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第一部分 学术论文写作
第1 章 概述
1.1 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流程
1.1.1 论文写作过程
1.1.2 投稿和发表
1.2 学术论文的功能
1.3 学术论文的特征与结构
1.3.1 学术论文的特征
1.3.2 学术论文的结构
习题
第2 章 学术论文写作基础知识
2.1 中英异同分析
2.1.1 词汇
2.1.2 句法
2.1.3 篇章.
2.2 学术英语的特点
习题
第3 章 学术论文写作要求及注意事项
3.1 标题(Title)
3.1.1 标题的写作要求
3.1.2 标题写作的常用表达
3.1.3 标题写作的格式要求
3.2 摘要(Abstract)
3.2.1 摘要的写作要求
3.2.2 英文摘要写作的注意事项
3.2.3 英文摘要写作示例
3.3 关键词(Keywords)
3.4 引言(Introduction)
3.4.1 引言的写作要求
3.4.2 引言的写作内容
3.4.3 引言的英文写作示例
3.5 正文(Body)
3.5.1 正文的结构类型
3.5.2 正文的结构要求
3.5.3 正文的撰写规范
3.5.4 正文写作的常用表达
3.6 结论(Conclusion)
3.6.1 结论的写作内容
3.6.2 结论的写作要求
3.6.3 结论的英文写作句型及示例
3.7 致谢(Acknowledgements)
3.7.1 致谢实例分析
3.7.2 致谢的基本内容和常用句式
3.8 参考书目(References)
3.9 附录(Appendix)
3.10 作者简介
习题
第4 章 学术论文写作常见问题与错误分析
4.1 词汇问题
4.1.1 冠词误用
4.1.2 搭配错误
4.1.3 连词误用
4.1.4 其他问题
4.2 句法问题
4.2.1 时态误用
4.2.2 语态误用
4.2.3 语体不当
4.2.4 不一致现象
4.2.5 断句现象
4.2.6 悬垂现象
4.3 篇章问题
习题
第5 章 学术论文发表
5.1 格式与排版
5.2 如何投稿
5.2.1 投稿前的准备
5.2.2 投稿信(Cover Letter)的写作
5.2.3 投稿后与编辑的联系
5.3 评审与校稿
5.3.1 评审过程
5.3.2 校稿注意事项
5.4 版权与许可
习题
第二部分 国际学术会议交流
第6 章 国际学术会议
6.1 国际会议的类型
6.2 学术会议的组织机构
6.3 学术会议的主要活动
6.3.1 会议
6.3.2 开、闭幕式
6.3.3 酒会/ 招待会
6.3.4 辅导班
6.3.5 展览
6.3.6 学术参观考察
6.4 会议通知、征文、日程
6.4.1 会议通知(Announcement)
6.4.2 会议征稿启事(Call for Papers)
6.4.3 会议日程安排(Program Schedule)
6.5 会议词汇
习题
第7 章 国际学术会议演讲
7.1 学术会议演讲的特点
7.1.1 听众构成单一
7.1.2 演讲时间有限
7.1.3 视觉辅助手段的使用
7.1.4 英语为演讲语言
7.2 演讲稿的写作
7.2.1 引言
7.2.2 主体
7.2.3 结论
7.3 PowerPoint 演示文稿的使用注意
7.3.1 颜色
7.3.2 字体
7.3.3 图表
7.3.4 空间
7.3.5 动画效果
7.3.6 控制信息量和篇幅
7.3.7 借助演示文稿进行练习
7.3.8 检查幻灯片
7.3.9 到讨论时再展示幻灯片
7.3.10 面向听众演讲
7.3.11 检查设备
7.4 演讲准备
7.5 进行演讲
7.5.1 声音的控制
7.5.2 形体语言
7.6 回答提问
7.7 学术演讲句型
习题
第8 章 国际学术交流礼仪
8.1 参会礼仪
8.2 着装礼仪
8.2.1 男士着装礼仪
8.2.2 女士着装礼仪
8.3 用餐礼仪
8.3.1 中餐宴会进餐礼仪
8.3.2 西餐宴会进餐礼仪
8.3.3 自助餐进餐礼仪
8.3.4 酒会进餐礼仪
习题
附录A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附录B 国际会议通知
参考文献
展开
前言
在学术研究和教育的国际化背景下,以阅读为主的教学要求和以获取专业信息为目的的教学目标,已明显滞后于社会的现实需求,因此必须对语言教学的教学要求、目标、内容及方法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改变“学用脱节”的现象。可以预测,专业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必定会在英语教学(特别是研究生层次的英语教学)中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而目前的英语教学,多数仍然以词汇和翻译教学为主,尚未把专业信息交流所涉及的人文因素、修辞技巧和文件设计技巧等引入教学,因而难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交际能力。专业交际学(Technical Communication,TC)是近年来在美国大学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专业信息交际所涉及的多种技巧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而这些往往是基础英语课所忽略,同时也是双语教学的专业课很少提及的,但它却恰恰正是学生们在未来工作实践中特别需要掌握的技能。基于这一出发点,我们编写了《学术交际英语》一书,旨在对理工类院校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及部分基础较好的本科高年级学生进行科技论文写作和国际学术交流提供一些技巧、方法和指导。
