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第1篇 电 路 基 础
第1章 基本无源元件
1.1 电子元件
1.1.1 元件的概念
1.1.2 电子元件的类型 2
1.1.3 电子元件的作用 2
1.2 电阻元件 2
1.2.1 电阻的定义 2
1.2.2 电阻的特性 3
1.2.3 电阻的类型与型号 3
1.3 电容元件 6
1.3.1 电容器的结构及符号 6
1.3.2 电容器的特性 6
1.3.3 电容器的类型、型号与主要参数 7
1.3.4 电容器的选用及简单检测 9
1.4 电感元件 9
1.4.1 电感器的结构与特性 9
1.4.2 电感器的外形特征和电路符号 10
1.4.3 电感器类型 11
1.4.4 电感器的主要参数及简单检测 11
1.5 变压器 12
1.5.1 变压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2
1.5.2 变压器的类型、外形特征及电路符号 13
1.5.3 变压器的变压比 15
1.5.4 变压器的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中电流、阻抗之间的关系 15
1.5.5 变压器的同名端问题 16
习题1 16
第2章 基本电路 18
2.1 电路 18
2.1.1 电路及作用 18
2.1.2 电路的基本物理量 19
2.2 电压源和电流源 21
2.2.1 恒定电源 21
2.2.2 受控电源 21
2.3 欧姆定律 22
2.3.1 一段电阻电路的欧姆定律 22
2.3.2 一段有源电路的欧姆定律 22
2.3.3 全电路欧姆定律 23
2.3.4 电路的三种工作状态 23
2.3.5 电功率和电能 24
2.4 电阻的串、并联 24
2.4.1 电阻的串联 24
2.4.2 电阻的并联 25
2.4.3 电阻的混联 25
2.5 电容的串、并联及充、放电过程 25
2.5.1 电容的串联 25
2.5.2 电容的并联 26
2.5.3 电容的充、放电过程 26
2.6 电感的串联及暂态过程 27
2.6.1 电感的串联 27
2.6.2 电感的暂态过程 28
2.7 谐振回路 29
2.7.1 交流信号的相量表示 29
2.7.2 串联谐振回路 30
2.7.3 并联谐振回路 31
2.8 基尔霍夫定律 31
2.8.1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32
2.8.2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32
2.9 戴维南定理和叠加定理 33
2.9.1 二端网络 33
2.9.2 戴维南定理 34
2.9.3 叠加定理 35
习题2 37
第3章 电与磁 38
3.1 磁场与电流的磁效应 38
3.1.1 磁场与磁力线 38
3.1.2 电流的磁效应 38
3.1.3 磁场的基本物理量 39
3.2 电流在磁场中的力效应 41
3.2.1 磁场对载流直导体的作用 41
3.2.2 磁场对通电线圈的力矩作用 41
3.3 铁磁材料的基本特性 42
3.3.1 铁磁材料的磁化和磁化曲线 42
3.3.2 铁磁材料的剩磁和磁滞回线 43
3.3.3 铁磁材料的分类 43
3.3.4 磁滞损耗 44
3.4 磁路及磁路基本定律 44
3.4.1 磁路 44
3.4.2 基尔霍夫磁路第一定律 45
3.4.3 基尔霍夫磁路第二定律 45
3.4.4 磁路欧姆定律 45
3.5 电磁感应 46
3.5.1 电磁感应定律 46
3.5.2 直导体中的感应电动势 47
3.5.3 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 47
习题3 48
第2篇 模 拟 电 路
第4章 半导体器件 49
4.1 半导体的特性 49
4.1.1 物质的分类 49
4.1.2 物质的原子结构 50
4.1.3 半导体的三大特性 51
4.2 PN结的形成 51
4.2.1 本征半导体 51
4.2.2 杂质半导体 52
4.2.3 PN结的形成及其特性 53
4.3 半导体二极管 54
4.3.1 二极管的形成 54
4.3.2 二极管的分类 55
4.3.3 二极管的伏安特性 55
4.3.4 二极管的主要参数 56
4.3.5 二极管的应用 57
4.4 双极型晶体三极管 59
4.4.1 三极管的结构 59
4.4.2 三极管的电流放大作用 60
4.4.3 三极管的特性曲线 62
4.4.4 三极管的主要参数 65
4.4.5 三极管外加电源的极性 67
4.5 场效应管 67
4.5.1 绝缘栅型场效应管 67
4.5.2 结型场效应管 70
4.5.3 单极型晶体三极管和双极型晶体三极管的比较 71
习题4 72
第5章 基本放大电路 73
5.1 电压放大电路的组成 73
5.1.1 放大电路的组成 73
5.1.2 基本电压放大电路的组成 74
5.2 共发射极电压放大电路 76
5.2.1 静态分析 76
5.2.2 动态分析 78
5.2.3 微变等效电路分析法 80
5.2.4 静态工作点的稳定 83
5.3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 84
5.3.1 电路组成 84
