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第一章 国学入门 1
第一节 国学概述 1
一、国学的内涵 1
二、国学的外延 3
三、为什么要学习国学 5
(一)学习国学可以明白人的根本存在 6
(二)学习国学可以认识人生,了解历史 8
(三)学习国学可以获得知识、知行合一 11
四、学习国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14
(一)学习国学首先要有批判继承的态度 14
(二)学习国学要根据实际情况循序渐进 15
(三)学习国学最终要归于研读原典 16
第二节 中国学术的分期与发展脉络 18
一、中国学术的分期 18
二、中国学术的渊源及发展 19
(一)先秦诸子哲学的渊源 19
(二)先秦诸子之学 23
(三)两汉经学 28
(四)魏晋玄学 31
(五)隋唐佛学 33
(六)宋明理学 37
(六)清代考据学 38
第三节 国学经典选读 41
《大学》选段 41
《中庸》选段 43
《论语》选段 45
《孟子》选段 48
《易经》选段 52
《道德经》选段 54
《庄子》选段 56
《史记项羽之死》 62
《文心雕龙物色》 67
思考题 70
第二章 中国古典诗词欣赏 71
第一节 诗词概述 71
一、诗性与诗式 73
二、诗境与诗风 73
第二节 中国古典诗词发展概述 79
一、先秦诗歌 79
二、汉乐府民歌及文人五言诗 80
三、魏晋南北朝诗歌 81
四、隋唐五代诗歌 84
五、宋词 92
六、宋诗 97
七、元代诗歌 98
八、明清诗歌 99
第三节 中国古典诗词欣赏 100
月出 《诗经 陈风》 100
九歌山 鬼 屈原 102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 104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105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108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110
碛中作 岑参 112
长恨歌 白居易 114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李煜 119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苏轼 121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 122
钗头凤红酥手 陆游 123
摸鱼儿更能消风番风雨 辛弃疾 125
长相思山一程 纳兰性德 127
思考题 128
第三章 中国传统音乐欣赏 129
第一节 音乐欣赏概述 129
一、音乐的起源 129
二、音乐的含义与特征 130
三、音乐的社会功能 131
四、欣赏音乐的基本知识 134
第二节 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脉络 138
一、远古时期的音乐 138
二、夏商时期(前21世纪—前11世纪)的音乐 140
三、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公园前11世纪—前221年)的音乐 142
四、秦汉时期(前221—前220)的音乐 146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1)的音乐 147
六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581—960)的音乐 149
七、宋元时期(960年—1368年)的音乐 153
八、明清时期(1368—1911)的音乐 156
第三节 中国传统音乐作品欣赏 159
一、中国古代歌曲赏析 159
《关山月》 159
《胡笳十八拍》 159
《阳关三叠》 151
《满江红》 162
二、中国民间歌曲赏析 162
(一)汉族民歌的类别及作品欣赏 162
1.号子 162
2.山歌 164
3.小调 167
(二)少数民族民歌类别及作品欣赏 170
1.蒙古族的长调和短调 171
2.藏族的山歌和酒歌 172
(三)中国民族器乐欣赏 173
1.吹奏类作品欣赏 173
2.弹拨乐类作品欣赏 175
3.弓弦类乐器作品欣赏 179
4.民族器乐合奏曲欣赏 180
思考题 182
第四章 中国舞蹈欣赏 183
第一节 舞蹈概述 183
一、舞蹈的本质 183
二、舞蹈的艺术特性 187
三、舞蹈的种类 188
四、舞蹈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192
五、舞蹈作品的意境创造 197
第二节 中国传统舞蹈的发展 202
一、原始舞蹈 202
二、周代“雅乐”与春秋的“郑卫之乐” 203
三、汉代“俗乐” 205
四、建安“风骨”与舞蹈 206
五、南北朝时期的舞蹈 207
六、唐朝的乐舞盛世 209
七、宋元明清时代的乐舞 216
第三节 中国舞蹈作品欣赏 220
一、古典舞剧作品欣赏 220
(一)《丝路花雨》 220
(二)《大梦敦煌》 221
二、中国现代芭蕾舞剧——《二泉映月》 224
三、中国现代舞剧——《红梅赞》 227
思考题 231
第五章 中国画欣赏 232
第一节 美术概述 232
一、“美术”的概念 232
二、纯美术概述 232
三、工艺美术概述 239
四、现代设计艺术概述 242
第二节 中国画的发展概述 247
一、初识中国画 247
二、中国画的分类 247
三、中国画的发展概述 248
1.源头 248
2.思想 250
3.人物画的发展 251
4.山水画的发展 256
5.花鸟画的发展 261
6.清末民初及近现代的中国画代表人物 263
第三节 中国绘画经典传世作品欣赏 267
一、人物画传世作品欣赏 267
二、山水画传世作品欣赏 281
三、花鸟画传世作品欣赏 290
思考题 297
第六章 中国书法欣赏 298
第一节 书法概述 298
一、 书法的概念 298
二 、中国书法发展脉络 298
(一)奠定基础的先秦书法 298
(二)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 298
(三)隶书大盛的汉代书法 299
(四)完成书体演变的魏晋书法 300
(五)民间书家大显身手的南北朝书法 300
(六)书学鼎盛的唐代 300
(七)存唐遗风的五代书法 300
(八)帖学大行的宋代书法 301
(九)宗唐宗晋的元代书法 302
(十)诽誉参半的清朝书法 302
(十一)面临挑战的现代书法 303
三、书法常用名词 304
四、书法作品的基本样式 312
五、书法主要字体的特点 314
第二节 欣赏书法的基本知识 316
一、书法欣赏的条件 316
二、书法的审美标准 317
三、书法欣赏的方法 319
第三节 书法精品欣赏 321
错落有致的甲骨文 321
恣肆豪迈的《散氏盘》 322
沉着凝重的《泰山石刻》 322
浑穆洒脱的《石门颂》 323
挺键劲拔的《礼器碑》 323
圆润秀丽的《曹全碑》 325
高古质朴的《宣示表》 326
古趣横生的《平复帖》 327
俊逸圆润的《黄庭经》 328
