简介82光电成像原理与电视制式821光电成像原理822电视制式83电荷耦合器件831线阵CCD图像传感器832面阵CCD图像传感器84CMOS图像传感器841CMOS图像传感器的结构原理842典型CMOS图像传感器85红外热成像86图像的增强与变相861工作原理及其典型结构862性能参数*863像增强器的级联思考题与习题8第9章光电信号的数据采集与计算机接口技术91光电信号的二值化处理911单元光电信号的二值化处理912序列光电信号的二值化处理92光电信号的二值化数据采集与接口93光电信号的量化处理与A/D数据采集931单元光电信号的量化处理932单元光电信号的A/D数据采集933序列光电信号的量化处理934序列光电信号的A/D数据采集与计算机接口94视频信号的A/D数据采集941基于 PC总线的图像采集卡942基于PCI总线的图像采集卡思考题与习题9第10章光电技术的典型应用101用于长度量的测量与控制1011板材定长裁剪系统1012钢板宽度的非接触自动测量102物体直线度与同轴度的测量技术1021激光准直测量原理1022不直度的测量1023不同轴度的测量103阶梯面高度差的非接触测量技术1031阶梯面高度差的定义1032利用一字线激光突显阶梯面高度差1033阶梯面高度差测量精度、稳定性与测量范围104表面粗糙度的检测方法1041测量原理1042检测实验装置1043实验方法105激光多普勒测速技术1051多普勒测速原理1052激光多普勒测速仪的组成1053激光多普勒测速技术的应用1054多普勒全场测速技术106光电搜索、跟踪与制导应用1061搜索仪与跟踪仪1062激光制导1063红外跟踪制导107光学传递函数检测技术1071OTF的基本概念1072测定OTF的扫描调制法1073光电傅里叶分析OTF测定仪108光学系统透过率测试技术1081透过率 1082望远系统透过率的测量1083照相物镜透过率的测量109印刷出版工业中的光电技术1091激光照排系统1092激光雕刻凸版和凹版机1093激光打印机和复印机1094光盘存储1010医用图像传感器检测技术10101X射线图像增强器10102医用图像传感器的应用思考题与习题10第11章光电技术的新发展111泵浦探测技术112频率上转换光电探测技术113光电技术的发展趋势1131光电技术的若干进展1132光电技术的应用1133世界光电子技术发展趋势 思考题与习题11本章参考文献第12章光电信息综合实验与设计121光电信息综合实验1211非接触测量物体位置与振动参数实验系统的原理1212非接触测量物体位置与振动参数实验的内容1213数据分析与实验总结122光电技术课程设计1221辐射体光谱分布与探测器的光谱响应1222光纤光功率计的课程设计1223典型光电技术课程设计案例123毕业设计1231红外遥控开关的设计1232应用线阵CCD实现钢珠的自动筛选参考文献
展开
第4版前言光电技术属于信息科学的一门重要技术,是将光学技术、现代微电子技术、精密机械及计算机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的新技术,已成为获取光信息或借助光提取其他信息的重要手段。它引入许多电子信息技术中的各种基本概念,如将调制与解调、放大与振荡、倍频与差频等技术移植到光频段,产生了光频段的电子技术。这一先进技术使人类能更有效地扩展自身与“机器”的视觉能力,使视觉波长响应范围不断扩展,长波限延伸到亚毫米波,短波限延伸至紫外、X射线、γ射线,乃至高能粒子;响应速度也在飞速提高,现在可以记录飞秒级超快速现象(如核反应、航空器发射)的变化过程;应用范围扩展到国民经济与国防科技和人类探索星际科学的各个领域。随着自动化与智能化的发展,智能制造已经成为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光电技术在智能制造领域不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型光电传感器不断涌现,光电技术新方法在智能制造设备中的应用也在迅猛发展。例如,利用半导体激光器与物理光学技术构成的各种光源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几千万像元CCD与CMOS图像传感器已在工业和民用领域随处可见,热成像技术、THz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安检、军事工程和工业智能化领域,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为人类认识世界发挥重要作用。光电技术已成为信息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技术。光电技术的内容涉及光电信息与能量的转换、光电传感、检测、特种光源、计算机数据采集和处理等内容,它使基于人眼的“光学检测技术”发展成为智能化的光电检测技术。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本书第1、2、3版分别于2005、2008、2013年出版,期间承蒙广大高校师生的厚爱,先后有百余所高等院校将本书选做教材或指定参考书,并得到读者大量的使用和反馈信息,提出很好的意见与建议,为第4版的编写帮助很大。 这次的第4版,作者在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基础上,适应当前“新工科”育人要求而编写。在保持第3版基本内容和特色的基础上,内容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1)贯彻教育部近期推出的一系列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举措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有关精神,从培养创新人才的角度对各章“思考题与习题”进行了较大的修改与补充,目的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扩展知识面,强化应用意识,提高创新思维。对第6、10、12章的内容进行了较大的改动。增加了“光电信息综合实验”的内容。有些内容不必安排在课内讲授,是为教师与学生提供的参考,有利于对光电技术内容的系统掌握。(2)删掉了“习题解答”内容,希望读者不受约束,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开动脑筋,自主找到“思考题与习题”答案,而且很多习题答案是多解的,尤其设计性的习题。对于各章较难的思考题与习题,作者会给出解题思路放在电子课件中。(3) 对各章内容的阐述有所变更。本书所做的其他修订有百余处,其中大部分改动是使论述更为准确、严谨,易于阅读和理解,进一步提高教材质量。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内容全面,体系完整,结构合理,重点突出,注重应用,适应更加广泛的专业教学需要。● 注重内容的科学性与先进性,适度增加现代光电技术应用内容,使经典理论与现代科技内容相辅相成,循序渐进,便于组织教学。● 例题与习题的选择密切联系当今科技发展方向,使学生能充分感受课程的重要价值,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配有免费电子课件,帮助教师与学生掌握光电技术的重点内容;书中章节前标“*”的内容可根据本专业的特点选用。本书由天津大学王庆有主编并统稿。具体写作分工为:天津大学黄战华编写第12章,并对全书的编写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首都师范大学张存林编写第11章;天津工业大学尚可可编写第7章;天津工业大学宋振明、顾宏编写第6章部分内容;其余章节均由王庆有编写。西安工业大学刘缠牢教授对书稿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审校并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料,特对这些文献的作者表示感谢。本书在编写过程中还得到天津大学光电信息工程系许多同志和研究生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特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韩同平编辑在本书编辑、出版过程中的辛勤工作和热情帮助。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出现错误和不足,诚望读者批评指正。作者联系方式:wqy@tjueducn;QQ:2801051329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