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目 录
概 论 篇
第1章 企业资源计划(ERP)概述 3
1.1 企业资源计划(ERP) 4
1.1.1 企业 4
1.1.2 资源 5
1.1.3 计划 7
1.1.4 企业管理的任务 10
1.1.5 企业管理与ERP 13
1.2 企业信息化与ERP 17
1.2.1 企业信息化的定义 17
1.2.2 企业信息化不同阶段的内容与表现形式 17
1.2.3 企业信息化与ERP的关系 19
1.3 管理信息系统与ERP 20
1.3.1 数据与信息 20
1.3.2 系统与信息系统 22
1.3.3 管理信息系统与ERP 24
1.4 电子商务与ERP 25
1.4.1 电子商务的概念 25
1.4.2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运作方式 26
1.4.3 电子商务与ERP的关系 27
本章小结 28
复习题 28
问题讨论 28
第2章 ERP的发展历程 29
2.1 订货点法 30
2.1.1 订货点法的产生 30
2.1.2 订货点法的作用 30
2.1.3 订货点法的缺陷 31
2.2 物料需求计划(MRP) 32
2.2.1 MRP的产生 32
2.2.2 MRP与订货点法的区别 33
2.2.3 MRP的优势与缺陷 33
2.3 闭环MRP 34
2.3.1 闭环MRP的产生 34
2.3.2 闭环MRP的功能 34
2.3.3 闭环MRP的特点 35
2.4 MRPⅡ 35
2.4.1 MRPⅡ的产生 36
2.4.2 MRPⅡ的特点 36
2.4.3 MRPⅡ的不足 38
2.5 ERP 39
2.5.1 ERP的产生 39
2.5.2 ERP的功能标准 39
2.5.3 ERP与MRP、MRPⅡ的区别 41
2.5.4 发展中的ERP 43
2.5.5 ERP发展历程小结 44
本章小结 44
复习题 45
问题讨论 45
第3章 ERP体现的管理思想 47
3.1 供应链管理 48
3.1.1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48
3.1.2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 50
3.1.3 供应链管理的功能 51
3.1.4 ERP系统对供应链管理的体现 54
3.2 客户关系管理 56
3.2.1 客户关系管理的概念 56
3.2.2 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思想 58
3.2.3 ERP系统对客户关系管理的体现 59
3.3 流程管理 63
3.3.1 流程管理的概念 63
3.3.2 流程管理的工具 67
3.3.3 流程管理与ERP 69
3.4 精益生产、并行工程与敏捷制造 70
3.4.1 精益生产 71
3.4.2 并行工程 75
3.4.3 敏捷制造 78
3.5 JIT、TOC、CC与TQM 83
3.5.1 准时生产制造(JIT) 83
3.5.2 约束理论(TOC) 84
3.5.3 协同商务(CC) 84
3.5.4 全面质量管理(TQM) 85
3.5.5 体现先进管理思想的ERP软件 87
本章小结 88
复习题 88
问题讨论 88
第4章 ERP依托的信息技术 89
4.1 信息技术概论 90
4.1.1 信息技术的定义 90
4.1.2 现代信息技术 91
4.1.3 不同领域的信息技术 92
4.2 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 93
4.2.1 计算机技术 93
4.2.2 通信技术 97
4.2.3 计算机网络技术 99
4.2.4 ERP系统中使用的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 100
4.3 中间件技术 102
4.3.1 什么是中间件 102
4.3.2 作为平台的中间件技术 104
4.3.3 中间件技术的基本内容 105
4.3.4 中间件在ERP中的作用 107
本章小结 108
复习题 108
问题讨论 108
原 理 篇
第5章 销售管理 111
5.1 销售管理概述 112
5.1.1 销售管理的概念 112
5.1.2 销售管理的业务流程 113
5.1.3 销售管理模块与其他模块的关系 113
5.2 预测 114
5.2.1 预测的概念 114
5.2.2 预测的基本步骤 115
5.3 销售订单管理 115
5.3.1 销售订单处理流程 116
5.3.2 销售订单管理的功能 116
5.4 销售分析 117
5.4.1 销售分析的概念 117
5.4.2 销售分析工作流程 118
5.4.3 销售分析的功能 118
本章小结 119
问题讨论 119
第6章 生产管理 121
6.1 生产管理概述 122
6.1.1 生产管理的概念 122
6.1.2 生产管理的业务流程 122
6.1.3 生产管理模块与其他模块的关系 123
6.2 主生产计划 124
6.2.1 主生产计划概述 124
6.2.2 主生产计划的编制 125
6.3 物料需求计划 133
6.3.1 物料需求计划概述 133
6.3.2 物料需求计划的工作原理 133
6.3.3 物料需求计划的计算模型 134
6.4 能力计划 139
6.4.1 能力计划概述 139
6.4.2 粗能力计划 141
6.4.3 能力需求计划 142
6.5 车间作业控制 144
6.5.1 车间作业控制概述 144
6.5.2 车间工作任务 146
6.5.3 投入/产出控制 148
本章小结 148
问题讨论 149
第7章 采购与库存管理 151
7.1 采购管理 152
7.1.1 采购管理概述 152
7.1.2 供应商管理 154
7.1.3 采购订单管理 156
7.1.4 采购到货管理 157
7.2 库存管理 157
7.2.1 库存管理概述 158
7.2.2 库存控制策略 160
7.2.3 订货批量 165
本章小结 169
问题讨论 170
第8章 财务管理 171
8.1 财务管理概述 172
8.1.1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 172
8.1.2 财务管理业务流程 172
8.1.3 财务管理模块与其他模块关系 173
8.2 财务会计 174
8.2.1 总账 174
8.2.2 应收账款管理 176
8.2.3 固定资产管理 178
8.2.4 工资管理 179
8.2.5 现金管理 180
8.3 成本管理 180
8.3.1 成本管理概述 181
8.3.2 ERP中成本管理实现 183
8.3.3 作业成本法 187
