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绪论
0. 1 微波与天线测量的意义
0. 2 微波与天线测量的特点
0. 3 微波与天线测量的基本任务
0. 4 现代微波测量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第1章 微波信号源
1. 1 概述
1. 1. 1 微波信号源的分类
1. 1. 2 微波信号源的性能指标
1. 2 模拟式微波扫频信号源
1. 2. 1 扫频信号源的基本概念
1. 2. 2 微波扫频信号的产生
1. 2. 3 微波扫频信号源的控制
1. 3 微波合成信号源
1. 3. 1 频率合成的基本概念
1. 3. 2 微波合成扫频信号源
习题
第2章 微波信号频率测量
2. 1 概述
2. 1. 1 频率测量的特点
2. 1. 2 频率测量的方法
2. 2 频率标准
2. 3 电子计数器
2. 3. 1 电子计数器测频原理
2. 3. 2 测频误差分析
2. 4 微波频率测量技术
2. 4. 1 预分频法
2. 4. 2 变频法
2. 4. 3 置换法
2. 4. 4 置换变频法
2. 5 脉冲微波计数器
2. 6 微波计数器的技术特性
2. 6. 1 连续波微波计数器的技术特性
2. 6. 2 脉冲微波计数器的技术性能
习题
第3章 微波信号的功率测量
3. 1 概述
3. 1. 1 功率的基本定义
3. 1. 2 功率的度量单位
3. 1. 3 功率方程
3. 1. 4 微波功率测量的一般电路
3. 1. 5 功率电平的划分
3. 2 微波功率计测量原理
3. 2. 1 测辐射热式功率计
3. 2. 2 热电偶式功率计
3. 2. 3 晶体二极管式功率计
3. 2. 4 改进的功率传感器技术
3. 2. 5 量热式功率计
3. 3 微波大、中功率测量
3. 3. 1 扩展小功率计量程法
3. 3. 2 流体量热计法测量大、中功率
3. 4 微波脉冲功率测量
3. 4. 1 平均功率法
3. 4. 2 镇流电阻积分——微分法
3. 4. 3 峰值检波法
3. 5 微波功率计的主要技术指标
3. 6 微波功率测量误差分析
3. 6. 1 功率探头的误差分析
3. 6. 2 失配误差分析
习题
第4章 微波信号频谱分析
4. 1 概述
4. 2 信号的频谱
4. 2. 1 频谱分析的基本概念
4. 2. 2 周期信号的频谱
4. 2. 3 非周期信号的频谱
4. 2. 4 离散时域信号的频谱
4. 2. 5 快速傅里叶变换
4. 3 频谱分析仪的工作原理
4. 3. 1 早期频谱分析仪的发展
4. 3. 2 FFT频谱分析仪的原理
4. 3. 3 超外差式频谱分析仪的基本原理
4. 3. 4 超外差式频谱分析仪的性能指标
4. 4 现代频谱分析仪的结构
4. 5 频谱分析仪的应用
4. 5. 1 调制测量
4. 5. 2 脉冲参数测量
4. 5. 3 电磁干扰的测量
习题
第5章 微波噪声测量
5. 1 概述
5. 1. 1 噪声的基本概念
5. 1. 2 线性网络噪声特性的表征
5. 1. 3 Y系数方程
5. 2 噪声发生器
5. 2. 1 饱和二极管噪声发生器
5. 2. 2 气体放电管噪声发生器
5. 2. 3 固态噪声发生器
5. 3 噪声系数测量方法
5. 3. 1 Y系数法
5. 3. 2 连续波法
5. 3. 3 噪声系数测量仪器
5. 4 相位噪声测量
5. 4. 1 相位噪声的基本概念
5. 4. 2 相位噪声的测量方法
5. 4. 3 相位噪声的测量仪器
习题
第6章 微波网络散射参数测量
6. 1 概述
6. 2 微波网络的散射参数
6. 2. 1 散射参数的定义
6. 2. 2 描述网络反射特性的相关术语
6. 2. 3 描述网络传输特性的相关术语
6. 3 测量线法测量微波网络的散射参数
6. 3. 1 测量线的基本结构及测量线测量系统的组成
6. 3. 2 测量线测量反射参数
6. 3. 3 测量线测量传输参数
6. 4 微波网络分析仪原理与应用
6. 4. 1 反射计工作原理
6. 4. 2 标量网络分析仪
6. 4. 3 矢量网络分析仪
6. 4. 4 微波矢量网络分析仪的应用
6. 5 六端口测量技术简介
6. 5. 1 六端口测量原理
6. 5. 2 六端口测量网络参数原理
习题
第7章 时域法测量微波阻抗与网络参数
7. 1 概述
7. 2 反射参数的时域测量
7. 2. 1 基本原理
7. 2. 2 显示波形与待测负载的关系
7. 2. 3 距离分辨力
7. 3 传输参数的时域测量
7. 3. 1 基本原理
7. 3. 2 双端口互易网络S参数的时域测量
7. 4 时域自动网络分析仪(TDANA)介绍
7. 4. 1 时域—频域变换的一般理论
7. 4. 2 时域网络特性的频域表示式
7. 4. 3 时域自动网络分析仪原理
7. 5 网络分析仪的时域测量
7. 5. 1 网络分析仪时域测量的基本理论
7. 5. 2 网络分析仪的时域测量模式
7. 5. 3 网络分析仪的时域反射和传输测量
习题
第8章 天线测量
8. 1 概述
8. 2 天线测试场
8. 2. 1 反射测试场
8. 2. 2 自由空间测试场
8. 2. 3 紧缩场
8. 2. 4 近场测量技术
8. 3 天线方向图测量
8. 3. 1 概述
8. 3. 2 方向图的测量方法
8. 4 天线增益测量
8. 4. 1 概述
8. 4. 2 天线增益的测量方法
8. 5 天线极化测量
8. 5. 1 概述
8. 5. 2 天线极化的测量方法
