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目 录
第1章 概述
1.1 4G与本书编排
1.2 4G信号的一般结构
评注
参考文献第2章 自适应编码
2.1 自适应与可重配置分组码
2.2 自适应和可重配置的卷积码
2.3 交织级联码
2.4 自适应编码的应用与展望
2.5 分布式信源编码
附录2.1 最大后验检测
参考文献第3章 自适应与可重配置调制
3.1 编码调制
3.2 衰落信道的自适应编码调制
参考文献第4章 空时编码
4.1 分集增益
4.2 空时编码
4.3 空时分组码的正交设计方法
4.4 不完善信道估计
4.5 准正交空时分组码
4.6 空时卷积码
4.7 代数空时码
4.8 差分空时调制
4.9 基于广义正交设计的多发射天线差分检测
4.10 分层空时码
4.11 级联空时分组码
4.12 MIMO信道的估计
4.13 频率选择性信道中空时编码
4.14 MIMO系统的优化
4.15 有星座旋转的MIMO系统
4.16 对角代数空时分组码
附录4.1 QR分解
附录4.2 空时码的格型译码器
附录4.3 MIMO信道容量
参考文献第5章 多用户通信
5.1 伪随机序列
5.2 多用户CDMA接收机
5.3 最小均方误差(MMSE)线性多用户检测
5.4 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上单用户LMMSE接收机
5.5 CDMA系统中基于信号子空间的信道估计
5.6 分层空时编码的迭代接收机
5.7 附录5.1线性和矩阵代数
参考文献第6章 信道估计与均衡
6.1 数字数据传输系统均衡
6.2 LMS均衡器
6.3 统计已知的时变信道的检测
6.4 多径衰落信道上LMS自适应MLSE均衡
6.5 自适应信道辨识和数据解调
6.6 Turbo均衡
6.7 基于卡尔曼滤波器的联合信道估计和衰落信道数据检测
6.8 利用高阶信号统计的均衡
参考文献第7章 正交频分复用——OFDM与多载波CDMA
7.1 OFDM中的定时和频偏
7.2 OFDM系统的衰落信道估计
7.3 OFDM信号的64DAPSK和64QAM
7.4 OFDM信号的空时编码
7.5 MIMO OFDM的分层空时编码
7.6 空时编码的TDMA/OFDM系统的重构效率
7.7 多载波CDMA系统
7.8 多载波DSCDMA广播系统
7.9 逐帧自适应速率编码的多载波DSCDMA系统
7.10 多载波CDMA系统中的互调干扰抑制
7.11 多载波CDMA系统中串行干扰消除
7.12 多载波CDMA的MMSE检测
7.13 空时编码的多载波CDMA系统最佳多用户接收机近似
7.14 在时变多径衰落信道上OFDM系统的并行干扰消除
7.15 时变多径衰落信道中的迫零OFDM均衡器
7.16 采用多接收天线技术的OFDM系统信道估计
7.17 基于OFDM的MIMO系统的Turbo迭代处理
7.18 OFDM信号的降低PAPR技术
参考文献第8章 UWB无线电
8.1 高斯信道中UWB多址接入
8.2 UWB信道
8.3 M进制调制UWB系统
8.4 M进制PPM的UWB多址系统
8.5 编码UWB方案
8.6 UWB无线中的多用户检测
8.7 UWB的空时处理
8.8 UWB无线电的波束成形
参考文献第9章 MIMO信道线性预编码
9.1 MIMO信道空时预编码器和均衡器
9.2 基于凸优化理论的线性预编码
9.3 基于凸优化理论的波束成形
参考文献第10章 认知无线电
10.1 能量有效的认知无线电
10.2 线性多用户检测中认知无线电体系结构
10.3 可重配置ASIC结构
评注
参考文献第11章 无线网络中协作分集
11.1 系统模型
11.2 协作分集协议
11.3 分布式空时编码
11.4 基于协作分集的分布式空时编码的推广
附录11.1 近似积累分布函数的逼近
附录11.2 放大转发互信息
附录11.3 达到传输分集限的输入分布
评注
参考文献第12章 认知UWB通信
12.1 引言
12.2 信号和干扰模型
12.3 接收机结构和性能
12.4 性能举例
参考文献第13章 无线网络中的定位
13.1 蜂窝网络中移动台的定位