5.3.2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的特点 84
5.4 共基极放大电路 84
5.4.1 电路组成 84
5.4.2 共基极放大电路的特点 85
5.4.3 基本放大电路三种接法的性能比较 85
5.5 多级放大电路 85
5.5.1 多级放大电路的耦合方式 86
5.5.2 多级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 87
5.6 负反馈放大电路 88
5.6.1 反馈的一般概念 88
5.6.2 放大电路中的反馈形式 88
5.6.3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4种组态 89
5.6.4 负反馈对放大电路工作性能的影响 92
5.7 功率放大电路 94
5.7.1 功率放大电路的基本概念 94
5.7.2 功率放大电路的分类 96
5.7.3 典型电路 96
5.8 运算放大电路 98
5.8.1 差分放大电路 98
5.8.2 理想运算放大器 99
5.8.3 基本运算电路 101
5.8.4 滤波器 104
5.8.5 电压比较器 104
习题5 106
第6章 正弦波振荡电路 107
6.1 自激振荡 107
6.1.1 自激振荡平衡条件 108
6.1.2 振荡的建立与稳定 108
6.1.3 正弦波振荡电路的基本组成 109
6.1.4 正弦波振荡电路的分析方法 109
6.2 LC振荡电路 110
6.2.1 变压器反馈式振荡电路 110
6.2.2 三点式振荡电路 111
6.3 RC振荡电路 112
6.3.1 RC串并联选频电路的选频特性 112
6.3.2 桥式RC振荡电路 113
6.4 石英晶体正弦波振荡电路 113
6.4.1 基本特性 113
6.4.2 等效电路及符号 114
6.4.3 石英晶体正弦波振荡电路类型 114
习题6 115
第7章 频率变换 116
7.1 概述 116
7.2 调制 117
7.2.1 调幅 117
7.2.2 调频 119
7.3 解调 120
7.3.1 检波 120
7.3.2 鉴频 121
7.4 变频和混频 121
7.4.1 变频 121
7.4.2 混频 122
习题7 123
第8章 直流稳压电源 124
8.1 直流稳压电源的组成 124
8.2 单相整流电路 125
8.2.1 单相半波整流电路 125
8.2.2 全波整流电路 126
8.2.3 桥式整流电路 127
8.3 滤波电路 129
8.3.1 电容滤波电路 129
8.3.2 其他滤波电路 130
8.4 稳压管稳压电路 131
8.4.1 稳压原理 131
8.4.2 稳压电路的主要性能指标 132
8.5 三端集成稳压器 133
8.6 串联型稳压电路 134
8.7 开关型稳压电路 135
8.7.1 开关型稳压电路的特点和分类 135
8.7.2 开关型稳压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136
习题8 136
第3篇 数 字 电 路
第9章 逻辑代数基础 137
9.1 概述 138
9.1.1 逻辑代数 138
9.1.2 脉冲信号波形与参数 138
9.1.3 数的进制表示与转换 139
9.1.4 二进制代码 142
9.2 基本概念 143
9.2.1 三种基本逻辑关系 143
9.2.2 逻辑变量与逻辑函数 145
9.2.3 7种常用逻辑运算及符号 146
9.3 公式和定理 147
9.3.1 常量之间的关系 147
9.3.2 变量与常量的关系 147
9.3.3 与普通代数相似的定理 147
9.3.4 逻辑代数的一些特殊定理 148
9.3.5 关于等式的三个规则 148
9.3.6 若干常用公式 149
9.4 逻辑函数的化简 150
9.4.1 逻辑函数的标准与或式和最简与或式 150
9.4.2 逻辑函数的公式化简法 152
9.4.3 逻辑函数的图形化简法 153
9.4.4 具有约束条件的逻辑函数的化简 159
9.5 逻辑函数的表示方法及相互之间的转换 162
9.5.1 几种表示逻辑函数的方法 162
9.5.2 几种表示方法之间的转换 164
习题9 166
第10章 门电路与组合逻辑电路 168
10.1 分立元件门电路 168
10.1.1 几个相关的概念 168
10.1.2 分立元件门电路 169
10.2 TTL集成门电路 172
10.2.1 TTL反相器 172
10.2.2 TTL集电极开路门和三态门 173
10.3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 175
10.3.1 组合逻辑电路概述 175
10.3.2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 176
10.3.3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 177
10.4 加法器 179
10.4.1 半加器 179
10.4.2 全加器 179
10.5 编码器和译码器 181
10.5.1 编码器 181
10.5.2 译码器 183
10.6 几种常用的组合逻辑电路 188
10.6.1 数值比较器 188