8. 6 天线测量设备
习题
第9章 雷达散射截面测量
9. 1 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
9. 2 雷达散射截面测量目的及分类
9. 2. 1 雷达散射截面测量目的
9. 2. 2 雷达散射截面测量分类
9. 3 雷达散射截面测量方法
9. 3. 1 典型雷达散射截面测量系统
9. 3. 2 单极化测量误差模型及校准方法
9. 3. 3 全极化测量误差模型及校准方法
9. 4 影响雷达散射截面测量精度的几个因素
9. 4. 1 入射波的影响
9. 4. 2 背景噪声的影响
9. 4. 3 目标支架的影响
9. 4. 4 目标与地面间干涉的影响
习题
第10章 自动测试系统与虚拟仪器
10. 1 自动测试系统
10. 1. 1 自动测试系统的概念与组成
10. 1. 2 自动测试系统的应用范围
10. 1. 3 自动测试系统的发展概况
10. 1. 4 自动测试设备
10. 1. 5 测试程序集
10. 2 虚拟仪器
10. 2. 1 虚拟仪器的概念
10. 2. 2 虚拟仪器的优点
10. 2. 3 组建虚拟仪器的基本方法
10. 2. 4 虚拟仪器编程语言
10. 2. 5 基于Web的虚拟仪器
10. 3 常用仪器程控总线
10. 3. 1 GPIB总线
10. 3. 2 VXI总线
10. 3. 3 PXI总线
习题
参考文献
展开
前 言
《现代微波与天线测量技术》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这门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现代微波测量的基础理论和微波测量仪器的原理与应用,在科学实验或生产实践中能制定先进的测试方案,合理选用测量仪器,正确处理测量数据,培养学生实验和工程应用的方法和技能。
本教材的主要内容是微波信号参数测量和天线参数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内容有:微波信号源;微波信号频率测量;微波信号的功率测量;微波信号频谱分析;微波噪声测量;微波网络散射参数测量;时域法测量微波阻抗与网络参数;天线测量;雷达散射截面测量;自动测试系统与虚拟仪器。由于微波与天线测量技术综合应用了电子、计算机、通信、控制等技术,因此在内容安排上注意经典测试理论与现代测试方法相结合、传统测试技术与最新的信息科学技术相结合,如测试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的自动测试系统技术、测试与软件和信息处理相结合的虚拟仪器。同时,与其他相关课程内容(如模拟数字电路、信号和系统、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通信与控制、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天线原理等)的处理上,充分体现出它们的有机联系和综合应用。本书对测量原理的讲解力求深入浅出,突出基本概念;对测量方法的讨论侧重于比较、总结,突出实用性;对误差分析力求避免繁琐的数学推导,突出对公式的理解和具体应用。本书内容丰富,叙述精炼,注重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经典内容与最新前沿动态的结合,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本教材的教学参考学时数为40~60学时,在实际授课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内容进行选取。使用本教材时应加强实践环节,需要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可由学生自拟实验方案,开出若干实验选题或开放性实验,以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生产和科研实践中微波测量问题的能力。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参考、引用了同类教材的相关内容,参考引用了同行们的部分科研成果,参考了美国安捷伦公司、德国R&S公司的有关技术资料和其他相关技术资料,除在参考文献列出外,在此向这些书刊资料的作者和科研成果的同行们致以深深的感谢。
本教材由戴晴编写了绪论、第1、2、3、4、5、8章并负责统稿全书,黄纪军编写了第6、7章,莫锦军编写了第9、10章。感谢毛俊杰教授和刘克诚教授审稿了全书,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感谢梁晓冰、谢操、郝瀚、陈琦做了大量的文字录入和绘图工作。在编写和出版本书的过程中,得到了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得到了高吉祥教授和责任编辑陈晓莉女士热情地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错漏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08年5月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