13.2 无线传感网络中的相对定位技术
13.3 圆周和双曲定位的平均性能
参考文献第14章 4G中的信道模型与测量
14.1 宏小区环境(1.8 GHz)
14.2 城市宏蜂窝/微蜂窝小区中空间无线电信道(2.154 GHz)
14.3 微蜂窝小区和微微小区环境下的MIMO信道(1.71/2.05 GHz)
14.4 室外移动信道(5.3 GHz)
14.5 微小区信道(8.45 GHz)
14.6 无线MIMO局域网环境(5.2 GHz)
14.7 室内WLAN信道(17 GHz)
14.8 室内无线局域网信道(60 GHz)
14.9 UWB信道模型
参考文献第15章 自适应4G网络
15.1 自适应MAC层
15.2 最小能耗对等移动无线网络
15.3 无线网络中最小阻尼路由
15.4 保证TCP层QoS的无线网络功率最佳路由
评注
参考文献第16章 认知网络和博弈论
16.1 认知功率控制
16.2 保证QoS的功率控制博弈
16.3 功率控制博弈和多用户检测
16.4 MIMO系统中的功率控制博弈
16.5 ad hoc网络中基于MAC的博弈论
16.6 ad hoc网络中基于包转发策略的针锋相对(TFT)博弈理论
16.7 基于能量限制的节点协作模型的TFT博弈论
16.8 基于动态贝叶斯博弈的包转发模型
16.9 无线传感网络中路由的博弈论模型
16.10 认知网络中的利益驱动路由
16.11 具有感知社会的认知网络中灵活频谱共享的博弈论模型
16.12 时隙ALOHA协议的博弈论模型
16.13 竞争无线网络中接纳的博弈论模型
16.14 接入点定价的动态博弈模型
评注
参考文献
展开
前 言
无线通信的发展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日益广泛的关注。在本书第一版出版之后的这段时间里, 许多重大研究和业界的大量工作推动了第四代无线通信系统的实现和标准化工作。包括通用空中接口在内的许多重要内容, 如空时编码与多用户调制领域, 特别是OFDM技术, 本书中均已涉及。在OFDM技术中, 对于高速移动环境下的应用, 最重要的问题在于信道估计、同步和有关高峰均功率比(PAPR)方面的问题。由于这个原因, 本书第4章和第7章增加了这方面的一些新内容。基于同样的原因, 第9章内容是全新的, 而且包括了基于复杂优化理论的MIMO信道线性预编码技术。通用空中接口的第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媒体接入控制(MAC), 它包括相邻小区干扰问题、灵活频谱共享策略和ad hoc网络节点间协作问题, 因此引入了博弈论方面的新内容(见第16章)。
本书第11章介绍了协作分集传输的内容, 它是最近广泛受到科研人员关注的新技术。此外, 不同无线网络的共存性问题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且迫切需要除传统频率规划和标准化外的其他解决方案。基于以上原因, 第12章给出了超宽带(UWB)认知系统中干扰抑制的一些最新方案, 如高级个域网(PAN)及其性能研究。这些方案可显著改善UWB系统(如高速蓝牙[Bluetooth])出现像GSM和WCDMA之类移动通信系统干扰时的性能。当目前基于OFDMA技术(如IEEE 802.11, 16e, 20)的WLAN系统或有人为故意干扰的军用通信系统存在时, 该方案也同样有效。第12章还探讨了抑制MC CDMA(4G移动通信的一种候选技术)干扰的有效性问题。第13章包含了更多关于定位方面的内容。可以预料, 定位技术在高级无线通信中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该研究同样受到欧洲“伽利略”计划的资助。
为使本书被广大读者所认可, 作者对本书第一版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删减。其中删除的大部分内容是关于软件无线电方面的。我们相信, 这将使本书的内容更加紧凑。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