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前言
一、人类起源(20万年前—公元前3500年)
20 其重要性堪比哥伦布航行至美洲大陆或阿波罗11号登上月球
人类最早到达澳洲大陆
22 一切如此美丽,如此新鲜
阿尔塔米拉岩洞壁画
28 冰河时代末期发生的事件奠定了如今欧洲的根基
“大冻结”时期
30 一个伟大的文明在安纳托利亚平原上诞生了
恰塔霍裕克定居
二、古代文明(公元前6000年—公元500年)
36 为这片土地带来正义的统治
《汉谟拉比法典》
38 十里八方永世匍匐于他的足下
阿布辛贝神庙
40 执取乃苦痛之源
乔达摩·悉达多宣扬佛教
42 关于古希腊土地上曾存在画图记事的证明
克诺索斯王宫
44 和平年代,儿子安葬父亲;战争年代,却是父亲安葬儿子
希波战争
46 政权掌握在多数人手中,而非少数人手中
雅典民主政治
52 只要有心尝试,世上便没有不可能之事
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战
54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始皇帝统一中国
58 就这样,暴君全部灭亡
恺撒大帝遇刺
66 以此徽号,汝必胜之
米尔维安大桥战役
68 这座曾经征服了整个世界的城市已然为人所征服
罗马之劫
70 延伸事件
三、中世纪世界(500—1492年)
76 谋求扩张帝国,使之更为辉煌
贝利萨留斯收复罗马
78 真理已经到来,谬误已然消散
穆罕默德领受天启
82 一位能够令这个基督教国家在其庇荫下和平发展的统治者
查理曼的加冕
84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安史之乱
86 灵魂的奔涌,智慧的觉醒
巴格达的建立
94 不列颠从未经历过这般恐怖的事情
维京人突袭林迪斯法恩
96 皇帝与教皇的竞争
叙任权斗争
98 一个注定要主宰国家的人
源赖朝成为幕府大将军
100 王国所有臣民皆应享有上述所有自由、权利与许可
《大宪章》的签订
102 就武力、土地与财富而言,他无疑是有史以来最强大的人
元朝的统治
104 我所讲述的尚不及我见闻的二分之一,因为我知道,没有人会相信我说的话
马可·波罗抵达上都
106 巨人的杰作
吴哥窟的建造
110 每一名宫廷贵族与皇室官员都收到了他送上的大把黄金
曼萨·穆萨赴麦加朝觐
112 让太阳饮下敌人的鲜血
特诺奇提特兰的建立
118 几乎每十人中便有一人死于这场瘟疫
欧洲黑死病的暴发
120 受命代兴,或禅或继
朱元璋建立明朝
128 铲除我们的敌人
格拉纳达的陷落
130 寡人不久前创造了二十八个字母
全新文字的引入
132 延伸事件
四、近代早期(1420—1795年)
138 当这座城市覆灭的时候,我也将与其一同覆灭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142 跟随着太阳的光芒,我们离开了旧世界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抵达美洲大陆
148 这条线应被视为永恒的标记与束缚
《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
152 古人从未筑起过这般高大的建筑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开端
156 战争已与从前大不相同
卡斯蒂永战役
158 他们同我们就像是黑夜与白昼
哥伦布大交换
160 我的良知为上帝之道所俘虏
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
164 他在波希米亚发起战争,征服了那个地方,迫使那里的人信仰自己的宗教
布拉格掷出窗外事件
170 皇权是反叛之心的纠正之法
阿克巴大帝的征战
172 他们怀揣着厚望与热忱
“五月花”号的远航
174 我们要将他的头颅连同皇冠一起砍下
查理一世被处决
176 种植园的存在全然依赖黑奴的供应
英国皇家非洲贸易公司的成立
180 每一个角落都有人在谈论股票
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的成立
184 即便取得了胜利,也要仔细绑好头盔上的带子
关原合战
186 以夷制夷
三藩之乱
188 我在这部著作中将数学研究得极为深入,你甚至可以将其视作哲学
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89 走到人类所能到达的最远处
库克船长的航行
190 我即国家
路易十四的专制统治
191 不要忘记你们的大炮,它们是捍卫王权的最佳武器
魁北克战役
192 汇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所有知识
狄德罗发表《百科全书》
196 我建起圣彼得堡这扇窗,让欧洲的光芒照耀进来
圣彼得堡的建立
198 延伸事件
五、变革中的社会(1776—1914年)
204 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独立宣言》的签署
208 陛下,这是一场革命
攻占巴士底狱
214 我定要将欧洲的所有民族合为一个民族,令巴黎成为整个世界的首都
滑铁卢战役
216 让我们抛却恐惧,奠定美国自由的基石,迟疑便等同于灭亡
玻利瓦尔建立大哥伦比亚
220 没有干劲的人生会令人悔恨
斯蒂芬森的“火箭号”投入使用
226 你可以选择视而不见,但你永远无法再说你并不知情
《废除奴隶贸易法案》
228 社会一分为二
1848年欧洲革命
230 这一规划将会带来巨大的回报
苏伊士运河的修筑
236 无数最美丽也最奇妙的生物已经经历或正在经历着演化
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238 让我们拿起武器,为同胞而战
千人军远征
242 这些充斥着死亡与哀痛的悲伤场景,究竟何时才能终结?