雄峻劲健的《张猛龙碑》 329
法度森严的《九成宫醴泉铭》 331
气慨雄阔的《祭侄文》 332
端庄雄伟的《颜勤礼碑》 334
骨气润达的《玄秘塔碑》 335
秀逸精妙的《兰亭集序》 336
激越豪迈的《古诗四帖》 337
气势磅礴的《自序帖》 338
活泼生动的《黄州寒食诗帖》 341
俊秀典雅的《三门记》 342
清劲秀挺的《离骚经》 344
飞腾跳越的《论书卷》 345
大气磅礴的毛泽东草书 346
秀润活脱的沈尹默行书 346
淳雅清丽的启功行书 347
思考题 349
展开
21世纪人才竞争激烈,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校教育必须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对高校的教育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怎样保障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高素质人才,提高高校教学水平,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工作。
教学改革包括很多方面,诸如教学理论、教学管理手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均属于教学改革的范畴。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密切相关, 未来是知识经济的社会,创新性人才必定是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教育创新势在必行。而课程体系作为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已刻不容缓。现在高校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内容相对陈旧、过分分割知识、课程安排不合理、学生实践能力弱等。而优化的课程体系可促使人才从创造性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品格培养、个性发展、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动手能力等各方面得到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新成立了公共艺术教研室,拟开一门针对所有专业一年级新生的基础课《国学与艺术欣赏入门》,内容包括国学入门、中国古典诗词欣赏、中国传统音乐欣赏、中国舞蹈欣赏、中国画欣赏、中国书法欣赏六个部分,后面的五个部分与第一部分有相互的交融也有相互的印证,也可以说,后面五个部分的内容属于第一部分内容的辐射。其中每个部分包括三节: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该门类艺术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发展;第三节,该门类艺术精品赏析。本科目旨在通过中国文化及各艺术门类的发展串起中国艺术美发展的历程,给学生基础的文化艺术熏陶,培养他们的品格及创新思维等能力,章节的体例由对相应门类文化艺术的本质特点、相应门类文化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及精品赏析三部分组成,这样既能让学生对相应文化艺术的本质和它们在中国国历史中的发展有所了解,也让学生有机会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入品鉴相应文化艺术的精品,期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艺术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自己所处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观照,提升自身的文化艺术素养。
我们在现在的教材市场还未发现类似的融合了多种艺术门类入门知识的综合教材。在此之前,大学一年级开设的与本科目相似的基础课一般为《大学语文》,而本科目在沿袭了《大学语文》对学生进行文学素质、文化修养及人格素质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加入了多种门类艺术的内容,并以中国文化的发展线索作为教材的主线;本门课计划采用模块方式来进行教学,将由多个不同专业的教师共同来完成整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从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的角度说,以上都属于全新的尝试,我们将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力求达到辅助学生提升各方面能力及提高他们文化素养的教学目标。
本教材除了适合用于大学一年级新生基础素质教学,还适用于想要对国学和相应艺术门类有基本了解的普通读者。
本教材的编写历时半年,得到了学校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参编者来自学校各系部,具体分工如下:刘永娟,确定本书指导思想,制定编写体例和纲目,撰写第一章的第一节、第二节、前言,并负责全书的统稿工作;王文捷编写第一章第三节;郑柳燕编写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节;唐林编写第二章第三节;张姗姗编写第三章;刘芸编写第四章;周琼洁编写第五章;周伟光编写第六章。编写的过程中,编者参阅了大量的资料,对这些资料我们尽可能一一注明作者及出处,但由于文献较多,疏漏在所难免,在此向被遗漏的作者表示歉意,并向所有的参考文献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另外由于编撰时间较紧,编者水平有限,教材的疏漏及错误也在所难免,在此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的编撰和出版,得到了广西教苑图书有限公司和浙江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广西教苑图书有限公司的成端良、覃姗姗和陈敏在确认选题、联系出版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大学出版社的*****在审稿的过程中给我们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建设性意见;他们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为本教材的及时交付使用费尽了心力,在此一并谨表深深的谢忱!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