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信教育资源网
区块链去中心化指数研究——计算方法、技术及其数字经济意义
作   译   者:谢涛 出 版 日 期:2022-06-01
出   版   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维   护   人:章海涛 
书   代   号:TP435060 I S B N:9787121435065

图书简介:

如何通过量化工具并引入去中心化指数概念和计算方法,以评估区块链网络去中心化水平,成为当务之急。本书针对区块链网络基本特征——去中心化的量化评估问题,提出去中心化指数概念,并对其计算方法与评估技术开展研究,最后分析了去中心化指数的数字经济学意义。本书从现存数字经济模式问题、区块链经济学基础、罗尔斯正义原则和区块链经济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展开分析,提出可以客观定量评估区块链网络公平性、安全性和共识性程度的去中心化指数;针对区块链网络存在的三角困难问题介绍我们提出的系列原创性解决方案,提出可以对这些解决方案的先进性进行量化评估的区块链三角指数,包括去中心化指数;分别从去中心化指数的定义、研究方法、指数公式推导和指数的具体计算方法等方面阐述了区块链去中心化指数,对区块链去中心化指数开展实证分析,并发现重要的区块链网络参数与市场参数的相关性。此外,阐释了去中心化指数的价值与意义。本书团队构建的网站不仅属于本书部分技术实践内容,还可以为读者和区块链行业提供评估服务。
您的专属联系人更多
关注 评论(0) 分享
配套资源 图书内容 样章/电子教材 图书评价
  • 配 套 资 源

    本书资源

    本书暂无资源

    会员上传本书资源

  • 图 书 内 容

    内容简介

    如何通过量化工具并引入去中心化指数概念和计算方法,以评估区块链网络去中心化水平,成为当务之急。本书针对区块链网络基本特征——去中心化的量化评估问题,提出去中心化指数概念,并对其计算方法与评估技术开展研究,最后分析了去中心化指数的数字经济学意义。本书从现存数字经济模式问题、区块链经济学基础、罗尔斯正义原则和区块链经济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展开分析,提出可以客观定量评估区块链网络公平性、安全性和共识性程度的去中心化指数;针对区块链网络存在的三角困难问题介绍我们提出的系列原创性解决方案,提出可以对这些解决方案的先进性进行量化评估的区块链三角指数,包括去中心化指数;分别从去中心化指数的定义、研究方法、指数公式推导和指数的具体计算方法等方面阐述了区块链去中心化指数,对区块链去中心化指数开展实证分析,并发现重要的区块链网络参数与市场参数的相关性。此外,阐释了去中心化指数的价值与意义。本书团队构建的网站不仅属于本书部分技术实践内容,还可以为读者和区块链行业提供评估服务。