勒克瑙围攻战
243 自上而下地废除农奴制,总归要好过等到有一天农奴自下而上地将其推翻
俄国解放农奴
244 令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葛底斯堡演说
248 扩张这片大陆即是我们的昭昭天命
加利福尼亚淘金热
250 美国是上帝的熔炉,一个巨大的熔炉
埃利斯岛正式开放
252 富国强兵
明治维新
254 手握乾坤杀伐权,斩邪留正解民悬
第二次鸦片战争
256 我应该嫉妒埃菲尔铁塔,它比我还要有名
埃菲尔铁塔正式开放
258 如果我有能力,我定要吞并其他星球
柏林会议
260 我的人民将会了解民主的原则、真理的决定,以及科学的教诲
青年土耳其革命
262 要行动,不要空话
艾米丽·戴维森之死
264 延伸事件
六、当今世界(1914年至今)
270 你常希望自己已经不在人世
巴雪戴尔战役
276 假如我们不趁现在夺取政权,历史将不会原谅我们
十月革命
280 这不是和平,这是一场历时二十年的休战
《凡尔赛和约》
281 只有愚蠢之人才会对美国的经济前景失去信心
华尔街股市大崩盘
284 事实上,人类已经厌倦了自由
国会纵火案
286 战争一旦打响,对错便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胜利
纳粹入侵波兰
294 犹太人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
万湖会议
296 我们需要的只有飞行与睡眠
柏林空运
298 当午夜钟声敲响、世人皆在沉睡时,印度将在新生与自由中觉醒
印度独立与印巴分治
302 我们的国家将定名为以色列
以色列的建立
304 你们深爱的祖国加纳已经获得了永远的自由
恩克鲁玛为加纳赢得独立
308 我们相互瞪视着,而我觉得刚刚是对方先眨眼了
古巴导弹危机
310 全世界的人都在指着那颗卫星
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311 我有一个梦想
华盛顿大游行
312 我绝不会丢掉越南
北部湾事件
314 革命不是玫瑰花床
猪湾事件
316 我们将用自己的鲜血与力量捍卫它,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苏伊士运河危机
322 铁幕已经拉开
柏林墙的倒塌
324 一切权力皆属于人民
1968年巴黎学生起义
325 永远,永远,永远不会重演
纳尔逊·曼德拉获释
326 创造出一个不堪忍受的局面,令人惶惶不安,全然看不到未来生存的希望
萨拉热窝围城战
327 今天,我们的同胞、我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是我们的自由都遭受了攻击
“9·11”恐怖袭击
328 你可以通过自己浏览的内容影响整个世界
世界上第一个网站正式上线
330 一场始于美国信贷市场的危机已然将世界金融体系带到了崩溃的边缘
全球金融危机
334 这是一个关乎我们整个人类大家庭的日子
全球人口超过80亿
340 延伸事件
342 词汇表
344 原著索引
351 引文出处
352 致谢
展开
前言
历史的终极目标是让人类了解自己。以20世纪历史学家R.G.科林伍德的话来说,“历史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告诉我们人类都做了些什么,也能够借此来让我们知道自己究竟是谁”。没有历史,我们永远也无法体悟自己的一生。
历史本身也拥有一段历史。自远古时代开始,所有社会,无论是否已经出现文字,都会以故事的形式将自己的起源和过去传承下去。这些故事大多富于想象,围绕着诸神或英雄的事迹而展开。那些最早拥有文字记载的文明也会记录下统治者的作为,并将其镌刻在泥板或宫殿与寺庙的墙壁之上。然而,这些古代社会最初并未试图系统化地探寻历史的真相,也没有对那些真正发生的事件与神话传说中记载的故事加以区分。
古代历史叙事
最早通过搜集、解读证据的方式探索过去的人是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斯。“历史”(History)一词便是希罗多德最先使用的,在希腊语中是“探寻”的意思。希罗多德的作品中仍旧融合了许多神话,而修昔底德斯对于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记述更加符合现代历史研究的标准。这些文字来源于对战争见证者的访谈,并且作者未将这一系列事件视作诸神的所作所为,而是将其归为人力所为。