本章小结 189
问题讨论 190
实 施 篇
第9章 ERP实施方法论概述 193
9.1 ERP实施基本理论 194
9.1.1 一般意义的方法论 194
9.1.2 ERP实施中的各种角色 196
9.2 ERP实施项目管理 197
9.2.1 什么是项目管理 197
9.2.2 成立三级项目组织 198
9.2.3 制订实施计划 200
9.2.4 项目实施的主要任务 201
9.2.5 系统切换 204
9.2.6 ERP项目验收 204
9.2.7 项目后评价 205
9.3 ERP中的企业建模 206
9.3.1 企业建模简介 206
9.3.2 企业建模体系介绍 206
9.3.3 企业建模在ERP实施中的运用 208
本章小结 209
问题讨论 210
第10章 SAP ERP系统实施方法论 211
10.1 SAP实施方法论发展历史 212
10.1.1 SAP实施方法论发展简史 212
10.1.2 SAP过程模型 212
10.1.3 加速SAP 213
10.2 SAP实施方法论 214
10.2.1 实施前阶段 214
10.2.2 实施阶段 216
10.2.3 实施后阶段 218
10.3 ARIS企业建模与SAP业务蓝图 220
10.3.1 ARIS企业建模 220
10.3.2 SAP业务蓝图 223
本章小结 230
问题讨论 230
第11章 中小企业ERP实施方法及案例 231
11.1 中小企业ERP实施方法 232
11.1.1 ERP项目实施前期权衡与准备 232
11.1.2 ERP实施周期管理 238
11.1.3 ERP项目总结与评价 241
11.2 案例分析:从“苦炼”走向光明 242
11.2.1 全民皆兵 242
11.2.2 PDM与ERP集成 244
11.2.3 二次实施 246
11.2.4 信息化的效益在哪里 248
11.2.5 北京铁路信号厂背景介绍 249
本章小结 250
问题讨论 250
第12章 ERP运行管理与效益评估 251
12.1 ERP运行管理 252
12.1.1 企业资源的持续规划 252
12.1.2 ERP运行管理的内容 252
12.1.3 ERP运行管理的组织 255
12.2 ERP持续优化 256
12.2.1 管理持续优化 256
12.2.2 流程持续优化 257
12.2.3 系统持续优化 258
12.3 ERP应用与企业变革 259
12.3.1 企业流程变革 259
12.3.2 组织结构变革 262
12.4 ERP的效益及效益评估 263
12.4.1 ERP的管理效益 263
12.4.2 ERP的直接经济效益 266
12.4.3 ERP的间接经济效益 268
12.4.4 ERP效益评估 270
本章小结 273
问题讨论 273
实 践 篇
第13章 总论 277
13.1 实践数据分析 278
13.1.1 系统功能组织 278
13.1.2 系统运作流程 282
13.1.3 基于系统功能的三流 285
13.2 实践活动分析 291
13.2.1 沙盘实战演练 292
13.2.2 数字化企业构建 293
13.2.3 主流程实践 294
13.3 ERP实践设计 295
13.3.1 企业经营模拟沙盘演练 295
13.3.2 ERP系统初始化实践 296
13.3.3 主流程体验 297
本章小结 298
问题讨论 298
第14章 企业经营沙盘演练 299
14.1 演练背景介绍 300
14.1.1 模拟企业简介 300
14.1.2 企业新管理层组织结构 302
14.1.3 企业初始布局 303
14.2 实践步骤 304
14.2.1 年初经营 304
14.2.2 年中按季度经营 306
14.2.3 年末经营 310
本章小结 313
问题讨论 314
第15章 数字化企业构建 315
15.1 系统管理及基础信息设置 316
15.1.1 系统管理 316
15.1.2 设置共用参数 319
15.1.3 基本信息设置 321
15.2 基础数据设置及期初开账 325
15.2.1 存货管理 325
15.2.2 采购与应付管理 329
15.2.3 生产管理 331
15.2.4 销售与应收管理 333
15.2.5 会计总账与自动分录管理 334
15.2.6 期初开账 338
本章小结 340
问题讨论 341
第16章 主业务流程体验 343
16.1 订单与批次需求计划(LRP) 344
16.1.1 订单录入 344
16.1.2 生成批次需求计划(LRP) 346
16.2 采购与应付管理 349
16.2.1 采购单审核 349
16.2.2 录入进货单 350
16.2.3 制作应付凭单与付款单 351
16.3 生产管理 353
16.3.1 审核工单及录入工单工艺 353
16.3.2 录入投产单及领料单 355
16.3.3 录入转移单 356
16.3.4 录入生产入库单 357
16.4 销售与应收管理 358
16.4.1 录入销货单 358
16.4.2 录入结账单与收款单 359
16.5 期末结账 360
16.5.1 存货月结 360
16.5.2 应收/应付月结 362
16.5.3 自动分录抛转 363
16.5.4 总账月结 364
本章小结 367
问题讨论 367
参考文献 370
展开
序 言
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及应用变迁不断给信息系统的建设者与管理者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例如,以Web 2.0为代表的社会性网络应用的发展深层次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会交往行为以及协作式知识创造的形式,进而被引入企业经营活动中,创造出内部Wiki(Internal Wiki)、预测市场(Prediction Market)等被称为“Enterprise 2.0”的新型应用,为企业知识管理和决策分析提供了更为丰富而强大的手段;以“云计算”(Cloud Computing)为代表的软件和平台服务技术,将IT外包潮流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像电力资源一样便捷易用的IT基础设施和计算能力已成为可能;以数据挖掘为代表的商务智能技术,使得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战略决策、运作管理、精准营销、个性化服务等各个领域发挥出难以想象的巨大威力。对于不断推陈出新的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应用的把握和驾驭能力,已成为现代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生存发展的关键要素。