    图书详情

    ISBN:9787121435065
    开 本:16(185*260)
    页 数:180
    字 数:273

    本书目录

    目  录
    
    第1章  区块链经济学	1
    1.1  数字经济学	2
    1.1.1  数字经济	2
    1.1.2  数字经济学	6
    1.2  区块链经济学	10
    1.2.1  资本主义的宿命——垄断	10
    1.2.2  分布式资本主义与区块链经济学	11
    1.2.3  区块链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14
    1.2.4  区块链经济学的目标	17
    1.2.5  区块链经济学的问题	19
    1.3  区块链在数字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26
    1.4  社会发展指数与经济指数	27
    1.4.1  社会发展指数	27
    1.4.2  莫里斯社会发展指数	31
    1.4.3  经济指数	36
    1.5  区块链经济公平性评估标准——去中心化指数	39
    参考文献	42
    第2章  区块链网络瓶颈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43
    2.1  区块链技术的历史和现状	44
    2.2  区块链共识机制的安全问题	48
    2.2.1  PoW机制的安全脆弱点	49
    2.2.2  PoS机制的安全脆弱点	50
    2.2.3  分布式系统一致性BFT协议的安全性	54
    2.3  公平、安全、稳定、节能的工作量证明算法: 智能计算成果量证明	55
    2.4  关联约束随机幻方构造PoI证明算法	59
    2.5  异步并发自适应图链账本共识协议设计——共识协议扩容	63
    2.6  基于图链账本分片的跨链共识机制——分片扩容	65
    2.6.1  基于分片的共识协议	65
    2.6.2  区块链跨链机制	66
    2.6.3  图链账本跨链分片机制	67
    2.7  分层共识证明区块链网络体系结构——分层扩容	68
    2.7.1  区块链网络分层	69
    2.7.2  全节点功能一分为二	70
    2.8  可扩展的分层分片高性能区块链网络体系结构——复合扩容	72
    2.9  区块链二级身份结构及其去中心化交易与监管/仲裁模型	73
    2.10  区块链网络三角困难问题的定量评估	77
    参考文献	79
    第3章  区块链去中心化指数	84
    3.1  基尼系数	85
    3.2  去中心化指数	86
    3.2.1  去中心化指数的定义	86
    3.2.2  去中心化指数的研究方法	87
    3.2.3  去中心化指数的推导	87
    3.2.4  去中心化指数的具体计算	89
    3.3  区块链去中心化指数的技术价值	93
    3.3.1  区块链去中心化指数的研究目标	93
    3.3.2  区块链去中心化指数的研究价值	93
    参考文献	94
    第4章  去中心化指数实证分析	96
    4.1  当前主流区块链去中心化指数分析	97
    4.1.1  比特币(公共区块链)当前去中心化指数	97
    4.1.2  以太坊(公共区块链)当前去中心化指数	99
    4.1.3  莱特币(公共区块链)当前去中心化指数	100
    4.1.4  EOS(联盟链)当前去中心化指数	101
    4.2  狭义去中心化指数	105
    4.3  去中心化指数历史趋势	106
    4.3.1  去中心化指数历史趋势	106
    4.3.2  链内去中心化指数	109
    4.4  去中心化指数与其他参数关联分析	111
    4.4.1  去中心化指数增长率	111
    4.4.2  去中心化指数与市场相关指标关联分析	114
    4.4.3  去中心化指数与网络相关指标关联分析	118
    4.4.4  不同数字货币间的去中心化指数关联度分析	123
    4.5  实证结果分析	125
    4.5.1  去中心化程度	125
    4.5.2  去中心化趋势	125
    4.5.3  去中心化指数关联分析	126
    4.5.4  关键时间节点去中心化指数分析	127
    参考文献	129
    第5章  去中心化指数的价值和意义	130
    5.1  区块链去中心化指数的价值	131
    5.2  定期发布区块链网络去中心化指数	132
    5.3  去中心化指数引导区块链经济健康发展	133
    5.4  去中心化指数引导数字资产向安全的高价值网络转移	137
    第6章  去中心化指数的改进	141
    6.1  去中心化指数的小结	142
    6.2  去中心化指数的局限和改进	142
    附录A  去中心化指数网站使用说明	144
    附录B  区块链数据科学研究参考来源	149
    后记	159
    