修昔底德斯创造出了一种最为经久的历史形式,即对于战争、政治冲突、外交及决策的详细记录。后来,古罗马在地中海世界的崛起促使历史学家创造出了另一种更具普适性的体裁,以记叙“我们是如何走到今时今地的”。古希腊历史学家波利比奥斯(公元前200—公元前118年)与古罗马历史学家李维(公元前59—公元17年) 都致力于记录古罗马的崛起,这样“恢宏的图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跨越了漫长岁月的一系列事件。尽管二人只对古罗马世界进行了探索,但这却是“通史”的开端。这样的历史试图以故事的形式自最早的起源出发,一直描绘至当下的事件,目的便是赋予过去不言自明的目标与方向。
同一时期,中国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公元前145—?)也进行着相似的活动,他试图追溯中国自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汉武帝(公元前141—公元前87年在位)为止数千年的历史。
道德与沉思
古时候的历史学家除利用历史记叙来对事件加以解读外,还会将历史视为道德与沉思的来源。例如,李维与塔西佗(56—117年) 创作的历史文献,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便是为了检视英雄与恶人的所作所为,反思帝王与将领品格中的优势和劣势,为品行端正之人树立可借鉴的榜样或是可引以为戒的典型。这始终是历史的作用之一。法国编年史作家让·傅华萨(1337— 1405年)曾表示,自己记录下百年战争(1337—1453年)中骑士们的英勇事迹,“是为了令那些勇敢的人受到他们的激励,效仿他们的作为”。如今,人们对于林肯、甘地或马丁·路德·金等人的历史研究也发挥着同样的作用。
“黑暗时代”
罗马帝国后期基督教的崛起, 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历史观。基督徒逐渐开始将历史事件视作神的眷顾或上帝的旨意。很少有人还会抱有怀疑态度对真实发生的事件进行探索,大多数人会理所当然地将那些神迹与殉道故事视作事实。而阿拉伯历史学家伊本·赫勒敦(1332—1406年)对当时人们不经鉴别便盲目相信那些无法证实的荒唐事件的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然而,无论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其历史学家的编年史作在厚重程度上远比不上中国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这部作品记述了中国跨越近1400年的历史,篇幅长达294卷。
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
虽然其他文明书写历史的传统具有毋庸置疑的价值,但现代史学是在西欧逐渐演化而成的。文艺复兴运动起源于15世纪的意大利, 后传播至整个欧洲,直到16世纪末仍对许多领域具有影响力。这一运动便是围绕着人们对于过去的再发现展开的。文艺复兴中的思想家从古典时代的建筑、哲学、政治及军事策略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充足的灵感。此外,该运动中的人文主义学者也将历史视为其崭新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科目,而搜寻文物古迹、古币及古碑文藏品的文物工作者也成为精英阶级中的一员。同一时期, 印刷的普及也开始令越来越多的人逐渐了解历史。
启蒙运动
到了18世纪,欧洲的历史研究方法(通过批判及比对史料等方式查明历史事实)已经趋于成熟。欧洲思想家普遍认为,历史可被大致分割为三个阶段:古代、中世纪和现代。这样的划分方式从根本上看是一种价值判断,其中,受教会支配的中世纪是一段以非理性、未开化为特征的时期,并成为庄严的古代文明与现代的欧洲新兴理性世界之间的分割点。启蒙运动时期哲学家的历史著作嘲弄了过去的愚蠢与荒唐。
浪漫主义精神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8世纪横扫整个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该运动从过去与当下的差异中发现了其固有的价值。浪漫主义者自中世纪汲取灵感,而浪漫主义历史学家也并未像前人那样,将过去视作对现代世界的铺垫,而是极富想象力地试图潜入以前时代的灵魂中, 这大多与民族主义有关。德国浪漫主义思想家约翰·哥特弗雷德.赫尔德(1744—1803年)便试图自历史中搜寻民族身份的根源与真正的“德国精神”。19世纪,随着民族主义逐渐在欧洲站稳脚跟,许多历史文献也变成对民族特性和民族英雄的赞扬,与其说是历史,不如说是在创造神话故事。就像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旗与国歌一样,各民族同样希望能够拥有一段属于自己的神圣英雄史。