本教材通过简明的讲解和实例分析,深入分析和归纳了中国人在用英语撰写学术论文时经常出现的问题,使学习者能够尽快掌握英语学术论文的写作特点、写作要求及写作规范和要领,提高其论文被国际期刊和会议录用的可能性。本书详细介绍了国际学术会议演讲的准备,以及答问环节的注意事项等,提高学习者的学术英语演讲的兴趣和技巧。同时,书中也介绍了国际会议的基本知识、学术规范及礼仪,力争做到更有效地从理论介绍和实践指导两方面进行教学活动,在有限的课时内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全书分成两个部分及附录。第一部分为“学术论文写作”,第二部分为“国际学术会议交流”。在学术界,科技成果最初主要是以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接着就要争取在知名的专业期刊上发表。因此,特别是对理工科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也就是未来的科技工作者)来说,论文写作技巧是非常重要的。本书第一部分先从学术论文的特点出发,依据外刊录用论文的标准介绍了科技论文的写作要求,系统而简明地讲解了论文各部分的具体内容、要求、写法和写作要点,选刊、投稿和稿件的修改,编辑部对稿件的处理流程等内容。为使学习者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写好科技论文,本书在第4 章详尽介绍了英美科技论文写作的特点和常用句型,并穿插提供了大量具体实例,有助于学习者首先写出正确而又地道的学术论文句子,继而过渡到语篇,从而提高整体论文的英语表达质量。为了便于理解,这一章还用了较大篇幅对论文写作中的一些常见错误进行分析,并给出大量的练习,旨在有效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学术交流表达能力。附录A中给出了绝大多数习题的参考答案,方便学习者及时检验学习效果,提高学术论文的英语表达质量。
本书第二部分旨在提高学习者的学术会议交流能力,特别是口头英语的表达能力和演讲技能,满足他们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的需求。这一部分使学习者了解国际学术会议的相关知识,做到用英语较为流利地表达观点且论述具体、充分,能就专业学术问题进行书面交流,了解和掌握国际会议宣读论文技巧、国际会议提问技巧和简要回答问题的技巧等,从而引导学习者树立公众学术演讲的信心。最后,本书简单介绍了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应注意的礼仪。附录B摘录了一个国际会议(ICSR2010)的多轮次通知,供读者参考。
《学术交际英语》在编写理念上凸显惯用语的使用与知识结构特色,并将国际学术交流英语的语篇程式和语篇案例分析相结合。编写中力求突出学以致用的原则,注意兼顾先进性和学术性,内容新颖、重点突出、涉及面广、实用性强、富于时代感。具体来说,有如下3个特点:
1. 紧扣当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把握时代对研究生培养的要求,力求满足学生学术研究及对外交流的活动中语言交际的需要;
2. 融入长期相关教学与教材编写中积累的经验,同时充分采纳国外有关的先进理论和方法,注重挖掘ESP 的教学特点,赋予表达技能培养以重要地位,力求有所创新;
3. 重视学习者的创新思维培养,强调实际技能和具体方法相结合。强化写作与交流是一个不断完善的构建过程,鼓励学习者在注意规范的同时拓展思路和张扬个性风格,有效培养他们以英语为工具进行对外学术交流的实际能力。
事实上,“学术交际英语”这门课程的前身是我校硕士研究生第二学年的一门学位必修课“专业英语阅读与写作”。该课程的实用性非常强,颇受赞誉,有着非常鲜明的特色,深受历届学生的好评和欢迎。该课程多年使用我校秦荻辉教授编著的《科技英语写作教程》和《科技英语阅读高级教程》作为教材。秦教授在科技英语方面的研究和成果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相关系列教材是“十一五”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编者希望在继承和发扬原课程教材的精华的基础上,结合新的环境和要求,做好完善、补充和提升,使读者感到更加有针对性,学习过程更加高效。
本教材由洪卫主编,仝文宁、张鹏华、张明、潘薇、任利华、陈韵、朱琳菲参加了第一部分的编写,倪蓓参加了第二部分的编写。本书的编者是研究生科技英语教学课程组的全体成员,均已从事该门课程的教研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其中绝大多数老师同时也是从事研究生基础英语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团队协作精神好,教研优势明显,具备丰富的教材开发和科研经验。相信新教材将在内容和难度上更好地与学生的程度相匹配,为他们进行科技论文写作和国际学术交流提供更丰富的知识和更有效的方法,也使广大科技工作者从中获益。对于感兴趣的读者,本书也非常适合自学参考使用。
为方便教师和读者,本教材有配套的教学课件,感兴趣的教师登录华信教育资源网(http://www.hxedu.com.cn),注册之后可免费下载本书的教学课件;或将咨询邮件发至malan@phei.com.cn。
本教材得到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教材建设基金”的资助。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资料,在此不敢掠美,敬表谢忱。同时衷心感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和人文学院外语系对本书的编写给予的大力支持与帮助。电子工业出版社的编辑们及其他工作人员为教材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限于时间和水平,文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疏漏和偏颇,一些内容还有待进一步探讨。诚挚欢迎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1 年10 月
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