    展开

    前     言

    前  言
    ——对区块链网络去中心化指数的经济史解读
    区块链网络去中心化指数,不但对区块链网络经济和行业监管具有旗帜鲜明的指导意义,而且具有深厚的人文历史和经济史内涵。这里要回顾和阐述的是为什么人类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发生了去中心化到中心化再回归去中心化的变迁过程。区块链的真正历史地位在于为信息社会提供了实现去中心化运行的思想原则和技术工具。
    (一)
    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社会。直到今天,没有农业社会的农业仍然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也是第一产业中的最重要的经济部门。农业社会的农业属于传统农业,不论是中国家庭式的传统农业,还是西欧封建庄园制的传统农业,都属于自然经济或者自给自足经济,都可以概括为5个长期性特征:① 农业技术长期不变,技术资源以基于世代积累的经验和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② 农业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长期处于均衡状态;③ 农产品劳动生产率长期低下,过度依赖有限的自然条件;④ 农业基于家庭内部分工的劳动模式长期不变;⑤ 农业生产方式长期稳定。
    事实上,传统农业社会的核心特征是:家庭成为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元,支持去中心化的农业生产要素组合、投入产出和市场交易,即使主流的货币市场行为,也是民间主导的去中心化模式。所以,建立在传统农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和政治体系不可避免始于去中心化。在中国,长达近8个世纪的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是第一个跨氏族的族群国家,其政治架构就是去中心化的诸侯封建体制。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长期处于“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政权更替之中,是一个去中心化和中心化的循环迭代过程。中心化的极端状态就是秦帝国的中央集权制度。但是,政治上的高度集权一般意味着社会衰落的开始,于是集权和衰落便成为一个铜币的两面。古希腊城邦国家也提供了近似的历史现象。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在小亚细亚西海岸和希腊各地,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构成古希腊城邦,创造了辉煌的古希腊文明。最重要的两个城邦就是雅典和斯巴达。但是,因为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这些城邦被纳入中央集权管辖,丧失了政治独立,瓦解了公民集体,导致古希腊文明终结。
    概括地说,在传统农业时代,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高度去中心化,而政权治理是周期式去中心化。
    (二)
    18世纪60年代,英格兰中部地区开始成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工业革命的标志性事件是瓦特蒸汽机的发明和推广,引发了包括煤炭、铁和钢在内的能源和材料的技术革命,实现了机器取代人力、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的生产方式转型。英国是最早开始工业革命也是最早结束工业革命的国家。工业革命从英国传播到欧洲大陆,19世纪进入北美,最后进入亚洲。
    现在要讨论的是,工业时代的去中心化和中心化是以怎样的模式发展和演变的?在工业生产领域,厂家拥有产品设计与制造的绝对权力,通过机器生产、产品标准和规格化,实现同质性规模生产和规模效益,形成供给方规模经济。唯有如此才能降低产品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由此派生的工厂和生产线模式导致了生产活动的中心化,甚至高度中心化。生产规模的扩大,意味着需要更为强化的中心化。工业时代的经济组织通常采用公司制(corporation),实行自上而下的层级结构,股东控制的董事会是决策中心。商业领域经历了从古典自由竞争到垄断和寡头的转变,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去中心化与中心化的博弈过程。
    工业时代的社会和政治领域的主流模式是多党制,大众民主政治取代精英民主政治。但是,大工业也可以与计划经济制度有效结合,并导致国家和政府权力的极端膨胀,以致霍布斯描述的《利维坦》最终成为现实。
    总之,工业革命以来,去中心化和中心化进入交叉互动的历史阶段。这样的情况在世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或地区)都得到了充分展现。
    (三)
    197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1919—2011)出版《后工业社会》一书,提出和阐述了“后工业社会”概念。工业社会是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减少,能源代替体力,依靠技术和机器从事大规模生产的社会,其经济主要由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等部门构成。后工业社会是工业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产物,人类依赖的是知识和信息,致力于发展服务业。后工业社会又被称为“知识社会”。事实上,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开始进入“后工业社会”。20世纪80年代,伴随信息技术革命和互联网的兴起,人们意识到“后工业社会”不仅是“知识社会”,更是“信息社会”。