“宏大叙事”
19世纪,历史开始变得越发重要,甚至呈现出主宰未来的趋势。欧洲文明妄自尊大地将自己视为一切历史进程发展的目标,其历史文献也以类似的措辞记述着过去。德国哲学家格奥尔格·黑格尔(1770—1831年)以普鲁士邦国的覆灭为节点,清晰地描绘出了一幅宏大的历史发展画卷。后来,卡尔·马克思(1818—1883年)在黑格尔体系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的理论。在他看来,经济增长这一引发了各阶级之间矛盾冲突的社会因素,终有一日会使权力自资产阶级手中转移至无产阶级手中,而资本主义世界也会因其自身的内部矛盾而崩塌。
同其他领域的知识一样,历史也在19世纪经历了专业化的过程,并自此成为一门学术学科。学术历史渴望获得同科学一般的地位,还宣称要以堆砌“事实”为目标而发展。严肃历史(通常依赖经济数据)与诸如儒勒·米什莱(1798—1874年)和托马斯·麦考莱(1800—1859年)等广受欢迎的历史学家笔下那些趣味横生的文学作品之间开始出现分歧。
社会历史的崛起
20世纪以前,历史的主题总是围绕着国王、王后、首相、总统和将领展开;然而,20世纪之后,历史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平凡人的人生,而更为深入的调查也令人们逐渐看到他们在历史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一些历史学家(最初是法国的历史学家)开始摒弃一切“重大历史事件”,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以及普通人的生活、信仰和精神面貌。
欧洲中心主义历史观
直到20世纪后半段之前,多数世界史仍是西方文明的胜利故事。这些记述并非都是持乐观态度的;无数预言家曾预告了衰落与灭亡。然而,这无疑意味着历史(从本质上看)一直以来都是由欧洲和其远方的分支书写而成的。
后殖民时期的修正主义
后殖民时期与后现代主义世界需要我们从多种社会身份认同出发,讲述各自的故事,留存多样的历史。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视线投注在黑人历史、女性历史、同性历史,以及亚洲人、非洲人或美国原住民讲述的历史上。这时,社会中的边缘人与那些受到压迫的人逐渐成为历史的“施事者”,而非被动的受害人。
一股修正主义风潮推翻了西方教科书中常常出现的世界史,尽管在大多数时候,这些推翻了原版本的人也并未提出什么能够为人们所接受的新版本。举个例子,我们可以从人们对于1992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首次航行至美洲大陆500周年纪念日”的态度中看出修正主义风潮所引发的困惑。若是放在过去,美国人必定会在这样的日子里大张旗鼓地庆贺一番;然而这一次,民众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认可中多少带了点羞愧,更不必说还有 很多人根本就不觉得这是什么值得称赞和庆祝的事情。人们不再确定自己在应对传统历史时应该持有怎样的看法,也不知道应当怎样看待历史中的伟人以及那些开创了新纪元的大事件。
21世纪的历史观
我们希望能够将具体的历史瞬间或事件打造成一扇通往过去某些特定领域的窗,令广大读者掌握世界历史的概况。为迎合当前时代人们所关注的重点问题,本书反思了历史长河之中人口增长、气候变化及环境保护等重要问题在长远意义上的重要性。同时,它也触及了传统意义上人们所关注的历史问题,如英国《大宪章》的签署、黑死病的蔓延,以及美国内战的爆发。
本书记叙从人类的起源和史前纪元出发,跨越不同历史时期,直至今日的事件。当然,各个时期之间其实并不存在什么明确的时间节点,而当日期上有所重叠的时候,你便可以到与该事件在思想层面上最为一致的时代中找到相应的词条。
正如书中所体现的那样,历史是一个过程,而非一连串相互独立的事件。我们只能猜测自己如今正在经历的这些事情将对未来的历史产生怎样的影响。没有哪个身处21世纪初期的人可以说自己能够全然了解历史的意义。然而,历史始终是一门最为基础的学科。正如诗人亚历山大·蒲柏所说的那样:“想要了解人类,就要先了解人。”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