10.6.2 数据选择器 188
10.6.3 数据分配器 190
10.6.4 只读存储器 191
习题10 191
第11章 触发器 194
11.1 基本触发器 194
11.1.1 与非门组成的基本触发器 194
11.1.2 状态分析 196
11.2 其他类型触发器 197
11.2.1 同步触发器 197
11.2.2 主从触发器 198
11.2.3 边沿触发器 200
11.3 时钟触发器的功能分类 201
11.3.1 RS触发器 201
11.3.2 JK触发器 202
11.3.3 D触发器 203
11.3.4 T触发器 203
11.3.5 T'触发器 204
11.4 时钟触发器间的相互转换 204
11.4.1 转换的方法 204
11.4.2 转换举例 205
11.5 触发器逻辑功能表示方法 206
习题11 208
第12章 时序逻辑电路 209
12.1 时序逻辑电路的特点、功能表示方法及分类 209
12.1.1 时序逻辑电路的特点 209
12.1.2 时序逻辑电路逻辑功能的表示方法 210
12.1.3 时序逻辑电路的分类 211
12.2 时序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 212
12.2.1 时序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212
12.2.2 时序电路的基本设计方法 215
12.3 时序电路的设计实例 218
12.3.1 计数器 218
12.3.2 寄存器 220
习题12 225
第13章 脉冲波形电路简介 226
13.1 555定时器 226
13.1.1 555定时器的电路组成 226
13.1.2 555定时器的基本功能 227
13.2 脉冲波形产生及整形电路 228
13.2.1 多谐振荡器 228
13.2.2 施密特触发器 229
13.2.3 单稳态触发器 232
习题13 233
第14章 数模、模数转换电路 234
14.1 数模转换(D/A转换) 234
14.1.1 D/A转换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234
14.1.2 D/A转换器的转换精度、速度和主要参数 236
14.2 模数转换(A/D转换) 238
14.2.1 A/D转换的一般步骤 238
14.2.2 A/D转换器的类型 239
14.2.3 A/D转换器的转换精度和转换速度 241
习题14 242
参考文献 243
展开
序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很多理工科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门必不可少的技术基础课程。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文理兼有、软硬结合、技术与艺术高度统一的学科。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电视技术等在教育技术学中的广泛应用,教育技术学专业中的多门课程都涉及电子技术。像教育技术学这样文理交叉的学科还有很多,如何让没有理科基础的学生比较容易地学习该门课程,首先要解决的是教材问题,这样的教材至今还没有。
我是教过20多年电子技术课的,深知学生掌握有关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的多少与牢固程度的重要性。现有的物理学或电子技术专业的电子技术教材,一般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过电学、电工学、电路分析方法等课程的基础上的。而像教育技术学这样文理交叉专业,学生没有学过上述基础课程,基础知识不够用,致使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学生感到难学,教师感到难教。
以杨成为首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研究组,勇于实践,不断探索。多年以来,他们在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并决定针对文理交叉专业学生的特点,编写一本适用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材。力争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起点低,具有较强的基础性,从最基本的电子元件、基本的原理讲起,以弥补学生基础知识不足的缺点。重点放在基本电路及外特性的分析、基本概念的阐述和基本方法的训练上,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简明通俗,便于文理交叉专业的学生理解与应用。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作者编写了一本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讲义,并在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中试用。该讲义经过五年多试用,不断总结经验,又经过多次修改,最后形成了这本《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实践证明,该教程学生好学,教师好教,并能很好地满足像教育技术学这样文理交叉专业,以及二、三类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要。