    因此,“后工业社会”概念已经过时。不管农业社会还是工业社会,信息社会都与之存在明显的差别。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基于物质资源的物质生产。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知识成为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与物质一起构成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资源,其中信息处于主导地位,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活动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简言之,信息社会的是以信息经济为基础的,而信息经济由信息技术驱动。
    为此,我们需要认知信息的性质和特征。信息论的奠基人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1916—2001)提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控制论创始人维纳(Norbert Wiener,1894—1964)认为,“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使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互相交换的内容和名称。”不论如何定义信息,信息资源、信息采集和加工的多样性,以及非标准化、信息的指数增长模式、信息供给和需求的结构性失衡等特征,决定了信息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去中心化,与中心化不具有天然的关联性。从宏观角度,信息社会愈加成熟和发达,去中心化需求和程度就愈高,建立信息垄断系统就愈加困难。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信息社会发展与互联网演变紧密融合,信息社会与互联网社会几乎成为同一概念。
    2005年,新闻工作者出身的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L. Friedman)撰写的《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一书出版。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在“超级连接”(Hyper-connected)的世界,每个角落、每个人都被织进一张越来越紧密联系的网络。全球几十亿进入互联网的个人突然拥有了惊人的力量,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沟通、竞争与合作,并且重要的是,不只存在于国家之间、企业之间。个体的影响力被成倍放大,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世界就是一个“扁平世界”。
    在一个因为网络伸展而不断扩张的“扁平世界”,在“梅特卡夫定律”(Metcalfe's law)的作用下,社会和世界将不断强化去中心化倾向。
    (四)
    如果从理想主义出发,在进入信息技术时代后,人们的理想是建设一个具有对等身份的去中心化的自由互联网络,削弱各种形式的强权、集权和垄断,找回个体的自由与权利,改善社会资源和财富分配。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信息化、网络化和全球化强化了资本的力量,互联网甚至发生背离初衷的“异化”。这是因为,互联网协议只是一种通信协议,节点之间不具有博弈均衡机制,因而很快发展为充满信息霸权主义的中心化的信息服务网络,互联网出现了不对称的隐私利用、平台垄断与数据信任等不公平、不公正问题和日益严重的网络安全问题。互联网时代的危机终于爆发,并导致破坏性后果。
    第一个标志性事件是互联网泡沫的破裂。NASDAQ指数从1999年10月的2700点爆炸性涨到2000年3月10日的5048.62点。3月15日,数天内跌到4580点,损失将近900点。
    第二个标志性事件是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股市暴跌,资本外逃,金融机构大量破产倒闭,官方储备大量减少,货币大幅度贬值和通胀,以及普遍的偿债困难。
    这两次事件都造成了民众财富不可估量的损失。
    正是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关键时刻,2008年11月1日,署名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的文章《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在P2P foundation网站上发布,比特币就此问世。2009年1月3日,比特币创世区块诞生,这是重要的历史拐点。因为比特币是去中心化的货币形态,比特币去中心化的技术保障是区块链。从此,区块链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去第三方(中间方)、去信任、匿名、透明、开放、可追溯、分布式和不可篡改等特点。但是,区块链网络的本质技术特征是去中心化,否则区块链网络的其他特点都将成为无源之水,不可能是独立、安全、可靠的存在。也就是说,区块链提供了实现去中心化的技术支持,区块链已经成为去中心化技术的同义语。
    区块链网络就是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网络,任何没有实现去中心化的网络都不是区块链网络。区块链网络的去中心化功能体现如下。 
    (1)自组织功能
    区块链网络技术在分布式对等网络节点之间,通过某种代价与收益的博弈均衡建立一种共识机制,使得遵守这种共识机制的节点通过某种能力证明,彼此竞争对等网络中对收益和交易的记账机会或权力,从而形成一种分布式自治组织,进而创造和执行多种组织规则系统。