根据2008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的互联网用户数量已超过2.9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网民规模全球第一。与2000年相比,我国互联网用户的数量增长了12倍。换句话说,在过去的8年间,有2.7亿中国人开始使用互联网。可以说,这样的增长速度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并且可以预期,在今后的数年中,这种令人瞠目的增长速度仍将持续,甚至进一步加快。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互联网的快速渗透推动着中国经济、社会环境大步迈向信息时代。从而,我国“信息化”进程的重心,也从企业生产活动的自动化,转向了全球化、个性化、虚拟化、智能化、社会化环境下的业务创新与管理提升。
长期以来,信息化建设一直是我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国家在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一系列与发展战略相关的文件中充分强调了信息化、网络文化和电子商务的重要性,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力量。《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要能“适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更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模式”,这充分体现出信息化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深远影响,同时也是对新时期信息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在这样的形势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领域的专业人才,只有依靠开阔的视野和前瞻性的思维,才有可能在这迅猛的发展历程中紧跟时代的脚步,并抓住机遇做出开拓性的贡献。另外,信息时代的经营、管理人才以及知识经济环境下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也需要拥有对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影响力的全面认识和充分的领悟,才能在各自的领域之中把握先机。
因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专业教育也面临着持续更新、不断完善的迫切要求。我国信息系统相关专业的教育已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其成效也已初步显现,为我国信息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骨干人才。但我们仍然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作为一个快速更迭、动态演进的学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必须以综合的视角和发展的眼光不断对自身进行调整和丰富。本系列教材的编撰,就是希望能够通过更为系统化的逻辑体系和更具前瞻性的内容组织,帮助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相关领域的学生以及实践者更好地掌握现代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了解技术发展的前沿和行业的最新动态,形成对新现象、新机遇、新挑战的敏锐洞察力。
本系列教材旨在于体系设计上较全面地覆盖新时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的各个知识层面,既包括宏观视角上对信息化相关知识的综合介绍,也包括对信息技术及信息系统应用发展前沿的深入剖析,同时也提供了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建设各项核心任务的系统讲解。此外还对一些重要的信息系统应用形式进行重点讨论。本系列教材主题涵盖信息化概论、信息与知识管理、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商务智能原理与方法、决策支持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组织与检索、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管理系统模拟、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信息系统安全等内容。在编写中注意把握领域知识上的“基础、主流与发展”的关系,体现“管理与技术并重”的领域特征。我们希望,这套系列教材能够成为相关专业学生循序渐进了解和掌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学习材料,同时成为知识经济环境下从业人员及管理者的有益参考资料。
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本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得到了多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在此,我们感谢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及高等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列教材编委会专家们对教材体系设计的指导和建议;感谢教材编写者的大量投入以及所在各单位的大力支持;感谢参与本系列教材研讨和编审的各位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同时,我们对电子工业出版社在本系列教材编辑和出版过程中所做的各项工作深表谢意。