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在今后学与教的过程中,作者必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修改,使这本教程更加完善。
王太昌
2012年4月
前 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电视技术等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教育技术学专业中的多门课程都涉及电子技术。像教育技术学这样文理交叉的学科还有很多,没有理科基础的学生学习电子技术课程感到非常吃力。为此,我们针对这类学生的特点,编写了这本《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
本书分为三篇,共14章内容。第1篇为电路基础篇,包括第1章“基本无源元件”,第2章“基本电路”,第3章“电与磁”。第2篇为模拟电路篇,包括第4章“半导体器件”,第5章“基本放大电路”,第6章“正弦波振荡电路”,第7章“频率变换”,第8章“直流稳压电源”。第3篇为数字电路篇,包括第9章“逻辑代数基础”,第10章“门电路与组合逻辑电路”,第11章“触发器”,第12章“时序逻辑电路”,第13章“脉冲波形电路简介”,第14章“数模、模数转换电路”。
作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对内容进行了梳理和精简,在内容组织上,本书以基础知识为重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与同类电子技术基础教材相比,本书增加了电路基础和频率变换等内容。在内容结构上,本书每一章开始都给出了内容提要和学习目标,最后给出了典型例题和习题。本书编写时充分考虑了教育技术学和其他非电子、非通信类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需要,也可作为电子、通信类专业的学生自学用书和参考教材。为了便于教和学,本书有配套的实验教材《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教程》同期出版。
本书在酝酿和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徐州师范大学王太昌教授的悉心指导,王教授为本书的编写提出了很多经验性的建议,并对书稿进行了详细的审阅。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李艺教授为本书的实践内容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刘艳玲老师、王劲松老师、邵敏老师、戴新宇老师、柳素芬老师多次参加本书的讨论工作,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建议。研究生杨琼、花雅玲等为本书的图、表做了大量的辅助工作。徐州师范大学科技处处长蔡国春博士、教授,信息传播学院院长陈琳教授为本书的编写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谨向所有给予我们帮助的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
经过三年多的教学实践应用,在征求部分教师与学生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我们对该教材进行了修订。首先,对原教材中的错误部分进行了校正;其次,针对个别内容和习题进行了调整;再者,提供了教学大纲、教学PPT和习题答案(见华信教育资源网http://www.hxedu.com.cn),以便使用本教材的教师和学生参考。
本次修订得到了江苏师范大学(原徐州师范大学)的王劲松、刘艳玲、柳素芬老师的大力支持,他们对使用教材中遇到的问题、相关内容的调整、教学大纲的编制等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柳素芬修订并制作了第1篇的教学PPT,王劲松修订并制作了第2篇的教学PPT,刘艳玲修订并制作了第3篇的教学PPT并对所有教学PPT进行了校核,杨成和朱守业对所有内容进行了统稿和审核。
由于编著者水平有限,书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殷切期望使用本书的师生和广大读者提出批评和修改意见。
编 者
2012年4月于彭城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