    (2)制度性功能
    区块链网络的参与者按照共识机制运行,节点不需信任任何一方,也不需为任何一方所信任。区块链网络参与者既能彼此独立又能匿名互信,参与者具有对等身份,参与者对属于自己的资产具有绝对控制权。在经济形态意义上,可以认为区块链网络是一种分布式“资本主义”。
    (3)合作模式功能
    区块链通过共识机制和分布式自治网络,支持经济层面和社会层面的组织与机制创新,其中包括智能合约和DAO(Decentralized Autonomy Organization,分布式自治组织)。比特币网络是第一个通过工作量证明机制(Proof-of-Work,PoW)实现对等网络的分布式共识记账系统,“一CPU一票”是一个人类合作理想模式的实验。现在,DAO代表的自组织模式正广受关注,DAO需要区块链作为信息和价值的基础设施。
    (4)安全功能
    去中心化意味着实现技术权力分散,权力越分散,系统越安全。
    (5)基础设施功能
    区块链网络将成为实现去中心化的数字经济的信息基础设施。
    区块链经过十余年的持续创新,不仅经历了有效支持数字货币、数字资产与智能合约的应用和发展阶段,还与跨界支付、金融科技、证券交易、电子商务、物联网、社交通信、文件存储、存证确权、股权众筹、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质通证)建立了互动关系,进而推动数字经济从没有区块链元素到以区块链为基础技术结构的数字经济,或者说,区块链经济更新了传统数字经济。在这样的历史过程中,区块链开始实践对互联网中的价值信息和字节进行产权确认、计量和存储,以及实施基于区块链的资产追踪、控制和交易,区块链2.0开始向具有价值互联网内核的区块链3.0转型。
    区块链3.0与数字经济的融合有助于去中心化分布式数字经济的成长,在最小化社会成本和最大化社会效益前提下,通过构建广泛的底层价值共识和高效的分布式应用创新的有效合作机制,实现最广泛的价值共识和价值流动,使得数字经济具有分享经济和“人民性”特征,数字金融具有“普惠性”特征,创建民众机会公平性制度,缩小社会收入与财富分配的差距。
    简言之,区块链技术和加密经济已经演变为颠覆传统商业运行与社会治理模式的新技术范式,不仅支持了区块链经济的发展,还推动了区块链组织与区块链社会的形成,必将深刻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
    (五)
    但是,在区块链网络的发展和应用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区块链应运而生,基本上可分为私有链、联盟链和公有链。其中,公有链数以万计,国内联盟链多如牛毛。各类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程度关系到公有链与联盟链的价值之争、数字经济的公平正义与效率之争以及区块链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范式转换之争。于是,如何超越区块链定性范畴的局限,寻找一种不仅符合区块链技术的本质特征,又可以衡量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程度的量化指标,成为区块链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理论与标准问题。
    于是,建构区块链网络去中心化指数体系,定量评估实际在线的所有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程度,客观定量衡量现有区块链的性能与优劣,就成为一种必然的历史选择。这是因为,无论是公有链还是联盟链,去中心化程度越高,分布式账本的数据就越可靠,系统的安全性就越高;同时,共识机制就越公平、稳定和节能,区块链经济也就越公平,共识价值也就越高。反之,去中心化程度越低,系统越容易遭受共谋攻击,账本数据就越容易被篡改,同时造成数字资产持有的极化分布,也将导致数字资产金融市场的极度投机性,并进一步影响传统金融的系统安全性。
    区块链网络的公平性就是由共识机制决定的网络去中心化程度。区块链网络去中心化指数的意义包括:直接度量所有区块链参与节点对分布式账本记账权力或机会分配的均匀程度,并通过区块链分布式账本中所有节点出块数量的分布与实际对等网络节点的数量,计算任何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程度,统一真伪区块链的认知标准,有助于区块链行业的共识机制设计和管理,消除区块链行业内长期存在的公有链与联盟链概念之争,促进区块链产业向安全、公平、节能、真正去中心化方向发展。区块链网络去中心化指数作为分布式网络的共识指数,也就是评价区块链网络的客观标准,有助于避免可能形成和固化的数字资本垄断。去中心化指数作为评估区块链网络基本特征的技术标准,有助于指导区块链网络的技术创新方向,有助于突破区块链网络去中心化、可扩展性与安全性的“困难三角”瓶颈。
    由于区块链产业政策的不一致,各国发展区块链技术及其产业的路线出现较大分歧。国外主要以公有链技术研发和区块链生态社区建设为主,强调去中心化主链与平行工作链(侧链)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技术研究,重点解决异构多链网络的高效分片共识体系与跨链最终原子性协议。我国政策完全导向联盟链技术,2021年国家“十四五”规划强调以联盟链为区块链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对加密数字货币行业则实行严厉监管,主张发展区块链服务平台和金融科技、供应链管理、政务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方案,完善监管机制。因此,区块链网络去中心化指数还有助于政府对区块链产业实施有效的技术监管与正确的市场引导。
    (六)