由于时间和水平有限,本系列教材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高等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专业系列教材编委会
2009年1月
前 言
进入21世纪,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加工中心。在这一进程中,国内企业纷纷通过实施信息化战略来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信息化已经成为中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由于管理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使得企业对管理软件的需求快速增长。
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融合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全面集成企业所有资源信息,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和系统化的管理平台。ERP不仅是一个计算机软件,更是一种管理理论和思想,可以帮助管理者充分利用企业的所有资源(包括内部资源和外部市场资源),为企业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创造最优的解决方案,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可以帮助管理者进行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完成企业管理的各种任务。ERP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是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可以合理调配与规划企业资源,最大化地创造企业利润。世界500强企业中有80%的企业都用ERP作为其决策的工具和管理日常工作的平台。从2000年起,中国ERP软件市场由导入期进入快速增长期,在今后的十几年内,ERP软件将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
随着ERP系统在中国企业的普及和应用,企业对ERP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ERP应用技能将成为企业选择人才的重要指标。掌握ERP知识及相关应用技能越来越成为信息时代个人必备的基本素质,目前,ERP复合型人才相对匮乏,企业为了实现管理信息化,急需ERP应用人才。
由于ERP是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企业要想应用ERP并从中获得收益,将是一个复杂的信息技术应用与企业自我变革的过程。无论对企业管理者,还是对信息技术应用人员,这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掌握ERP技术,成为ERP应用人才,不是一日之功。面对信息化建设中对ERP应用人才的需求,面对企业管理者对ERP的兴趣,ERP理论与技术已经成为许多研究单位和大专院校的研究课题,ERP教学也成为经济管理学院各专业、各层次学生教学的重要内容。撰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真正理解ERP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思想,掌握ERP软件的应用技术,并帮助老师进行ERP教学。
本书特色与主要内容如下。
1.内容全面,结构清晰
本书分为四篇,每篇分为四章。相互独立,又密切相关。概述篇,介绍企业、企业管理、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与ERP的关系,ERP的发展过程,ERP体现的管理思想,ERP依托的信息技术;原理篇,主要介绍ERP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与基本功能,包括销售管理、生产管理、采购与库存管理、财务管理;实施篇,采用管理、组织和技术3方面结合的方法分析企业实施和运用ERP的方法,分析实施和运用ERP的经验和教训;实践篇,以ERP沙盘模拟活动为平台,寻找没有集成信息系统支持下的企业经营管理运行方式及存在的问题,以ERP软件为平台,给出使用ERP软件进行企业经营活动的解决方案。
2.循序渐进,前后呼应
本书对整个内容做了精心设计和安排。首先,介绍ERP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学习ERP,学习ERP有什么用。其次,介绍ERP基本原理,介绍ERP具有哪些管理功能,能帮管理者做什么,为什么能实现这些功能。再次,介绍在企业应用ERP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使用什么方式才能避免出差错。最后,提供了不同类型的ERP实验内容,以实践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如何学习和使用ERP。全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介绍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具体实验来理解与掌握前面介绍的内容。
3.理论实践,紧密结合
在使用本书学习时,结合实践篇的实验内容,可完成ERP沙盘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理解什么是企业资源计划,为什么要制订企业资源计划,理解使用ERP规划与管理企业资源的重要性。在ERP沙盘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再进行上机实验,让学生亲自使用ERP软件进行企业管理活动,了解企业信息化的过程,理解什么是数字企业,理解为什么ERP能给企业带来好处。
本书由张真继统一拟订提纲并编写第1章和第5章,邵丽萍对全书统稿并编写第2~4章,刘会齐编写第6~8章,苟娟琼编写第10~12章,常丹编写第14~16章,刘红璐编写第9章和第13章。
作 者
2009年9月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