    广义上,任何两个数值对比形成的相对数都可以称为指数;狭义上,指数是用于测定多个项目在不同场合下综合变动的一种特殊相对数。在传统经济领域,指数是一个统计量。进入20世纪,指数与经济发生了融合,经济学一般采用一些指数从宏观上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之内的社会发展或总体经济状况,从而推动了指数理论和指数编制的学术研究与实践。指数理论方面的进展主要集中在随机指数理论、指数检验理论和经济指数理论方向。在指数编制实践方面,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最为熟知的包括国内生成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增长指数、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PPI)、进口和出口价格指数、购买力评价指数(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等。
    事实上,经济指数历史源远流长。在古埃及,录事已经开始记载个别物品价格,如“计算了这些价格的比值即个别物价指数”,“从某种意义上,物价总指数的产生就标志着真正的物价指数理论的开始,从而也是一般指数理论的开端”。1675年,英国学者瓦汉(Rice Vaughan)出版《铸币及货币铸造论》(A Discourse on Coins and Coinage)一书,比较了谷物、家畜、鱼、布和皮革等商品在1352年与1650年的物价水平,开启经济指数实证理论研究,到现在全球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济指数体系。但是,将指数理论和经济指数实践用于区块链还处于开创性阶段。这是因为,区块链技术与区块链经济的历史过于短暂,统计数据的质量和规模还处于早期阶段。
    因此,设计区块链网络去中心化指数,在理论和方法方面需要:① 借用已经比较成熟的传统经济研究的框架和方法,引入“基尼系数”作为参照系统;② 通过比特币、以太币和莱特币等数字货币的相关数据,实现去中心化网络经济的实证分析;③ 从去中心化指数与其他参数的关联分析中,发现去中心化网络经济中可能存在的若干定量关系。
    数字经济的发展方向是去中心化运动,消除中心化或对第三方的权威信任,去中心化指数就是区块链网络中关于数字资产的价值共识。经过实际的区块链网络去中心化指数计算,当前比特币、以太币和莱特币的去中心化指数值均低于人们的想象和预期,表明当前主流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程度始终在低水平徘徊,存在极高的技术安全风险,不能代表未来区块链经济与数字货币发展的正确方向,可能影响和威胁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金融的稳定性。因此,当前区块链网络亟待共识机制体系升级,维护基于“多数决定少数”的共识原则的区块链安全性,发展新一代去中心化的分布式数字经济,实现最大价值共识。
    最后,需要强调,关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的认知的共识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从一个中心变成所谓多个中心后,算不算去中心化?比特币网络是不是去中心化的?所有靠专业矿机维持算力的公链是不是去中心化的?基于权益证明机制(Proof of Stake,PoS)或代理权益证明机制(Delegated Proof of Share,DPoS)的区块链网络是不是去中心化的?进一步,诸如IBM超级账本(Hyperledger Fabric)之类的联盟链是不是去中心化的?基于拜占庭容错(Byzantine Fault Tolerance,BFT)协议的分布式系统到底是不是去中心化的?如何通过提高去中心化程度影响代币价值?如何看待目前已有的去中心化指数代币,如ERC-20代币。
    总之,设计区块链网络去中心化指数属于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系统工程,涉及统计学、经济学、金融学、政治学、管理科学与分布式复杂系统理论,不仅可以为现代经济学发展提供新的研究内容与新的研究方向,促进经济学的多元发展,也可以为区块链技术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框架,推动区块链科学合理有序发展,发展区块链经济学。
    
    
       朱嘉明    
    二〇二二年三月二十日
    
    展开

    作者简介

    谢涛,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网络空间安全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学科博士生导师,国际著名密码学家,国际密码学会高级会员。中本聪“一CPU一票”共识机制PoI算法发明人,EVONature国际公链原型系统总设计师,MD5哈希算法单块碰撞攻击首个成功者,首届全球华人博士后大会学术论文一等奖获得者(由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李政道先生授奖)。朱嘉明,参与创建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曾担任河南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西部研究中心、北京青年经济学会、中国改革开放基金会负责人,《中青年经济论坛》主编。先后在哈佛大学、曼彻斯特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塔夫茨大学做访问学者。2000年后,担任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经济学家。朱嘉明,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人物,20世纪80年代最著名的"改革四君子”之一,"莫干山会议”的策划和组织者、数字资产研究院学术与技术委员会主任、马洪基金会名誉理事。曾参与创建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担任河南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西部研究中心、北京青年经济学会、中国改革开放基金会负责人,《中青年经济论坛》主编。
  • 样 章 试 读
  • 图 书 评 价 我要评论
华信教育资源网